..续本文上一页无惜施。」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③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此等一切是汝物,于此我无我所慢,数数观察此希有,随行正徧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现在力弱,胜解未熟,④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集学论》中作如是说,故从现在当修意乐。
①《入行论》:《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卷三。
②善:善根。
③数数:恒常。
④意乐:心意所乐。
《集学论》说,如是至心于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时当作是念,为利他故受用此等。若忘此心,爱着自利而受用者,是①染违犯。若无爱着,或忘安住缘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贪利益余一有情,②非染违犯。于已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③若价满足,犯别解脱他胜处罪。此中有说,以是回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价不能满,故无他胜。有余师说,于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说非理。余者又云,虽已施他他未摄受,故无他胜。其④密意者,谓于人趣至心回施,他亦了知,执我有时,作他物想为自利取,若价满足可成他胜,故说是为他部之义,亦不应理。若谓受用他有情物作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无违犯。《集学论》云:「以有主财护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无罪,仆使恒时为主作业,非自有财以为存活。」设作是念,此诸资具已施有情,他未听许用当有罪。无如是过,即前论云:「譬如有仆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乱,虽未听许受用无罪。」⑤现于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实为欺诳,故如此修全无坚实,⑥莫生不信。即前论云:「⑦若有一类于如是行,诸菩萨前,未见实施而不信解,不应道理。当知舍心最希有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
①染违犯:(前菩萨戒已说),由烦恼而犯(重)。
②非染违犯:(前菩萨戒已说),无烦恼而犯(轻)。
③若价满足:满五钱。
④密意:正确的见解,此自宗之见。
⑤现于有情一切不施……故如此修全无坚实:此为外难。
⑥莫生不信:此为论主答。
⑦若有一类于如是行,诸菩萨:以心惠施之诸菩萨。
第三布施差别有三: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 今初
初中①具六殊胜,一依殊胜者,依菩提心,由此发起而行布施。二物殊胜者,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于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三所为殊胜者,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四善巧方便殊胜者,经说②无分别智之所摄持,初发业者,当③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五回向殊胜者,回向施善于大菩提。六清净殊胜者,④《摄大乘论》说,灭烦恼障及所知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种力最强大,此是《八千颂广释》所说。
①具六殊胜:《摄大乘论》卷七:“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世亲释》:“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是故决定应说其相。谓六最胜为施等相。所依最胜者,谓菩提心为所依止。事最胜者,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唯有菩萨能具现行。处最胜者,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方便善巧最胜者,谓三轮清净,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得名波罗蜜多。回向最胜者,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最胜者,谓至佛果施等方净,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
②无分别智:修相应慧。《杂集论》卷十四:“云何观无戏论无分别相,谓于所缘不起加行。此复云何,若诸菩萨,遇随顺教,观察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实。由此观察串习力所持故,不由加行,于如实无戏论界一切法真如中,内心寂定,如是乃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八:“此中意说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此复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此中希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今且成立无分别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寻思智,是此智因,其后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余二。”此中无分别智,指内证法无性之智,即根本无分别智。
③以通达法无性慧:闻思相应慧。
④《摄大乘论》:参见注①《摄大乘论》卷七及《世亲释》。
第二者,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舍利子,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集学论》说,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霞惹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令其净戒多生疮尤①不喜之语。
①不喜之语:智者不喜之语。
施性差别有三,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①令受学处。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
①令受学处:数令受持学处。
财施分二:一实舍财施,二唯意乐施。初中分三:一 舍财道理,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初中分四:一惠施何田,二何心惠施,三如何行施,四施何等物。 今初
略有十种,一诸亲友于自有恩,二诸怨敌谓作损害,三中庸者俱无恩怨,四有德者谓具戒等,五有过者谓戒犯等,六劣于己,七与自等,八胜于自,九者富乐,十者贫苦。
*又实物布施,对境分十:《略论释》(七五八页):“(一)对亲应以无贪心施。(二)对仇应以无瞋,具慈心施。(三)对中庸应以欢跃柔和心施。(四)对具戒功德有情,应以欢喜恭敬心施。(五)对无功德有情,应以悲心施。(六)对卑位有情,应以无轻毁心施。(七)对尊位有情,应以无忌妒心施。(八)对等己有情,应以无较量心施。(九)及(十)对自他富贫时,应离不知足,而以悲心施。(未登地菩萨有贫时,登地菩萨即无贫时。)”
意乐分二。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一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二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三缘行施田,为善知识,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摄波罗蜜多论》云:「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蜜多论》,应行了知。如前所说缘田意乐,于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别意乐者,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舍意乐而行惠施。又于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当住悲愍。如月称云:「施谓离悭贪,于①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悋,善士所称赞。」《无量功德赞》云:「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②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①诸器非器:是法器(具戒等功德)与非法器(有犯戒等过失)。
②等同诸乞丐:谓为求果报故,对有德之人而行布施,非由悲心出发,这样的行施等同乞丐,有所求故。
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一无恶见取意乐者,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①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圆满,便证世间出世离欲,莫如是施。二当无高举意乐者,谓不毁求者,不为胜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谓我能施,余则不尔。《清净业障经》说:「若诸异生行布施时,于诸悭悋便生不信,他发愤恚而堕地狱,故于布施而为障碍。」又说:「守护戒时毁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堕恶趣,住忍等时毁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②等。」故当如《无量功德赞》说而行。如云:「汝③闻慧大时,未尝自赞叹,余少德众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时,④取自微恶行。」三当无依止意乐者,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四当无怯弱意乐者,谓施前欢喜,施时心净,施后无悔,闻诸菩萨广大施时,莫自轻蔑恐怖退弱,增长勇悍。五当无背弃意乐者,谓于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悲心而施。六当无望报意乐者,谓非望他报恩而施,观诸众生缺乏安乐,爱火所烧,无除苦力本性苦故。七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圆满,观一切行悉无坚实,无上菩提有胜利故,非破现前希此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复次八当无邪命意乐,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应虑贫而不行施。又于乞者无欺诳心,不喜忿恚,⑤心行散乱,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