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筆記已經是早就丟了,這是人家文革以後在清涼橋裏邊找出來的,那麼總算還有這麼一個,就把上師的一些他的知見拿給大家說一說。至于修定的方法,這個是我們說沒有經驗的人也說不出一個完整的辦法的,而上師本身,他精于禅定,所以他講的時候,我們聽了是非常地興奮,但是真正自己要做呢,困難也很多。但是我們講的時候就看到,真正你要得定,還得從戒下手。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題名
我們現在先講這個《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這個論是舍利弗尊者著的,是佛在世的時候,把佛講的經把它串連起來,成了這部論,以便于後學。舍利弗是人名,他著的阿毗昙。
阿毗昙論
阿毗昙就是阿毗達磨,我們《俱舍》、《發智論》等等都講的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我們的《俱舍》的這個講義都叫大家帶了沒有?昨天我跟宗宙師說了,叫大家帶了,可能他還沒有通知到,那麼如果帶的就看一看。阿毗達磨的注解我們這裏是有的。《俱舍論》的講義的第十四頁,十四頁的中間,沒有書的,跟人家合了看一看,或者就聽一下。
《講義》注解:阿毗昙
“阿毗達磨”之舊稱。亦名對法,此法對于無住涅槃,能說谛菩提分解脫門等故。亦名數法,于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言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亦名通法,由此能釋通素怛纜義故(素怛纜者,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
《俱舍論頌疏》雲:“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
在《俱舍》的頌裏邊有一個“淨慧隨行名對法”,阿毗達磨:阿毗是“對”,達磨是“法”。那麼什麼叫“對法”呢?淨慧——無漏的慧,就是我們說般若了,就是智慧,最高的智慧,無漏的這個智慧。隨行,我們說我們學過法相就知道,這個慧心所它決定跟它同時生起的還有心王,還有其他的心所法,隨行就是跟它同時的心王心所。那麼這個淨慧跟它的同時生起的心王心所就叫“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還有能夠得到這個淨慧的一些慧,還有一些論,這個都叫對法。
那麼我們這裏就分兩個對法,一個是“勝義對法”,勝義對法就是說,就是“淨慧”,跟“隨行”,這是根本的,是無漏的;那麼第二個是“世俗對法”。世俗對法裏邊又分兩個:“方便對法”、“資糧對法”。勝義對法裏邊也分兩個:“自性對法”,對法的自性就是說,本身就是“淨慧”;“隨行對法”,就是跟淨慧同時一起生起來的那些心王心所,叫隨行。那麼後邊都有表,所以說我們《俱舍》的這個講義到處都用得到。《俱舍論》這部書如果學好之後,看其他的經論都有特殊的方便。
那麼這裏我們說勝義對法本身就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自性對法,本身就是無漏的智慧,淨慧就是無漏智慧;隨行對法,當然了,我們說心生起的時候,不可能只生一個心所法,決定還有心王,還有這個徧行別境等等,還有善的心等,所以說這裏邊還有隨行——跟這個淨慧一起生起的法。
世俗對法,那就是方便對法,要生起這個勝義對法的方便,就是“諸慧”,什麼慧呢?我們說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這幾個慧成熟了,就産生淨慧。所以說我們無漏智慧,有的人總是想:閉了眼睛,手盤起來、腿盤起來,這個開悟了,無漏智慧就出來了。但是我們說無漏智慧不是憑空來的,一定要從生得慧,進而聞慧,聞慧而思慧,思慧而修慧,最後再升華到淨慧,所以說離開前面的諸慧,你要把淨慧得到,這是空中樓閣,從天上掉下來,不會的,一定是一些……,佛法裏講因緣的,因緣具足這個法就生起來,因緣不具的話,差一個緣,這個法就生不起。所以說要生起這個淨慧的方便,就是四個慧: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我們現在生得慧,只要我們不是白癡,不是低能的,都會有;那麼聞慧呢,就是看經、聽經,這個才生起來;思慧呢,就是我們辯論、討論,這些,都是思慧;修慧呢,要靠修禅定了,得了禅定之後,修慧才生起。修慧生到一定的層次以上就産生淨慧了。所以這個,你這個層次不能跳躍的。
那麼還有資糧對法,我們一個慧,什麼慧呢?要去聽,聽聞正法,這個正法就是總結在這個論裏邊,那麼論就是解釋經的,這個我們就是說,這些論都是把經的精華把它貫穿起來,做論。
所以說我們的勝義對法是淨慧跟它的隨行,但是要生起勝義對法,一定要靠諸慧。諸慧的對象,聞什麼?思什麼?修什麼?就是論,論裏邊的內涵。所以說我們的對法,就是說阿毗達磨,裏邊就分兩個:勝義對法——淨慧、隨行;世俗對法,就是諸慧,還有諸論。
那麼這裏下邊我們有一個表就是說勝義對法的這個隨行包含哪一些東西呢?這是下邊就有一個表,有二十八個法,跟著隨行一起生起的。第一個是色法,在定中有什麼色法呢?定裏邊都是第六意識的事情,但是我們說道共戒,道共戒呢,他無漏的慧生起的時候,就有一個無漏的道共戒生起了,這個道共戒的戒體——色法(無表色),這就是屬于色法的。那麼心法呢,是心王,我們修定是第六意識在修,心王當然是第六意識;那麼心所法裏邊,大地法——“受、想、思、觸、欲、念、作意、勝解、叁摩地”,這個慧就在裏邊了,所以說把慧除掉還有九個。那麼這個無漏慧生起的時候,它是善性的,決定有十個善法跟它一起生起:“信、勤、行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輕安、不放逸”,十個善法。那麼還要“尋、伺”,我們在修的時候要靠尋伺,我們去修覺觀了,那麼這是不定地法有兩個。不相應法:“得、生、住、異、滅”,“得”就是說,每一個法都是有爲法,它都有生、住、異、滅,那麼這個法得到之後,就有一個“得”。那就是說我們的自性對法呢——淨慧,隨行對法有二十八個法。
那麼下邊就是世俗對法裏邊,有“生得慧”,就是生得慧呢,只要不是呆的,不是傻的,那麼都有生得慧,“生便得”。我們念誦、聽聞,這是都靠生得慧。聽聞之後,把我們的生得慧提高了,就是“聞慧”,“聞教成起”,聞了教,聽了佛的教,而成功的,産生的這個慧,就是聞慧;“思慧”要靠思惟,就是辯論、討論,自己的個人自己思惟,那些才生起的。所以說不能偷懶,你一偷懶,不參與討論,看了、聽了經之後,把書一翻,到明天再打開的話,思慧是生不出來的。思慧決定要自己下功夫,深入地挖掘,去思考,聯系自己的實際,這樣子才能出來。你如果這一個功夫不做的話,思慧就沒有,空白的。我們說一分功夫麼一分效,你沒有下功夫,要求效是不會有的。那麼“修慧”是要定中生的,定叫修,爲什麼定叫修?定的力量對心産生作用最大,心住于一境,就是說定的功能在心裏邊熏,它的功德,使心裏邊産生功德,只有定的力量最大,所以說這個定中得到的慧叫修慧。但是我們說真正的修行,就是定中了,叫修了,沒有得定之前都不能叫修。那麼我們講沒有得定之前我們是不是在修行呢?爲了得定,該下功夫,那麼這個《廣論》裏邊就把它打開一點,沒有得定之前,我們思惟,再再地思惟,也包含在修裏邊,否則的話我們都不叫修行人了,都沒有得定嘛,那麼我們只要肯下功夫思惟的話,也算是修行。
那麼這個我們說要得到無漏慧,要從這四個階層上去的:“生得慧”有了之後,就是“聞慧”;聞慧進深一層,“思慧”;思慧入了定之後,“修慧”;修慧跟無漏的種子生起來之後,就是現行了,無漏慧就出生了。無漏慧從哪裏邊來的?它就是說靠聞慧、思慧把無漏種子種下去,慢慢地把它培養,最後在定中發芽,要開花結果,那就是無漏慧就出來了。所以說要離開前面的聞、思二慧,跟那個修慧,你要産生這個開悟的無漏慧,這是學過教的人就知道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麼也有人,像六祖大師,他一個大字不識,沒有學過教,怎麼也開悟呢?這個他過去的善根厚,他過去學了很多的。就像我們的佛在世的這個小路尊者,他那時他在開始出家的時候,笨得來就一個偈都背不下的,一個四句話,一個偈,念了前頭忘了後頭,念了後頭忘了前頭,是這麼一個笨人,但是後來成大阿羅漢,精通叁藏,什麼原因?過去是大法師,本來有種子具足的,就是爲了他吝法,法不肯布施人家,那麼就感了個大愚蠢。但是一旦他把這個,佛叫他把那個障除掉之後,智慧就開發,馬上就開了。那麼六祖大師當然不是吝法了,他的這個過去的無漏的資糧是具足的,現在一觸即發,就是畫龍點睛,他的龍身早就畫好了的,那麼這一輩子眼睛一點馬上就飛上去了。我們很多人就是看了六祖大師的這個事迹,就想學六祖了,但是你這個龍身幷沒有畫好,那麼你眼睛點上去,産生什麼效果?當然自己可以知道了。眼睛它是一個飛不上去的,一個龍他畫好之後,也不是一般的畫的龍了,有特殊的一只龍才飛得上去了。
那麼下邊我們說要靠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聞什麼?思惟什麼?修什麼?那就在有部來說總的就是這個一本六支,一個身,《發智論》是身,“一身六足”,這六個論是它的幫助的,等于跟足一樣。所以“諸論”在有部來說就是集中在這個《發智》本論跟那個六足論,哪六足論呢?《集異門足論》,這是佛在世舍利弗造的,這本書海公上師非常推崇,也是《禅定品》的主要的參考之一,就是這本《集異門論》。第二個,佛在世的第二個大弟子目犍連著的,《法蘊足論》。這兩部論,都是《禅定品》的最重要的參考書。那麼下邊《施設足論》,幷沒有翻過來,有這個書,但是玄奘法師沒有翻。那麼《識身足論》,這個是翻了。還有《品類足論》、《界身足論》,這是玄奘法師都翻了。最後這個本論——《發智論》,這…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