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學記講義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學記講義》

  (選自《戒定慧基本叁學》)

  丁醜年七月廿五日開講

  阿毗昙(P217)

  “阿毗達磨”之舊稱。亦名對法,此法對于無住涅槃,能說谛菩提分解脫門等故。亦名數法,于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言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亦名通法,由此能釋通素怛纜義故(素怛纜者,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

  《俱舍頌疏》雲:“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

   勝義對法 自性對法──淨慧

   隨行對法──隨行

   世俗對法 方便對法──諸慧

   資糧對法──諸論

  《麟記》雲:“通四聖谛者,前勝義法唯是涅槃(滅谛攝),不通余谛。今法相法,非唯涅槃,亦兼余谛,故言通也。言聖谛者,谛謂審實無倒之義,如經言:“月可令熱,日可令冷,如來說苦,實是苦法,不可令樂,故名爲谛。”又唯聖人,見不謬故,但名聖谛。”

   色法──道共戒無表

   心法──第六意識

   大 地 法──受、想、思、觸、欲、念、 作意、勝解、叁摩地

   心所法 大善地法──信、勤、行舍、慚、愧、無貪、無嗔、不害、輕安、不放逸

   不定地法──尋、伺

   不相應行法──得、生、信、異、滅

   生得慧──生便得故

   聞 慧──聞教成故

   思 慧──因思起故

   修 慧──從定生故(定名爲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無過于定,獨名爲修)

   一、《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一萬二千頌 佛在世時舍利弗造

   二、《法蘊足論》十二卷 六千頌 佛世時大目犍連造

   叁、《施設足論》 一萬八千頌 佛世迦多行那子造

   四、《識身足論》十六卷 七千頌 佛滅百年提婆設摩造

   五、《品類足論》十卷 佛滅叁百年世友造

   六、《界身足論》叁卷 六千頌

   《發智論》二十卷佛滅叁百年迦多衍尼子造

   (《施設足論》玄奘請來未譯,所余諸論均爲玄奘翻譯)

  勝義阿毗達磨無漏五蘊(淨慧隨行)

   色蘊──道共無表

   受蘊──隨行中受心所

   想蘊──隨行中想心所

   行蘊──除受想外,諸余隨行心所、四相及得

   識蘊──淨慧相應心王

  波羅提木叉者,戒也。(P219)

  一、 別別解脫戒──七衆各各相續不同,緣位有異,作能各別不同之解脫方法也。

  二、 具足解脫戒──初趣入解脫住位者,依于決定出離心,發起求受具足戒,各各真實完全解脫之道,成就佛及諸大無學等各各正直之行爲故。

  分別解釋有叁:

  一、 方便解脫──穩實究竟解脫之善巧故。

  二、 易易解脫──不迂回曲折故,不東西錯亂故,不前後顛倒故,直行通達、趣大道故。

  叁、 決定解脫──法數具足,法行實踐,法系貫聯,配組嚴密,即是淨法緣起因果,如如理事偕行,是故解脫決定。古雲“保解脫。”

  如是波羅提木叉,佛說有四義,所謂攝持住處、威儀、行根、面首。(P220-221)

  一、 威儀者:或有人以爲裝模作樣,初學非裝不會,初在人前裝,次在天人前,對鬼神亦裝,隨裝上十年成爲習慣,即不裝自成矣。威儀攝一切戒,凡犯戒皆破威儀也。

  二、攝持住處:謂攝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故宗喀巴大師說:“無悲心者,不能學戒也。”

  叁、行根者:謂叁業之行動,六根皆如法。

  四、面首者:慈悲表現,誠中形外之相,叁十二相是如來之面首。

   廣釋:

  一、 攝持威儀:威者,依于親證真如之體智,發起後起果道諸智之表相顯現也。不怒而威、不言而從、見者得利。儀者,肅恭仁慈,好道專精,行動海潮,坐立妙高,福行勝業圓成之表現也。初學者,行住坐臥,嚴正如律,敬佛法僧,四依六和,瞋打罵弄,安忍如如,知足少欲,淡然閑定,自他利行,精進無畏。

  二、 攝持住處:住處者,依受戒得,同一居止,布薩羯磨,如法結界,秉律和合修行之處所,于中僧衆,互相教授,共相愛語,展轉覺悟,歡喜安樂,未信者信,乃至正法久住,如水乳合,作二利事。

  叁、 攝持行根:行者,身心動相總爲行蘊,此中所取,攝入令入善十一中。根者,總二十二,此中所取,持彼信等五根,轉成五力乃至成叁無漏根。依此衆善根力,攝持淨戒、律儀、眼等諸根,隨順律儀,乃至進入定共、道共律儀,隨于何時何地,六根清淨,行此調伏,動止如法,乃至照見無我,見義勇爲,舍身精進,是比丘自分行持之功用力能,亦名之爲轉依。

   《俱舍論頌疏》(卷二)雲:“法一分是根,並內界十二。”

   眼根────眼界

   耳根────耳界

   鼻根────鼻界

   舌根────舌界

   身根────身界

   女根

   男根

   命根

   意根────七心界

   樂根

   苦根

   憂根

   喜根 法界一分

   舍根

   信根

   勤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當知根

   已知根 叁無漏根

   具知根

  四、 攝持面首:隨慧轉心,令成慈悲和悅,近人之態,乃至相好成就。從于平等解脫之心,離欲出家受戒,攝持廣大威儀教法,依止如律僧團,隨衆習持,轉變諸根,成就淨體,增上定共道共、隨心清淨、無漏悲憫之德,發現悅人樂衆、方便善巧之相,及和雅無礙之聲教,乃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于語默坐起行事之間,若誰見者,發生樂喜之心、使人愛敬不忘之力也,亦名百福莊嚴。

  叁惡行叁妙行(P221)

  叁惡行:叁業不善,名叁惡行,意惡行中,非直意業,及取貪嗔邪見,亦名意惡行。叁妙行:翻叁惡行,謂身語意,一切善業,及非善業,無貪無嗔正見也。亦名叁清淨,通有漏善有無漏善。(《俱舍論頌疏》卷第十六)

  五種留限(P229)

  《俱舍論頌疏》(卷十五)雲:“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脫戒。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儀支能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于某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鬥戰等緣,能離殺等。若作五種定限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

  沙門 婆羅門(P230)

  《俱舍論頌疏》(卷第二十四)雲:“淨道沙門性,……,解脫道及滅。淨道沙門性者,謂諸無漏道名爲淨道。此之淨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爲沙門。沙門此雲勤息,謂無漏道,以能勤勞息煩惱故。”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婆羅門者,此雲淨志,遠煩惱故,與勤息義同也。

  一切煩惱使結(P232)

  《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一)“結九物取等,立見取二結。”

  《順正理論》雲:“于境于生,有系縛能,故名爲結。或有此故,令諸有情,合衆多苦,故名爲結。是衆多苦惱安足處故。”

   1、愛結──────叁界五部── 十五

   2、恚結──────欲界五部── 五

   3、慢結──────叁界五部── 十五

   4、無明結─────叁界五部── 十五

   身見───叁界苦(叁)

   5、見結 邊見───叁界苦(叁) 十八

   邪見───叁界四部(十二)

   6、取結 見取───叁界四部(十二) 十八

   戒禁取──叁界苦、道(六)

   7、疑結──────叁界四部── 十二

   8、嫉結──────欲界修─── 一

   9、悭結──────欲界修─── 一

  ──────────────────────────

   總:九結 ──────────── 一百事爲體

  慚、愧

  “不重賢善名爲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假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爲慚,于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于所造罪自觀有…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學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