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資糧頌》講義
門類大別第一
“震旦禅派二 次第非次第”
一、禅定之種類:
心心相印傳 攝上根上智 唯論見佛性 明心見性
非次第禅────────── 體即悲智
震 一心禅 祖師禅 絕次第言談 言語道斷
旦 心行處滅
禅 忻上地靜妙離 未到地定
派 世間禅──────── 四禅定 九次第
厭下地粗苦障 四空定
次第禅
如來禅 四禅定
出世間禅────────── 四空定 九次第
依經教止觀 叁根普攝 滅受想定
“我說二種通 宗通及說通”
《楞伽經》卷第叁:佛告大慧,叁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大衆心之所應,爲說種種衆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謂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爲修行者”
二、修禅的目的:
1、修世間禅之目的:厭離下地五欲的粗苦障,而忻樂上地的靜妙離,完全以貪欲心爲出發點,與出世禅之離欲爲目的正好相反,由于世間禅不離貪欲,不斷煩惱,所以不能出離叁界,不能了脫生死,以修至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爲最高,壽命雖長,仍要生死輪回隨業受報。
2、修出世禅的目的:爲求離欲,斷煩惱,斷我執,煩惱與我執就是推動我們生死的原動力,所以欲了生死,必須要斷煩惱我執。而修出世間禅,就是斷煩惱我執的唯一方法。大乘根器的人,不但以自斷煩惱、自了生死爲滿足,而且要開示一切衆生都能了解斷煩惱了生死的特殊功德,大家都能由修禅定而享受離苦得樂的利益,所以大乘人修禅定更以普度衆生皆成佛爲目的。
叁、出世禅的特點(出世禅以五道次第而修)
(一)根本乘五道:
資糧道──修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加行道──修苦集滅道四谛十六行觀,暖、頂、忍、世第一法。
見 道──斷見所斷惑,證無我,證初果。
修 道──斷八十品修所斷惑,曆二果、叁果,乃至阿羅漢向。
無學道──斷八十一品修所斷惑,煩惱盡,出離叁界證阿羅漢果。
(二)大乘五道:
1、資糧道──發菩提心,修出離行。
2、加行道──修共菩提,四加行等。
3、見 道──斷見所斷惑,見無我,見利他功德,見王道朗現,登初地。
4、修 道──自初地乃至十地,修十波羅蜜多。
5、究竟道──斷金剛習氣,證人法二空,得菩提、涅槃二究竟果,亦即所謂無上佛乘。
“知苦思斷集”
《俱舍》頌:從此生暖法,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
非常───待衆緣故
苦谛四行相 苦───—逼迫性故
空───—違我所見故
非我───違我見故
因────如種理故
集谛四行相 集────等現理故
生────相續理故
四谛十六行相 緣────成辦理故
滅────諸蘊盡故
滅谛四行相 靜────叁毒息故
妙────無衆患故
離────脫衆災故
道────通行義故
道谛四行相 如────契正理故
行────正趣向涅槃故
出────能永出生死故
“得有學智見”
忍──于欲界與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曰忍。正斷叁界見惑,是無間道,又忍名爲見,推度性故。
智──斷見惑已,觀照明了之智曰智。是解脫道,又已斷自疑,決斷性故,名智。
欲 界 色、無色界
苦法忍,苦法智 苦類忍,苦類智
集法忍,集法智 集類忍,集類智
滅法忍,滅法智 滅類忍,滅類智
道法忍,道法智 道類忍,道類智
前十五刹那屬見道(八忍、七智),第十六刹那屬修道(道類智)。
“見修所斷斷”
見所斷八十八隨眠
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
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欲界 集谛七 ─ 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叁十二) 滅谛七 — 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道谛八 貪、嗔、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
貪、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 八
見取見、戒禁取見 十 見惑 色界 集谛六 — 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八 (二十八)滅谛六 — 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使
道谛七 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
苦谛九 貪、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
無色界 集谛六 -- 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二十八) 滅谛六 -- 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道谛七 貪、癡、慢、疑、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
修所斷八十一品隨眠
貪、嗔
欲界 癡、慢 ---- 一、五趣雜居地----------九品
二、離生喜樂地(初禅)--九品
貪 叁、定生喜樂地(二禅)--九品
修惑 色界 癡 ------ 四、離喜妙樂地(叁禅)--九品
慢 五、舍念清淨地(四禅)--九品
六、空無邊處地----------九品
貪 七、識無邊處地----------九品
無色界 癡 ------ 八、無所有處地----------九品
慢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九品
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沈、忿、覆。
(《俱舍論》)四種靜慮各有二種,一生靜慮、二定靜慮。無色亦如是,亦有二種,一生無色、二定無色。
“八背舍解脫 八勝處十遍”
八解脫(背舍叁界貪,久成稱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有色想貪,爲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爲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爲解脫。
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證得此淨解脫于身中,具足圓滿,安住于定,名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四無色定爲此四解脫,此四解脫,各能棄舍下地貪,故名爲解脫。
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即滅盡定,此定厭受想等心,永住無心,故名解脫。
…
《《定道資糧頌》講義 及思考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