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八勝處: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 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
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 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
八中初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叁解脫。前修解脫唯能棄背貪心,不能製境,後修勝處,能製所緣,隨所樂觀,惑終不起,能製伏境心勝境處,故名勝處。
遍處:于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
十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
“除惑願智滿”
願智: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能遍緣一切法。
“神通正等明”
神通,六神通也。
一、神境智證通——神謂等持,境謂行化,智證神境無壅名通。
二、天眼智證通 天眼天耳所依根也,智是二識相應
叁、天耳智證通 慧體,智證于境無壅名通。
四、他心智證通——智證他心無壅名通。
五、宿住隨念智證通——于宿住事,隨所憶念,智證宿住,無壅名通。
六、漏盡智證通--—漏盡者,擇滅也。智證漏盡,無壅名通。或漏盡身中所有智證,名漏盡智證通。
正等明,叁明也。
一、宿住智證明——治前際愚
二、死生智證明——治後際愚 于六通中,唯叁名明,謂
叁、漏盡智證明——治中際愚 能對治叁際愚故。
“十力四無畏”
十力:
一、處非處智力——處,謂合道理義也。如說善因能感愛果(樂果),造不善業能招惡果(苦果),斯有是處。非處,謂不合道理義也。如說善因感惡果,造不善因感愛果,必無是處。佛智能知處、非處,故名處非處智力。(以十智爲體)
二、業異熟智力——知如是類業,感如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以八智爲體)
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于定如實而知之智。解脫,八解脫;等持,叁叁摩地;等至,八等至。
四、根上下智力——能知衆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
五、種種勝解智力——能知衆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
六、種種界智力——能知衆生種種性故。
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能知過去宿住事故。
九、死生智力——能知衆生死此生彼。
十、漏盡智力——漏盡者,謂涅槃擇滅也。但緣漏盡爲境,名漏盡智力。
四無畏:
一、正等覺無畏; 二、漏永盡無畏; 叁、說障法無畏; 四、說出苦道無畏。
“唯佛不共法”
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第一種十八不共法)
叁念住——以念與慧爲體。
緣順境不生歡喜念住:謂有弟子一向敬佛,如來緣之不生歡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一念住。
緣違境不生憂戚念住:謂有弟子不恭敬佛,如來緣之不生憂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二念住。
緣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謂有弟子一類敬佛,一類不敬,如來緣之不生歡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叁念住。
如來大悲——俗智爲體,以緣一切有情事境界故。依此五義立,
資糧大:謂大福德智慧資糧所成辦故。
行相大:謂此力能于叁苦境作行相故。
所緣大:謂總以叁界有情爲所緣故。
平等大:謂普利樂諸有情故。
上品大:謂更無余悲能齊此故。
(以上名相注釋參見《俱舍論》)
“十八不共法”
(第二種十八不共法)
(初六)遠離過失是持戒清淨的結果(斷德)
1、身無過失 2、口無過失 3、念無過失 4、無異想 5、無不定心(常在定中) 6、無不知已舍
(中六)悲願不退是定學究竟的結果(悲德)
7、欲無減 8、精進無減 9、念無減 10、慧無減 11、解脫無減 12、解脫知見無減
(後六)一切隨智慧行是智慧圓滿的結果(智德)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發心資糧第二
一、總標:“發心尊智者 揀邪明正義”
發 1、九種不正發心:“爲利養修禅”...…“屬色無色心”
心 二、揀邪 2、不正發心過失:“無悲心正智”...…“距果路更遙”
資 1、發無上大菩提心:“發心利他故 樂正等菩提”
糧 (1)四弘誓願:“未度者令度”…“未證滅令證”
叁、顯正 2、菩提心內容 (2)俗谛——修一切善:“宏願無窮極”
(3)真谛——離一切相:“知願無自性”
3、菩提心勝利 (1)成就斷德:“摧我慢大山 除極細習氣”
(2) 成就悲德:“方便不舍悲 修禅清淨意”
內外圓滿資糧第叁
“經重頌記別。。。。。。方廣希論議”
十二分教攝要頌
契經 法本謂契經 直說種種義 如縷貫衆花 契機亦合理
重頌 令經義更明 受持易堅固 忘失諸晚來 故佛複重頌
記別 廣造衆惡業 必當墮惡道 弟子當作佛 是等名授記
諷誦 從初分至後 全文唯偈頌 孤起無長行 說名爲諷誦
自說 若有深妙義 欲宣無問者 佛自開端由 稱無問自說
因緣 因何說是經 以何事結戒 起佛語之緣 說名爲因緣
譬喻 世間相似語 柔軟意淺近 由此入深法 說名爲譬喻
本事 說過去人事 說名爲本事
本生 說現在人事 而起先因緣 說名爲本生 未來從過現是故不別說
方廣 方廣廣大說 諸法性相等 初中後次第 具足滿分說如大般若等
希法 放光劫變易 希有諸了義 凡小不常聞 說名未曾有
論議 廣析法相性 問辨入深微 佛說或弟子 皆稱爲論議
戒律儀資糧第五
“正法求受持 讀誦書寫事”
一、大師及諸師等爲說法要。
五二、以大音聲讀誦隨所曾聞究竟法要。
解叁、能爲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
脫四、獨處寂靜,思維籌量,觀察隨曾所
處 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
五、能善取隨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
(五解脫處)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生離,離故得解脫。
維,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根律儀資糧第六
“不虧十種行。。。。。。護戒諸功德”
觀擇功德過失門(參見《律海十門》)
(十種虧損戒)
虧損于屍羅 有十種因緣 若不入此數 圓滿具堪能
一、無出離心:
不爲自調伏 寂靜大涅槃 由王賊等害 債主怨家逼
不活諸畏懼 求出家受具
二、戒羸行緩:
若性無羞恥 惡性戒體羸 學處行緩慢 沈下不堪能
叁、惡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堅執持惡取 非處強惡作 放浪輕蔑人 惱害心含恨 非是強言是 自勝難引轉 浮散不堪能
四、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毀犯不作淨 不于先所犯 發起猛利心
後當不更犯 隨順屍羅行 取睡眠爲樂 偃臥脅倚等
不惜光陰去 懶惰不堪能
五、邪願邪行:
邪願修梵行 希生天安逸 著利養恭敬 無怙不堪能
六、違世出世軌:
行住諸威儀 常事善品行 違越世間理 不順毗尼行
軌則有虧損 出離不堪能
七、邪命:
大欲不知足 難養亦難滿 衣食住病藥 非常法追求
詐現奇特相 顯己勝功能 矯示諸根寂 或作凶悖相
強口矯傲聲 修飾名字美 執持種姓尊 求多聞持法
爲名利宣傳 佛說弟子論 謂爲己心成 或方便現相
求衣服資具 多求不厭美 無匮著弊衣 希他好施與
所求不稱遂 研磨粗鄙語 聞者難忍受 強迫苦求索
得財物劣少 施主前毀棄 作諸欺詐言 贊此或輕彼
種種苦研逼 求四緣利譽 諸非法追取 虧屍羅邪命
八、過奢受用:
從他所獲得 若法若非法 四緣食服等 及一切資具
已精益求精 美更欲增美 廣求堅藏護 愛玩貪無已
不見其過失 習定無堪能
九、過事苦行:
複又一類人 好自行苦行 不依律法製 無量苦逼身
食住同畜類 蓬垢若囚人 毀身學外道 自作教他行
不發輕安喜 于定無堪能 種種戒禁取 不生戒功能
十、內穢外淨:
內懷實腐壞 外現清淨行 無慚愧羞恥 不顧出家行 毀犯于重禁 習諸惡法行 不真實忏悔 而修戒定慧 人糞作旃檀 假花無果實 終當墮惡趣
此十種常思 不虧于屍羅 乃堪得定慧
佛贊戒德:如世尊宣說
一、屍羅名根本 能持任建立 世出世間善 引涅槃功德
亦譬如大地
二、屍羅名莊嚴 老少服常美
叁、屍羅名薰香 順逆普飄揚 遐迩俱周流 芬馥可衆心
四、屍羅名塗香 郁蒸諸毒除
五、屍羅名妙行 不入險惡道 健速亦安穩 直至涅槃城
六、屍羅名律儀 清靜妙善法 亦防護息險 靜潔遠離性
善觀叁業:
欲學修易成 觀叁業最要 此身語欲作 或正作作已
覺悟善觀尋 我今此所作 …
《《定道資糧頌》講義 及思考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