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八胜处: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 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
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 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
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贪心,不能制境,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
遍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
十法: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除惑愿智满”
愿智: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能遍缘一切法。
“神通正等明”
神通,六神通也。
一、神境智证通——神谓等持,境谓行化,智证神境无壅名通。
二、天眼智证通 天眼天耳所依根也,智是二识相应
三、天耳智证通 慧体,智证于境无壅名通。
四、他心智证通——智证他心无壅名通。
五、宿住随念智证通——于宿住事,随所忆念,智证宿住,无壅名通。
六、漏尽智证通--—漏尽者,择灭也。智证漏尽,无壅名通。或漏尽身中所有智证,名漏尽智证通。
正等明,三明也。
一、宿住智证明——治前际愚
二、死生智证明——治后际愚 于六通中,唯三名明,谓
三、漏尽智证明——治中际愚 能对治三际愚故。
“十力四无畏”
十力:
一、处非处智力——处,谓合道理义也。如说善因能感爱果(乐果),造不善业能招恶果(苦果),斯有是处。非处,谓不合道理义也。如说善因感恶果,造不善因感爱果,必无是处。佛智能知处、非处,故名处非处智力。(以十智为体)
二、业异熟智力——知如是类业,感如是异熟,名业异熟智力。(以八智为体)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于定如实而知之智。解脱,八解脱;等持,三三摩地;等至,八等至。
四、根上下智力——能知众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
五、种种胜解智力——能知众生种种喜乐殊胜解故。
六、种种界智力——能知众生种种性故。
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能知过去宿住事故。
九、死生智力——能知众生死此生彼。
十、漏尽智力——漏尽者,谓涅槃择灭也。但缘漏尽为境,名漏尽智力。
四无畏:
一、正等觉无畏; 二、漏永尽无畏; 三、说障法无畏; 四、说出苦道无畏。
“唯佛不共法”
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第一种十八不共法)
三念住——以念与慧为体。
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谓有弟子一向敬佛,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一念住。
缘违境不生忧戚念住:谓有弟子不恭敬佛,如来缘之不生忧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二念住。
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谓有弟子一类敬佛,一类不敬,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三念住。
如来大悲——俗智为体,以缘一切有情事境界故。依此五义立,
资粮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
行相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
所缘大:谓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
平等大:谓普利乐诸有情故。
上品大:谓更无余悲能齐此故。
(以上名相注释参见《俱舍论》)
“十八不共法”
(第二种十八不共法)
(初六)远离过失是持戒清净的结果(断德)
1、身无过失 2、口无过失 3、念无过失 4、无异想 5、无不定心(常在定中) 6、无不知已舍
(中六)悲愿不退是定学究竟的结果(悲德)
7、欲无减 8、精进无减 9、念无减 10、慧无减 11、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
(后六)一切随智慧行是智慧圆满的结果(智德)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发心资粮第二
一、总标:“发心尊智者 拣邪明正义”
发 1、九种不正发心:“为利养修禅”...…“属色无色心”
心 二、拣邪 2、不正发心过失:“无悲心正智”...…“距果路更遥”
资 1、发无上大菩提心:“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粮 (1)四弘誓愿:“未度者令度”…“未证灭令证”
三、显正 2、菩提心内容 (2)俗谛——修一切善:“宏愿无穷极”
(3)真谛——离一切相:“知愿无自性”
3、菩提心胜利 (1)成就断德:“摧我慢大山 除极细习气”
(2) 成就悲德:“方便不舍悲 修禅清净意”
内外圆满资粮第三
“经重颂记别。。。。。。方广希论议”
十二分教摄要颂
契经 法本谓契经 直说种种义 如缕贯众花 契机亦合理
重颂 令经义更明 受持易坚固 忘失诸晚来 故佛复重颂
记别 广造众恶业 必当堕恶道 弟子当作佛 是等名授记
讽诵 从初分至后 全文唯偈颂 孤起无长行 说名为讽诵
自说 若有深妙义 欲宣无问者 佛自开端由 称无问自说
因缘 因何说是经 以何事结戒 起佛语之缘 说名为因缘
譬喻 世间相似语 柔软意浅近 由此入深法 说名为譬喻
本事 说过去人事 说名为本事
本生 说现在人事 而起先因缘 说名为本生 未来从过现是故不别说
方广 方广广大说 诸法性相等 初中后次第 具足满分说如大般若等
希法 放光劫变易 希有诸了义 凡小不常闻 说名未曾有
论议 广析法相性 问辨入深微 佛说或弟子 皆称为论议
戒律仪资粮第五
“正法求受持 读诵书写事”
一、大师及诸师等为说法要。
五二、以大音声读诵随所曾闻究竟法要。
解三、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
脱四、独处寂静,思维筹量,观察随曾所
处 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
五、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
(五解脱处)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生离,离故得解脱。
维,又善了知,复善通达。
根律仪资粮第六
“不亏十种行。。。。。。护戒诸功德”
观择功德过失门(参见《律海十门》)
(十种亏损戒)
亏损于尸罗 有十种因缘 若不入此数 圆满具堪能
一、无出离心:
不为自调伏 寂静大涅槃 由王贼等害 债主怨家逼
不活诸畏惧 求出家受具
二、戒羸行缓:
若性无羞耻 恶性戒体羸 学处行缓慢 沉下不堪能
三、恶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坚执持恶取 非处强恶作 放浪轻蔑人 恼害心含恨 非是强言是 自胜难引转 浮散不堪能
四、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毁犯不作净 不于先所犯 发起猛利心
后当不更犯 随顺尸罗行 取睡眠为乐 偃卧胁倚等
不惜光阴去 懒惰不堪能
五、邪愿邪行:
邪愿修梵行 希生天安逸 着利养恭敬 无怙不堪能
六、违世出世轨:
行住诸威仪 常事善品行 违越世间理 不顺毗尼行
轨则有亏损 出离不堪能
七、邪命:
大欲不知足 难养亦难满 衣食住病药 非常法追求
诈现奇特相 显己胜功能 矫示诸根寂 或作凶悖相
强口矫傲声 修饰名字美 执持种姓尊 求多闻持法
为名利宣传 佛说弟子论 谓为己心成 或方便现相
求衣服资具 多求不厌美 无匮着弊衣 希他好施与
所求不称遂 研磨粗鄙语 闻者难忍受 强迫苦求索
得财物劣少 施主前毁弃 作诸欺诈言 赞此或轻彼
种种苦研逼 求四缘利誉 诸非法追取 亏尸罗邪命
八、过奢受用:
从他所获得 若法若非法 四缘食服等 及一切资具
已精益求精 美更欲增美 广求坚藏护 爱玩贪无已
不见其过失 习定无堪能
九、过事苦行:
复又一类人 好自行苦行 不依律法制 无量苦逼身
食住同畜类 蓬垢若囚人 毁身学外道 自作教他行
不发轻安喜 于定无堪能 种种戒禁取 不生戒功能
十、内秽外净:
内怀实腐坏 外现清净行 无惭愧羞耻 不顾出家行 毁犯于重禁 习诸恶法行 不真实忏悔 而修戒定慧 人粪作旃檀 假花无果实 终当堕恶趣
此十种常思 不亏于尸罗 乃堪得定慧
佛赞戒德:如世尊宣说
一、尸罗名根本 能持任建立 世出世间善 引涅槃功德
亦譬如大地
二、尸罗名庄严 老少服常美
三、尸罗名薰香 顺逆普飘扬 遐迩俱周流 芬馥可众心
四、尸罗名涂香 郁蒸诸毒除
五、尸罗名妙行 不入险恶道 健速亦安稳 直至涅槃城
六、尸罗名律仪 清静妙善法 亦防护息险 静洁远离性
善观三业:
欲学修易成 观三业最要 此身语欲作 或正作作已
觉悟善观寻 我今此所作 …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