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P3

  ..续本文上一页若是益自他 增长戒定慧

  诸善性所摄 能感乐异熟 不生起众苦 不妨于余善

  应速勤励行 反是宜即止 过去行为缘 或未来现在

  而生起念虑 应以正意观 若是损自他 妨失戒定慧

  诸恶性所摄 招感苦异熟 不生起众善 亦碍余善业

  应严行责止 如利忍断丝 勿少与方便 稍纵则难制

  反此应励行 勿缓待亡遗

  尸罗次第净之法,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择 此业益自他 此自他无利 是名善观察

  若一分摄敛 不作不与便 误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发露悔除 乃至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 清净心安住

  尸罗若清净 功德无量聚

   戒清净之十种功德:

  一、若具戒士夫 自观戒清净 便得无忧悔 无悔生欢喜

   (五分法身以戒为首)

   欢喜生轻安 轻安受胜乐 由乐而心定 心定如实知

   (定) (慧)

   如实见谛理 于诸有为法 能起厌离意 离染得解脱

   (解脱)

   能自知自见 我已得解脱 乃至当涅槃 如来五分身

   (解脱知见)

   次第而生起 无戒不能成

  二、若具戒士夫 临终观业行 无罪不悔恨 善称遍方域

   必往人天趣 随愿生净土

  三、寝身心调 远离诸热恼

  四、日夜诸天护 不为鬼魔娆

  五、于他凶暴类 一切恶有情 不怀恐怖心 惊狂颠倒行

  六、又诸恶有情 或仇怨恶友 虽得其暇隙 不害反相亲

  七、药叉诸鬼神 一切非人类 不俟其便隙 而常作护佑

  八、求法无艰难 四缘不劳获 王臣诸长者 商主众黎庶

   皆敬重尊仰 乐于作护助

  九、若愿当转生 刹利大族姓 婆罗门居士 长者富贵家

   欲天色无色 兜率弥陀土 十方净佛刹 随愿定往生

  十、若发愿欲证 无上大涅槃 由戒清净故 离欲得现证

  “修饰名字美”

  《瑜伽师地论》:不观待义,安立假名,谓是阿罗汉等,此中显示,邪妄语相应。

  “轨则有亏损”

  《瑜伽师地论》:云何轨则亏损所摄,谓如有一,于威仪路,或所作事,或诸善品,加行处所,所有轨则,不顺世间,违越世间,不顺毗奈耶,违越毗奈耶,准前广说,是名轨则亏损所摄。

  “大欲不知足 难养亦难满”

  《瑜伽师地论》:为性大欲者,谓欲令他知己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是名为性大欲。不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事便生欢喜,不生知足,是名不知喜足。不得独一自得怡养,又复追求长财宝,是名难养。若得微少或得粗敝,难自支持,是名难满。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

  云何根律仪。谓如有一能善安住。密护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广说。

  云何名为密护根门。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广说乃至防护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如是名为密护根门。

  又根律仪略有二种。一者思择力所摄。二者修习力所摄。思择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不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修习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亦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又由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不能永拔。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亦能永拔。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当知此中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是资粮道所摄。修习力所摄根律仪,当知堕在离欲地摄。

  

  “恒久如是作 复委细所作”

  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无忘失念得任持力。即由如是功能势力,制伏色声香味触法。

  “眼与色为缘……舍心正意住”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著。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耳鼻舌身广说,当知亦尔。意法为缘生意识。即此意识,有与非理分别俱行,能起烦恼。由此意识,于可爱色法将生染著。于不可爱色法将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名为念防护意。

  云何名为防守正念。谓如有一密护根门增上力故,摄受多闻思维修习。由闻思修增上力故,获得正念。为欲令此所得正念,无忘失故,能趣证故,不失坏故。于时时中,即于多闻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习。不息加行。不离加行。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

  云何名为行平等位。平等位者,谓或善舍,或无记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由是说名行平等位。如是名为行平等位。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谓即由是二种相故。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如说眼根防护律仪。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

  “云何能防护……缚杀诸苦怖”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或能起痴,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随好。若能远离此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复有余类执取其相执取随好。言取相者。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其相。取随好者。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然彼先时从他闻有如是如是眼所识色,即随所闻名句文身为其增上为依为住,如是士夫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分别眼所识色,如是名为执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又此取相及取随好。或有由此因缘由此依处由此增上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或有由此因缘由此依处由此增上不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若于此中执取其相执取随好不如正理由此因缘,由此依处由此增上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彼于如是色类境界,远离取相及取随好。

  云何名为恶不善法。谓诸贪欲,及贪所起诸身恶行诸语恶行诸意恶行,若诸瞋恚若诸愚痴,及二所起诸身恶行,诸语恶行,诸意恶行,是名种种恶不善法。云何由彼令心流漏。谓若于彼彼所缘境界心意识生游行流散,即于彼彼所缘境界与心意识种种相应能起所有身语恶行贪瞋痴生游行流散,是名由彼令心流漏。

  如是于眼所识色中乃至于意所识法中执取其相及取随好由是发生种种杂染,彼于取相及取随好能远离故便不发生种种杂染。若由忘念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独闲居由先所见眼所识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识法增上力故,发生种种恶不善法,随所发生而不执著寻便断灭,除弃变吐,是名于彼修行律仪。

  (寻便断灭除弃变吐者:令彼现行不相续故,是名断灭;令彼诸缠不现行故,是名除弃;令彼种子不随逐故,是名变吐。)

  “复于眼所识……刻刻应念知”

  (策根)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应策意根,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如是策发令不杂染。由是因缘于此杂染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如是名为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若于其眼所识色中不应策发所有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不应策发所有意根,即便于彼遍一切种而不策发,不策发故令不杂染。由是因缘于此杂染修根律仪。如是名为能正修行眼根律仪,广说乃至能正修行意根律仪。

  《披寻记》: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等根者,如下自说。复于已往或正往时,观见众色,于此众色,一分应观,或有一分所不应观。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

  此中于所识色应策眼根者,谓于一类所应观色,如诸衰老朽迈上气者身,伛偻凭杖战掉者身,或诸疾苦重病者身,乃至广说。又于所识色不应策发眼根者,谓于一类不应观色,如诸伎乐戏笑欢娱,或余游戏所作歌舞音乐等事,乃至广说。由应观色令不杂染,是故应策眼根,由是道理,所余诸根于所行境,或应策发,或不应策,当知亦尔。

  《瑜伽师地论》;

  如是应知已广分别根律仪相。云何当知此中略义。此略义者。谓若能防护。若所防护。若从防护。若如防护。若正防护。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根律仪。今于此中谁能防护。谓防守正念,及所修习常委正念。是能防护。何所防护。谓防护眼根,防护耳鼻舌身意根。是所防护。从何防护。谓从可爱不可爱色。广说乃至从其可爱不可爱法,而正防护。如何防护。谓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门思考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