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资粮颂》讲义
门类大别第一
“震旦禅派二 次第非次第”
一、禅定之种类:
心心相印传 摄上根上智 唯论见佛性 明心见性
非次第禅────────── 体即悲智
震 一心禅 祖师禅 绝次第言谈 言语道断
旦 心行处灭
禅 忻上地静妙离 未到地定
派 世间禅──────── 四禅定 九次第
厌下地粗苦障 四空定
次第禅
如来禅 四禅定
出世间禅────────── 四空定 九次第
依经教止观 三根普摄 灭受想定
“我说二种通 宗通及说通”
《楞伽经》卷第三: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大众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 宗通及言说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二、修禅的目的:
1、修世间禅之目的:厌离下地五欲的粗苦障,而忻乐上地的静妙离,完全以贪欲心为出发点,与出世禅之离欲为目的正好相反,由于世间禅不离贪欲,不断烦恼,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不能了脱生死,以修至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为最高,寿命虽长,仍要生死轮回随业受报。
2、修出世禅的目的:为求离欲,断烦恼,断我执,烦恼与我执就是推动我们生死的原动力,所以欲了生死,必须要断烦恼我执。而修出世间禅,就是断烦恼我执的唯一方法。大乘根器的人,不但以自断烦恼、自了生死为满足,而且要开示一切众生都能了解断烦恼了生死的特殊功德,大家都能由修禅定而享受离苦得乐的利益,所以大乘人修禅定更以普度众生皆成佛为目的。
三、出世禅的特点(出世禅以五道次第而修)
(一)根本乘五道:
资粮道──修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加行道──修苦集灭道四谛十六行观,暖、顶、忍、世第一法。
见 道──断见所断惑,证无我,证初果。
修 道──断八十品修所断惑,历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向。
无学道──断八十一品修所断惑,烦恼尽,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果。
(二)大乘五道:
1、资粮道──发菩提心,修出离行。
2、加行道──修共菩提,四加行等。
3、见 道──断见所断惑,见无我,见利他功德,见王道朗现,登初地。
4、修 道──自初地乃至十地,修十波罗蜜多。
5、究竟道──断金刚习气,证人法二空,得菩提、涅槃二究竟果,亦即所谓无上佛乘。
“知苦思断集”
《俱舍》颂: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
非常───待众缘故
苦谛四行相 苦───—逼迫性故
空───—违我所见故
非我───违我见故
因────如种理故
集谛四行相 集────等现理故
生────相续理故
四谛十六行相 缘────成办理故
灭────诸蕴尽故
灭谛四行相 静────三毒息故
妙────无众患故
离────脱众灾故
道────通行义故
道谛四行相 如────契正理故
行────正趣向涅槃故
出────能永出生死故
“得有学智见”
忍──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证之智曰忍。正断三界见惑,是无间道,又忍名为见,推度性故。
智──断见惑已,观照明了之智曰智。是解脱道,又已断自疑,决断性故,名智。
欲 界 色、无色界
苦法忍,苦法智 苦类忍,苦类智
集法忍,集法智 集类忍,集类智
灭法忍,灭法智 灭类忍,灭类智
道法忍,道法智 道类忍,道类智
前十五刹那属见道(八忍、七智),第十六刹那属修道(道类智)。
“见修所断断”
见所断八十八随眠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
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欲界 集谛七 ─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三十二) 灭谛七 —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八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
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 八
见取见、戒禁取见 十 见惑 色界 集谛六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八 (二十八)灭谛六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使
道谛七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
苦谛九 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禁取见
无色界 集谛六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二十八) 灭谛六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
修所断八十一品随眠
贪、嗔
欲界 痴、慢 ---- 一、五趣杂居地----------九品
二、离生喜乐地(初禅)--九品
贪 三、定生喜乐地(二禅)--九品
修惑 色界 痴 ------ 四、离喜妙乐地(三禅)--九品
慢 五、舍念清净地(四禅)--九品
六、空无边处地----------九品
贪 七、识无边处地----------九品
无色界 痴 ------ 八、无所有处地----------九品
慢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品
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
(《俱舍论》)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生静虑、二定静虑。无色亦如是,亦有二种,一生无色、二定无色。
“八背舍解脱 八胜处十遍”
八解脱(背舍三界贪,久成称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贪,虽已除贪,为坚牢故,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证得此净解脱于身中,具足圆满,安住于定,名身作证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四无色定为此四解脱,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贪,故名为解脱。
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即灭尽定,此定厌受想等心,永住无心,故名解脱。
…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