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存,身得安住,此名无罪,亦无染污。诸有多闻圣弟子众。远离有罪有染存养。习近无罪无染存养。由是故说为暂支持。
问。云何习今如前所说无罪无染所有存养以自存活。答。若受饮食。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习近无罪无染所有存养而自存活。
云何名为为除饥渴受诸饮食。谓至食时,多生饥渴,气力虚羸,希望饮食。为欲息此饥渴缠逼,气力虚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于非时不为饥羸之所缠逼。谓于日晚,或于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时。如是名为除饥渴受诸饮食。
云何名为为摄梵行受诸饮食。谓如其量受诸饮食。由是因缘,修善品者,或于现法,或于此日,饮食已后,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无有艰难。令心不为昏沉睡眠之所缠扰。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如是名为为摄梵行受诸饮食。
云何名为为断故受受诸饮食。谓如有一由过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销而食。由是因缘,于其身中,生起种种身诸疾病。所谓疥癞疱浆瘶等,如前广说。由此种种疾病因缘,发生身中极重猛利炽然苦恼不可意受。为欲息除如是疾病,及为息除从此因缘所生苦受。习近种种良医所说饶益所宜随顺医药,及受种种悦意饮食。由此能断已生疾病,及彼因缘所生苦受。如是名为为断故受受诸饮食。
云何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谓如有一由现在世,安乐无病,气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销而更重食。令于未来食住身中成不销病。或于身中当生随一身诸疾病。所谓疥癞疱浆瘶等,如前广说。由是因缘,当生身中如前所说种种苦受。余如前说。如是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
云何名为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受诸饮食。谓饮食已,寿命得存,是名存养。若除饥羸,是名为力。若断故受,新受不生,是名为乐。若以正法追求饮食,不染不爱,乃至广说而受用之,是名无罪。若受食已,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如是名为安隐而住。是故说言有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骄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乃至广说。是名广辩于食知量。
云何应知此中略义。谓若所受食。若如是食。当知总名此中略义。何者所食。谓诸段食。即饼麨饭羹臛糜粥。如前广说。云何而食。谓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骄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乃至广说。
复次应知此中略义。谓为摄受对治。为远离欲乐行边。为远离自苦行边。为摄受梵行。受诸饮食。云何为摄受对治受诸饮食。谓如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
云何为远离欲乐行边受诸饮食。谓如说言不为倡荡,不为骄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云何为远离自苦行边受诸饮食。谓如说言为除饥渴,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若力若乐,食于所食。云何为摄受梵行受诸饮食。谓如说言为摄梵行,为得无罪安隐而住,食于所食。
复次应知此中略义。谓有二种。一无所食。二有所食。无所食者。谓一切种都无所食。无所食故,即便夭没。有所食者,有其二种。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平等食者。谓非极少食。非极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污食。不平等食者。谓或极少食。或极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污食。当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极少食,令身饥羸未生不生,已生断灭。由平等食,非极多食,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由平等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能断故受,不生新受。由是因缘,当得存养若力若乐。由平等食,非染污食,当得无罪安隐而住。由极少食,虽存寿命,而有饥羸,亦少存活。由极多食,如极重担镇压其身,不能以时所食消变。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或生随一身诸病苦。如不消食,由不宜食当知亦尔。此不宜食有差别者。谓于身中集诸过患。由此复触极重病苦。由染污食,非法追求诸饮食已,有染有爱,耽嗜饕餮,如前广说而受用之。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远离不平等食,故说于食平等所作。即此于食平等所作,广以诸句宣示开显。所谓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骄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如前广说。此中说言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骄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为身安住。为暂支持。由此遮止都无所食。若复说言为除饥渴。为摄梵行。广说乃至安隐而住。由此遮止不平等食。云何遮止不平等食。谓若说言为除饥渴,由此遮止所食极少。若复说言为摄梵行,由此遮止所食极多。若复说言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若复说言为当存养,为当得力,由此显示不极少食,不极多食。若复说言为当得乐,由此显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若复说言为当无罪安隐而住,由此显示无染污食。所以者何。若以非法追求饮食,得已染爱,如前广说而受用之,名染污食,亦名有罪。若于善品勤修习者,于住空闲,瑜伽作意,受持读诵,思维义中。由彼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续,随顺趣向,临入而转。由是因缘,不安隐住。此安隐住,复有二种。一者远离所食极多。由是因缘,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二者于食不生味著。由是因缘,远离诸恶寻思扰动不安隐住。是故如此一切诸句,皆为宣示开显于食平等所作。如是名为广略宣说于食知量。(《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
(释: 哕,呕也。 噎,气窒也。 ,重足肿病也。拊,拍也。 矛,兵器也。 荡涤,洗濯也。 麨,干粮也。臛,肉羹也。 菹,菜肉之鲊通称为菹。 鲊,酿鱼肉为菹也。躁,不安静也。 毱,以革为圆囊实以毛发曰毱。 跳踯,跳跃踯躅也。 蹴,蹑也。 蹋,践也。 攘,将也。 湎,溺也。 抨,弹也。)
“月喻往施家 荡涤身心净”
《披寻记》谓往施主家时,成就威仪轨则圆满,不求利养,不希恭敬,是名荡涤身心,其性澄净,远离热恼,故喻如月。
“不自举轻他 得施心喜悦”
《瑜伽师地论》:不自高举,不轻蔑他。《披寻记》:由不自恃及不篾他,是故于他所得利养如自获得,心生喜悦。
“说食分四种 断触思识食”
《成唯识论》云: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正理论》云:色处何缘不名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咽,堕生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位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引自《成唯识论》卷第四)
触食,谓三和生触,唯取有漏,资益有故。《光记》:未离欲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由缘色故,触生喜乐,非色是食。
“要不苦耽著 安住出家性”
《披寻记》:谓于是处八支圣道安立可得,名沙门性;自能出离身中所有一切恶不善法,名出家性。
“爱染贪无厌 迷闷痴受用”
《披寻记》:乐著受用,是名染爱;喜乐坚著,是名耽嗜;希求更得,是名饕餮;不观得失,是名迷闷;摄为己有,不能舍离,是名坚执。
“知量知止足”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乃至广说)。
(卷第二十三)正思择者: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
《披寻记》云:如以妙慧等随观察段食过患者,如下说有三种过患,谓受用种类过患,变异种类过患,追求种类过患。观此一切,或随观随一,是名等随观察段食过患。
寤瑜伽资粮第八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
复次初夜后夜常勤修习寤瑜伽者。云何初夜。云何后夜。云何寤瑜伽。云何常勤修习寤瑜伽。言初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言后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后一分,是夜后分。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维起想,巧便而卧。至夜后分,速疾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常勤修习寤瑜伽者。谓如有一世尊弟子,听闻寤瑜伽法已,欲乐修学。便依如是寤瑜伽,作如是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寤瑜伽。发生乐欲精进勤劬。超越勇猛势力发起。勇悍刚决不可制伏。策励其心无间相续。
此中云何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言昼日者。谓从日出时至日没时。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言宴坐者。谓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所言障者,谓五种盖。顺障法者,谓能引盖随顺盖法。云何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以疑盖。云何顺障法。谓净妙相。瞋恚相。黑暗相。亲属国土不死寻思。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及以三世。或于三世非理法思。
问。于经行时从几障法净修其心,云何从彼净修其心。答。从昏沉睡眠盖,及能引昏沉睡眠障法,净修其心。为除彼故,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于屏处,或于露处,往返…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