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義 及思考題▪P5

  ..續本文上一頁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亦無染汙。諸有多聞聖弟子衆。遠離有罪有染存養。習近無罪無染存養。由是故說爲暫支持。

  問。雲何習今如前所說無罪無染所有存養以自存活。答。若受飲食。爲除饑渴。爲攝梵行。爲斷故受。爲令新受當不更生。爲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

  雲何名爲爲除饑渴受諸飲食。謂至食時,多生饑渴,氣力虛羸,希望飲食。爲欲息此饑渴纏逼,氣力虛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于非時不爲饑羸之所纏逼。謂于日晚,或于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時。如是名爲除饑渴受諸飲食。

  雲何名爲爲攝梵行受諸飲食。謂如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于現法,或于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叁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爲昏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如是名爲爲攝梵行受諸飲食。

  雲何名爲爲斷故受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過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銷而食。由是因緣,于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所謂疥癞疱漿瘶等,如前廣說。由此種種疾病因緣,發生身中極重猛利熾然苦惱不可意受。爲欲息除如是疾病,及爲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習近種種良醫所說饒益所宜隨順醫藥,及受種種悅意飲食。由此能斷已生疾病,及彼因緣所生苦受。如是名爲爲斷故受受諸飲食。

  雲何名爲爲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氣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銷而更重食。令于未來食住身中成不銷病。或于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所謂疥癞疱漿瘶等,如前廣說。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余如前說。如是名爲爲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雲何名爲爲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受諸飲食。謂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若除饑羸,是名爲力。若斷故受,新受不生,是名爲樂。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之,是名無罪。若受食已,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爲安隱而住。是故說言有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爲倡蕩。不爲驕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乃至廣說。是名廣辯于食知量。

  雲何應知此中略義。謂若所受食。若如是食。當知總名此中略義。何者所食。謂諸段食。即餅麨飯羹臛糜粥。如前廣說。雲何而食。謂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爲倡蕩。不爲驕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乃至廣說。

  複次應知此中略義。謂爲攝受對治。爲遠離欲樂行邊。爲遠離自苦行邊。爲攝受梵行。受諸飲食。雲何爲攝受對治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由正思擇食于所食。

  雲何爲遠離欲樂行邊受諸飲食。謂如說言不爲倡蕩,不爲驕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食于所食。雲何爲遠離自苦行邊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爲除饑渴,爲斷故受,爲令新受當不更生,爲當存養若力若樂,食于所食。雲何爲攝受梵行受諸飲食。謂如說言爲攝梵行,爲得無罪安隱而住,食于所食。

  複次應知此中略義。謂有二種。一無所食。二有所食。無所食者。謂一切種都無所食。無所食故,即便夭沒。有所食者,有其二種。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平等食者。謂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汙食。不平等食者。謂或極少食。或極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汙食。當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極少食,令身饑羸未生不生,已生斷滅。由平等食,非極多食,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由平等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能斷故受,不生新受。由是因緣,當得存養若力若樂。由平等食,非染汙食,當得無罪安隱而住。由極少食,雖存壽命,而有饑羸,亦少存活。由極多食,如極重擔鎮壓其身,不能以時所食消變。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或生隨一身諸病苦。如不消食,由不宜食當知亦爾。此不宜食有差別者。謂于身中集諸過患。由此複觸極重病苦。由染汙食,非法追求諸飲食已,有染有愛,耽嗜饕餮,如前廣說而受用之。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遠離不平等食,故說于食平等所作。即此于食平等所作,廣以諸句宣示開顯。所謂說言由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爲倡蕩。不爲驕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如前廣說。此中說言由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爲倡蕩。不爲驕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爲身安住。爲暫支持。由此遮止都無所食。若複說言爲除饑渴。爲攝梵行。廣說乃至安隱而住。由此遮止不平等食。雲何遮止不平等食。謂若說言爲除饑渴,由此遮止所食極少。若複說言爲攝梵行,由此遮止所食極多。若複說言爲斷故受,爲令新受當不更生,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若複說言爲當存養,爲當得力,由此顯示不極少食,不極多食。若複說言爲當得樂,由此顯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若複說言爲當無罪安隱而住,由此顯示無染汙食。所以者何。若以非法追求飲食,得已染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名染汙食,亦名有罪。若于善品勤修習者,于住空閑,瑜伽作意,受持讀誦,思維義中。由彼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續,隨順趣向,臨入而轉。由是因緣,不安隱住。此安隱住,複有二種。一者遠離所食極多。由是因緣,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二者于食不生味著。由是因緣,遠離諸惡尋思擾動不安隱住。是故如此一切諸句,皆爲宣示開顯于食平等所作。如是名爲廣略宣說于食知量。(《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叁)

  (釋: 哕,嘔也。 噎,氣窒也。 ,重足腫病也。拊,拍也。 矛,兵器也。 蕩滌,洗濯也。 麨,幹糧也。臛,肉羹也。 菹,菜肉之鲊通稱爲菹。 鲊,釀魚肉爲菹也。躁,不安靜也。 毱,以革爲圓囊實以毛發曰毱。 跳踯,跳躍踯躅也。 蹴,蹑也。 蹋,踐也。 攘,將也。 湎,溺也。 抨,彈也。)

  “月喻往施家 蕩滌身心淨”

  《披尋記》謂往施主家時,成就威儀軌則圓滿,不求利養,不希恭敬,是名蕩滌身心,其性澄淨,遠離熱惱,故喻如月。

  “不自舉輕他 得施心喜悅”

  《瑜伽師地論》:不自高舉,不輕蔑他。《披尋記》:由不自恃及不篾他,是故于他所得利養如自獲得,心生喜悅。

  “說食分四種 斷觸思識食”

  《成唯識論》雲: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爲相,謂欲界系香味觸叁。于變壞時,能爲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正理論》雲:色處何緣不名爲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齒咀嚼,津液浸潤,進度喉咽,墮生髒中,漸漸消化,味勢熟位流諸脈中,攝益諸蟲,乃名爲食,爾時方得成食事故。)二者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才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爲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叁意思食,希望爲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爲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于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執持爲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爲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爲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遍叁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引自《成唯識論》卷第四)

  觸食,謂叁和生觸,唯取有漏,資益有故。《光記》:未離欲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由緣色故,觸生喜樂,非色是食。

  “要不苦耽著 安住出家性”

  《披尋記》:謂于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名沙門性;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名出家性。

  “愛染貪無厭 迷悶癡受用”

  《披尋記》:樂著受用,是名染愛;喜樂堅著,是名耽嗜;希求更得,是名饕餮;不觀得失,是名迷悶;攝爲己有,不能舍離,是名堅執。

  “知量知止足”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叁:雲何于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于所食(乃至廣說)。

  (卷第二十叁)正思擇者: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披尋記》雲: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如下說有叁種過患,謂受用種類過患,變異種類過患,追求種類過患。觀此一切,或隨觀隨一,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寤瑜伽資糧第八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複次初夜後夜常勤修習寤瑜伽者。雲何初夜。雲何後夜。雲何寤瑜伽。雲何常勤修習寤瑜伽。言初夜者。謂夜四分中,過初一分,是夜初分。言後夜者。謂夜四分中,過後一分,是夜後分。寤瑜伽者,謂如說言于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于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維起想,巧便而臥。至夜後分,速疾寤,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常勤修習寤瑜伽者。謂如有一世尊弟子,聽聞寤瑜伽法已,欲樂修學。便依如是寤瑜伽,作如是念,我當成辦佛所聽許寤瑜伽。發生樂欲精進勤劬。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勇悍剛決不可製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

  此中雲何于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言晝日者。謂從日出時至日沒時。言經行者。謂于廣長稱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所言障者,謂五種蓋。順障法者,謂能引蓋隨順蓋法。雲何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及以疑蓋。雲何順障法。謂淨妙相。瞋恚相。黑暗相。親屬國土不死尋思。追憶昔時笑戲喜樂承事隨念及以叁世。或于叁世非理法思。

  問。于經行時從幾障法淨修其心,雲何從彼淨修其心。答。從昏沈睡眠蓋,及能引昏沈睡眠障法,淨修其心。爲除彼故,于光明相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于屏處,或于露處,往返…

《《定道資糧頌》講義 及思考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門思考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