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先后次第。谓依行时及依住时,又于善品先未趣入,心兴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说名正知。即此正知,行时住时,一切成办,无所减少,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当知此中,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神,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
如是应知已广分别正知而住。复云何知此中略义。谓于行时有五种业。于其住时有五种业。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有四种业。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略义。云何行时有五种业。一者身业。二者眼业。三者一切支节业。四者衣钵业。五者饮食业。如是名为行时五业。谓若说言若往若还,此言显示行时身业。若复说言若睹若瞻,此言显示行时眼业。若复说言若屈若伸,此言显示行时一切支节业。若复说言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此言显示行时衣钵业。若复说言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此言显示行时饮食业。云何名为住时五业。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昼业。五者夜业。谓若说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显示住时身业。若复说言若语,此言显示住时语业。若复说言若卧若默若解劳睡,此言显示住时意业。若复说言若习寤,此言显示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又若卧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当知是名住时五业。云何名为行时住时正知而住所有四业。谓初依彼行业住业起如是业。即于彼业安守正念,不放逸住。当知此业,正念所摄,不放逸摄。若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彼由如是正知作故。于现法中无罪无犯,无有恶作,无变无悔。于当来世亦无有罪。身坏死后,不堕恶趣。不生一切那落迦中。为得未得积习资粮。如是名为正知而住所有略义。前广分别,今此略义,一切总名正知而住。(《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
《披寻记》(注释《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四)
发生乐欲等者,谓于随顺瑜伽修习道中,发生希慕,发生欣乐,欲有所作,是名发生乐欲。为净障故,发勤精进,是名精进勤劬。
此中超越勇猛势力发起,即彼披甲精进,谓由猛利乐欲所发起故。
此中勇悍,即彼加行精进,谓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故。
此中刚决,即彼不下精进,谓为证得所受诸法,不自轻蔑亦无怯惧故。
此中不可制伏,即彼无动精进,谓能堪忍寒热等苦。
此中策励其心无间相续,即彼无喜足精进,谓于后后,转胜转妙,诸功德性,欣求证得故。
端身:若策举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为昏沉睡眠之所缠扰。
正愿:若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是名正愿。由是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
背念:如理作意相应之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道一切异品故。
于光明相善巧精恳等者。光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复有三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能,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法、僧)。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诸天所依止身,自然光耀)。
无倒无间,殷重加行,是名精恳。
取多光明为所缘境,及于彼相如理思维,是名善取善思。
依法光明,了达诸法,是名善了善达。
以有明俱心:法光明想,是名有明俱心。
有光俱心:治暗光明,依身光明彼相应想,是名有光俱心。
于经行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以有明俱心,应知谓或念佛乃至念天,令心忆念彼诸功德,是名极善示现。
安置学处令正受行,是名劝导。
令心无退,是名赞励。
令心欢喜,是名庆慰。
随一贤善定相作意思维,谓所思想青瘀等相。
欲贪欲爱等者,皆贪异名。
贪者,于受用喜乐坚著故。藏者,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护者,于他相续中爱故。著者,谓著受用,无所顾惜故。
爱者有多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境界,若领受遍行一切应知。
言善通利者,谓大声音若读若诵。
意善寻思者,谓如所闻法思维其意。
见善通达者,谓于诸法相如实觉了。
现前饶益,故名慈俱。
无怨者,离恶意乐故。
无敌者,离现乖诤故。
离恼害者,离不饶益事故。
广者,所缘广大故。 大者,利养安乐思维最胜故。
无量者,果无量故。 善修习者,极纯熟故。
住者,所修观行日夜专住、时专住故。
(疑)于佛无智者,谓不了知如来法身及诸行相。
于法无智者,谓不了知善说等相。
于僧无智者,谓不了知正行等相。
于苦等无智者,谓如诸住所分别相及十六行相中不了知故。
于因无智者,谓于无明等诸有支中,能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
于因所生无智者,谓于行等诸有支中,从无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随顺趣向,临入睡眠。言随顺者,谓于初位。言趣向者,谓于中位。言临入者,谓于后位。
心不明利,是名暗钝。心不坚住,是名薄弱。
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是名懒惰。
性不翘勤、不具起发,是名懈怠。
(正知而住)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谓于自往,正知我往,由正知力,不随杂染心转,必令自心随正念势力自在而转,自还亦如是。
如是色类,谓出家补特伽罗剃除须发、舍俗形好、著坏色衣,应知。
于自所居住处,自院自房称其广长度量,一地方所而习经行,不共于他名自别人所经行处。如是经行非于他所住处,是名非于他处;非地方所,不称度量,是名非不委处;若往若来,非不恣意,是名非不恣处;非为僧分,所不许与,是名非不与处。
不应思处略有九种: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无记、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
附:呵欲偈 ( 睡 )
身体沉重无寂定 懒惰懈怠行不端 皮肤秽恶不清净 若乐睡眠随顺行 涕唾风等及黄荫 彼于身体无饶益 诸界撩乱不平等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食饮食不成熟 身体粗大无光泽 彼于声音而嘶破 若乐睡眠随顺行 身体多有诸疮疱 昼夜随顺睡眠者 其余身体多生苦 若乐睡眠随顺行 多有懈怠离精进 诸乐甚远无财分 恒常睡醉无正意 若乐睡眠随顺行 恒常增长痴罗网 诸见颠倒甚难治 彼无正念意所夺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诸法损减无禅定 远离智慧及正住 若乐睡眠随顺行 知彼懈怠不勤学 恒为非人夺威德 住在兰若常恐怖 若乐睡眠随顺行 恒常蒙愦失正念 彼有谈诵不能住 所说正法常忘失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常护助烦恼等 恒乱迷惑性轻躁 彼于后时生悔心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有多业灭尽者 追意求时生恼悔 增长诸使烦恼地 若乐睡眠随顺行 于诸善法无求欲 于诸法中无求心 数数行于非法中 若乐睡眠随顺行
即是远离菩提道 一切功德皆减少 减于白净至黑暗 若乐睡眠随顺行 无有无畏严炽心 彼不常生欢喜念 睡眠所执宽慢行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自知已懈怠处 妒他住于精进力 彼于精进说非善 若乐睡眠随顺行
智者若见如是患 谁当喜乐共睡眠 一向生痴多见网 无欲正法灭功德 智者谁不了精进 若能灭苦净诸暗 未来恶道皆悉净 诸乐根本得甘露 世间所有诸才艺 及出世间诸能处 能法精进不为难 智者何不力精进
若欲真住胜菩提 等彼当知睡眠患 精进无怠不放逸 我于如是发觉彼 故无放逸与恐怖 发于精进禅定心 舍于诸患离睡眠 守护菩提及种子
(此呵睡眠偈是经中原文)
定品大要
四禅四空八根本定颂(依《俱舍论》)
“静虑四各二……并伴五蕴性”
明所依定:四静虑、四无色,各有二种:
1、生静虑、生无色——世间品已说。
2、定静虑、定无色——体唯善性,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 自性故。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初静虑:伺喜乐。 二静虑:喜乐。
三静虑:乐。 四静虑:俱离三种。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无色定体四,各有二种,生无色及定无色。定无色体,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与色并同,故言亦如是。
“味谓爱相应”
爱能味著,故名为味。
“净谓世间善”
与无贪等诸白净法相应起故,言得净名。
“无漏谓出世”
无漏定,爱不缘故,非所味著。
“静虑初五支……舍念中受定”
寻
第一静虑五支 伺
喜
静 乐(轻安乐)
虑 第二静虑四支 内等净 实 支 体
十 行舍(四禅,行舍清净。) 十
八 第三静虑五支 正念(四禅,念清净。) 一
正慧
乐(心受乐)
第四静虑四支 …
《《定道资粮颂》讲义 及思考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