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義 及思考題▪P8

  ..續本文上一頁隱密軌則。以衣蔽身。在深隱處,須臾寢息。令諸勞睡皆悉除遣。如是名爲正知而住先後次第。謂依行時及依住時,又于善品先未趣入,心興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說名正知。即此正知,行時住時,一切成辦,無所減少,如是名爲正知而住。當知此中,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神,持僧伽胝及以衣缽,若食若飲,若啖若嘗,正知而住。由是名爲于村邑等如法行時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習寤,若語若默,若解勞睡,正知而住。由是名爲于其住處如法住時正知而住。

  如是應知已廣分別正知而住。複雲何知此中略義。謂于行時有五種業。于其住時有五種業。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有四種業。如是名爲正知而住所有略義。雲何行時有五種業。一者身業。二者眼業。叁者一切支節業。四者衣缽業。五者飲食業。如是名爲行時五業。謂若說言若往若還,此言顯示行時身業。若複說言若睹若瞻,此言顯示行時眼業。若複說言若屈若伸,此言顯示行時一切支節業。若複說言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此言顯示行時衣缽業。若複說言若食若飲若啖若嘗,此言顯示行時飲食業。雲何名爲住時五業。一者身業。二者語業。叁者意業。四者晝業。五者夜業。謂若說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顯示住時身業。若複說言若語,此言顯示住時語業。若複說言若臥若默若解勞睡,此言顯示住時意業。若複說言若習寤,此言顯示住時晝業夜業身業語業。又若臥者,此言顯示住時夜業。當知是名住時五業。雲何名爲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所有四業。謂初依彼行業住業起如是業。即于彼業安守正念,不放逸住。當知此業,正念所攝,不放逸攝。若于是事是處是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所應作者。即于此事此處此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正知而作。彼由如是正知作故。于現法中無罪無犯,無有惡作,無變無悔。于當來世亦無有罪。身壞死後,不墮惡趣。不生一切那落迦中。爲得未得積習資糧。如是名爲正知而住所有略義。前廣分別,今此略義,一切總名正知而住。(《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披尋記》(注釋《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發生樂欲等者,謂于隨順瑜伽修習道中,發生希慕,發生欣樂,欲有所作,是名發生樂欲。爲淨障故,發勤精進,是名精進勤劬。

  此中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即彼披甲精進,謂由猛利樂欲所發起故。

  此中勇悍,即彼加行精進,謂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故。

  此中剛決,即彼不下精進,謂爲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故。

  此中不可製伏,即彼無動精進,謂能堪忍寒熱等苦。

  此中策勵其心無間相續,即彼無喜足精進,謂于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性,欣求證得故。

  端身:若策舉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爲昏沈睡眠之所纏擾。

  正願:若令其心離谄、離詐、調柔正直,是名正願。由是其心,不爲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背念:如理作意相應之念,名爲背念。棄背違道一切異品故。

  于光明相善巧精懇等者。光明有叁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叁依身光明。治暗光明複有叁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叁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能,觀察諸法,或複修習隨念佛等(法、僧)。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諸天所依止身,自然光耀)。

  無倒無間,殷重加行,是名精懇。

  取多光明爲所緣境,及于彼相如理思維,是名善取善思。

  依法光明,了達諸法,是名善了善達。

  以有明俱心:法光明想,是名有明俱心。

  有光俱心:治暗光明,依身光明彼相應想,是名有光俱心。

  于經行時,隨緣一種淨妙境界,以有明俱心,應知謂或念佛乃至念天,令心憶念彼諸功德,是名極善示現。

  安置學處令正受行,是名勸導。

  令心無退,是名贊勵。

  令心歡喜,是名慶慰。

  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維,謂所思想青瘀等相。

  欲貪欲愛等者,皆貪異名。

  貪者,于受用喜樂堅著故。藏者,于內所攝自體中愛故。護者,于他相續中愛故。著者,謂著受用,無所顧惜故。

  愛者有多種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境界,若領受遍行一切應知。

  言善通利者,謂大聲音若讀若誦。

  意善尋思者,謂如所聞法思維其意。

  見善通達者,謂于諸法相如實覺了。

  現前饒益,故名慈俱。

  無怨者,離惡意樂故。

  無敵者,離現乖诤故。

  離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

  廣者,所緣廣大故。 大者,利養安樂思維最勝故。

  無量者,果無量故。 善修習者,極純熟故。

  住者,所修觀行日夜專住、時專住故。

  (疑)于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行相。

  于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

  于僧無智者,謂不了知正行等相。

  于苦等無智者,謂如諸住所分別相及十六行相中不了知故。

  于因無智者,謂于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爲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

  于因所生無智者,謂于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隨順趣向,臨入睡眠。言隨順者,謂于初位。言趣向者,謂于中位。言臨入者,謂于後位。

  心不明利,是名暗鈍。心不堅住,是名薄弱。

  執取睡眠爲樂、偃臥爲樂、脅臥爲樂,是名懶惰。

  性不翹勤、不具起發,是名懈怠。

  (正知而住)若往若還正知而住,謂于自往,正知我往,由正知力,不隨雜染心轉,必令自心隨正念勢力自在而轉,自還亦如是。

  如是色類,謂出家補特伽羅剃除須發、舍俗形好、著壞色衣,應知。

  于自所居住處,自院自房稱其廣長度量,一地方所而習經行,不共于他名自別人所經行處。如是經行非于他所住處,是名非于他處;非地方所,不稱度量,是名非不委處;若往若來,非不恣意,是名非不恣處;非爲僧分,所不許與,是名非不與處。

  不應思處略有九種:一.我、二.有情、叁.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十四無記、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

  

  

  

  

  附:呵欲偈 ( 睡 )

  身體沈重無寂定 懶惰懈怠行不端 皮膚穢惡不清淨 若樂睡眠隨順行 涕唾風等及黃蔭 彼于身體無饒益 諸界撩亂不平等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食飲食不成熟 身體粗大無光澤 彼于聲音而嘶破 若樂睡眠隨順行 身體多有諸瘡疱 晝夜隨順睡眠者 其余身體多生苦 若樂睡眠隨順行 多有懈怠離精進 諸樂甚遠無財分 恒常睡醉無正意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增長癡羅網 諸見顛倒甚難治 彼無正念意所奪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諸法損減無禅定 遠離智慧及正住 若樂睡眠隨順行 知彼懈怠不勤學 恒爲非人奪威德 住在蘭若常恐怖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蒙愦失正念 彼有談誦不能住 所說正法常忘失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常護助煩惱等 恒亂迷惑性輕躁 彼于後時生悔心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多業滅盡者 追意求時生惱悔 增長諸使煩惱地 若樂睡眠隨順行 于諸善法無求欲 于諸法中無求心 數數行于非法中 若樂睡眠隨順行

  即是遠離菩提道 一切功德皆減少 減于白淨至黑暗 若樂睡眠隨順行 無有無畏嚴熾心 彼不常生歡喜念 睡眠所執寬慢行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自知已懈怠處 妒他住于精進力 彼于精進說非善 若樂睡眠隨順行

  智者若見如是患 誰當喜樂共睡眠 一向生癡多見網 無欲正法滅功德 智者誰不了精進 若能滅苦淨諸暗 未來惡道皆悉淨 諸樂根本得甘露 世間所有諸才藝 及出世間諸能處 能法精進不爲難 智者何不力精進

  若欲真住勝菩提 等彼當知睡眠患 精進無怠不放逸 我于如是發覺彼 故無放逸與恐怖 發于精進禅定心 舍于諸患離睡眠 守護菩提及種子

   (此呵睡眠偈是經中原文)

  定品大要

  四禅四空八根本定頌(依《俱舍論》)

   “靜慮四各二……並伴五蘊性”

  明所依定:四靜慮、四無色,各有二種:

  1、生靜慮、生無色——世間品已說。

  2、定靜慮、定無色——體唯善性,心一境性,以善等持爲 自性故。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初靜慮:伺喜樂。 二靜慮:喜樂。

  叁靜慮:樂。 四靜慮:俱離叁種。

  “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無色定體四,各有二種,生無色及定無色。定無色體,亦善性攝,心一境性與色並同,故言亦如是。

  “味謂愛相應”

  愛能味著,故名爲味。

  “淨謂世間善”

  與無貪等諸白淨法相應起故,言得淨名。

  “無漏謂出世”

  無漏定,愛不緣故,非所味著。

  “靜慮初五支……舍念中受定”

   尋

   第一靜慮五支 伺

   喜

   靜 樂(輕安樂)

   慮 第二靜慮四支 內等淨 實 支 體

   十 行舍(四禅,行舍清淨。) 十

   八 第叁靜慮五支 正念(四禅,念清淨。) 一

   正慧

   樂(心受樂)

   第四靜慮四支 …

《《定道資糧頌》講義 及思考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門思考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