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滅度的時候大阿羅漢大論師迦多衍尼子造的,這部論很有名。這是一身六個足,《發智論》是完整的,好象一個身體,那麼六足就是每一部分都是側重于某一方面的,六個足。

  

  在有部來說這六足就把叁藏十二部的意思都包含在這裏邊了,所以說聞思修就修這個六足。那麼這就是資糧對法了。我們說聞什麼,修什麼,聽什麼,修什麼,就是思惟什麼呢?就是這些論了。論呢,它裏邊的內涵就是經,佛的經是對機散說的,那麼經過這些聖者把它串連起來,那麼成了有系統的有次第的講出來,就是論了。

  

  所以說我們說對法,我們現在就把它總結一下,什麼叫對法?就是又分勝義對法、世俗對法。勝義對法主要的是淨慧——無漏的慧,我們真正的對法就是無漏慧,無漏慧它當然還有隨行,就是心王心所。那麼要得到這個勝義對法呢,必定靠方便,就是世俗對法,世俗對法裏邊就是要靠聞慧、思慧、修慧,聞慧之前還有一個生得慧。那就是說我們說《菩提道次第》說的要“性不頑囂”,要能夠聽聞正法的堪能性有,如果你是一個呆的,那個是頑固不化的,那你就聞不進,經就聞不進去。我們聽經,這個聞的力量大小,就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把你自己的成見全部去掉,否則的話聞的東西就會不一樣。

  

  這個很現實的,今天我們就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位師父他才來的,他要抄這個《燒香供》的這個配料,六個香叁個甜、叁個白,他就問了叁位,找了叁張紙,一對照每一張都不一樣。結果他搞不清楚了,到底哪一張對呢,就拿給我看,結果一看呢,每一張都不對(師笑)。這個聽的人聽了那麼多,叁個人叁個耳朵聽的,結果沒有聽全,完整的一個人都沒有,聽了這個的,錯了那個,那個對了,這個錯了,這叁個人一個也沒有全對的。那這個很奇怪了,同樣的說的話,耳朵裏進去之後,經過自己腦子寫出來,就不一樣了。那就是說在聽的時候,心裏一個成見,那麼寫的時候就把心裏的東西加進去了。

  

  再一個很簡單的,我們有一個侍者師,他每一次傳法都在身邊的,有一個居士他來問大禮拜的觀想,“嗡阿吽”放光,我想這個他肯定知道了,我說你問他好了。結果一問呢,他說這個眉間毫放光,“嗡阿吽”從眉間放的,哎呀,這個哪裏來的呢?這是他聽的時候心裏有一個“眉間常放白毫光”,這個成見在心裏邊呢,這個“嗡阿吽”從眉間放出去了。結果那個居士聽了之後不放心,又來問我了,哎呀,我說這個怎麼眉間放光呢?“嗡阿吽”在頂門、喉間、心叁個地方嘛,怎麼眉間裏去了?

  

  那就是說聽經的時候,你心裏有一個主宰的這個成見在裏邊,就會使你聽的東西歪曲了。所以說我們在《菩提道次第》開始的時候,講聽的人一定要把成見掃除,只當一個一點知識也沒有的人,這樣子接受,才能接受到真正的這個原來的意思,否則的話,你接受的東西都是經過你自己的主觀改變過了的東西,所以說我們這個很重要。還有這個現代人著的一些宣傳的那些佛教的冊子,也都是個人閉了門寫的東西,它的內容涵當然也是根據經裏邊、論裏邊錄下來的,但是錄的時候會不會有自己的成見摻進去,這是很成問題的。

  

  所以我們經常說,藏地的老規矩,就是說以八大論師,還有這個六莊嚴爲標准。六莊嚴就是說講中觀的龍樹、提婆,那麼講瑜伽(唯識)的無著、世親,講因明的陳那、法稱,這叁個,八大論師,再兩個,就是講戒律的功德光論師、釋迦光論師,這八個是推不倒的,是足可以做標准的。那麼其余的,如果符合這八大論師的,可以做依據,不符合的,就不敢說了。那麼宗大師就是他的論全部是依據前面的八大論師、六莊嚴的,所以說可以做依據。那麼現在的論著呢,這個就不敢說了。

  

  這裏我們就說阿毗達磨就是這麼一個意思。阿毗達磨意思很多,就是海公上師的說法就是說佛的最深細的般若的智慧,無比的甚深的智慧就是阿毗達磨。那麼在其他的裏邊又叫大法,阿毗呢,“大”;法,達磨就是“法”。又叫無比法,阿毗是“無比”,阿就是“無”,無量壽——阿彌陀佛了,那麼又叫無比法,阿毗達磨又叫無比法。那麼無比法也好,大法也好,就是甚深的智慧的法。再一個其他的地方也有阿毗達磨的解釋,一個是對法,我們講過了。一個是數法,不斷地解釋一些名相,自相、共相,無量的差別,數法;一個是伏法,學了這個法之後,可以降伏外道的一切論,異論。所以說我們要跟人家辯論,一定要學阿毗達磨,不學的話,你沒有能力可以辯伏人家。當然了我們說重點在降伏外道,但是自己降伏自己的煩惱,也是要靠阿毗達磨,所以說阿毗達磨內降煩惱,外降外道、魔,魔外了。

  

  那麼還有一個,通法,這個阿毗達磨是解釋經的。學了阿毗達磨之後,就能夠通達經的真正的意思。佛說的意思甚深,我們一般人看了這個文相就不會深入到它的內涵去,經過阿毗達磨的闡發,就可以把這個佛的經可以把它甚深的意義闡發出來。那就是假使說我們《俱舍論》,它是講四阿含的,尤其是解釋《中阿含》的。 《阿含經》我們看到意思好象是不難,但是看了半天到底講什麼意思,想講什麼,它的經也不長,這一點點講了之後,到底講什麼,它的修法又怎麼修,根本就自己看不出來。佛在世的人根機利,他一聽之後,他就不但是會修會懂,甚至于一聽之後,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登初地、二地的都會有。但是我們卻是看了是莫名其妙,那就是根鈍了,只好靠菩薩的慈悲,寫了這個論來教導我們。所以世親菩薩寫的《俱舍論》,主要是解釋《阿含經》的,佛的原始的經就是《阿含經》,尤其是解釋《中阿含》的,《俱舍》裏邊所引的那些經文,大部分都是《中阿含》的經文。所以這個通法呢,就是說學這個論藏,阿毗達磨也是論議,論議呢,學論就是通達經的。

  

  那麼我們總結一下,阿毗達磨總的來說就是甚深的般若的智慧,它又叫大法、無比法,都是甚深的法的意思,那麼仔細分析它的意思呢,阿毗達磨又有四個意思:對法,無漏的慧是對法的自性,那麼加上那些它的隨行,它的資糧就是說論、慧——生得慧、聞慧、修慧、思慧,這是對法的內涵;數法,佛裏邊講的名相,這些自相共相等等的言詞,再再地一個個地給它講清楚,數法(數就是數字的、數學的數,這個我們數一、二、叁、四這個數);那麼第叁個意思呢,伏法,學了阿毗達磨之後,能夠降伏外道,辯論了可以製勝外道,外勝外道,內勝自己的煩惱;那麼最後第四個呢,通法,解說佛的經,原始的經,要靠阿毗達磨來解釋,如果沒有阿毗達磨的解釋,佛的經是意思都隱在裏邊,我們是不能懂。

  

  

  

  

  禅定品

  

  那麼舍利弗的阿毗昙是一部論,這部論裏邊,一共有四個分:問分,就是問答的問;還有一個非問分;還有是攝相應分;還有一個緒分。這一篇是從非問分裏邊的第九品,叫禅定品,專門講四禅的。一切的叁昧都不離開四個禅定,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那麼我們學過這個《定道資糧》就知道了,爲什麼專門要重在這個禅定品呢,就是四禅呢?因爲是止觀均等,一切功德都從四禅産生,是最能夠産生功德的就是這個四禅。所以說我們講這個禅定,講定呢,主要是以這四個禅爲主,從這四個禅裏邊,可以變化出,根據你所觀的內涵,可以變化出百千叁昧,佛成佛,也在第四禅成佛的,所以這個四禅裏邊最高的第四禅,一切的功德都靠四個禅來體現出來的。所以說我們講了這個重點就是歸結在禅定,就是四個禅。

  

  那麼禅定的意思我們在講《定道資糧》講過了,所謂禅就是四禅,八個定就包括這個空性定了。禅也是定,但是禅是定裏邊這個特殊的定,止觀均等。我們在欲界的人,只有觀,這個智慧是有了,但是定一點也沒有,所以說有觀無止,無這個止,那就是這個觀是散的,就是風中的蠟一樣的,這個火雖然有了,但是風吹得飄飄蕩蕩的,要看書是看不來的,那麼就産生不了作用的。這個散心的慧呢,雖然這個慧從佛的經裏邊聞思來的,但是它起不了作用,就像大風裏邊吹的蠟一樣,它不能看書。那麼在這四個禅定裏邊,它就是說這個蠟一動也不動,可以很清楚地把東西照出來,這麼有觀了,觀。四個空性定就是止的力量很大,但是觀的力量是小了,這個比欲界當然好了,跟四禅比又差了,所以佛成佛,一般都在第四禅。

  

  在這個禅定裏邊我們在《定道資糧》也講的,有一個名字叫靜慮——靜就是定,慮就是觀,止觀均等叫靜慮。它在《大毗婆沙》裏邊又有幾個意義,第一個是能斷集,能斷煩惱的,能斷煩惱的這個叫禅定,如果不能斷煩惱的不叫禅定,單是一個還不夠,這個無色定裏邊,叁個定也能斷煩惱的。那麼還有一個就是它五個蘊全的,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蘊在這四個禅裏邊全的。那麼這個色蘊是什麼呢?就是定共戒或者道共戒,這個就是無表色,在無色定裏邊色蘊就沒有了,就缺一個蘊。再一個就是說我們前面學過的。所以說佛經呢,你學一個就可以旁開了,我們前面講的《定道資糧》很多這裏都用得到的,就是禅定的十一支,我們講過的,初禅五支,二禅四支,叁禅五支,四禅四支,這個裏邊把重複的把它去掉呢,一共十一個支,本來是十八支,把重複的去掉之後,十一個支分,包含十一支的,這叫做禅定。這個禅定的意思就是跟一般的定有不同之點:能斷煩惱的,五蘊全的,它是有十一個支的,還有能爲所依的,等等,意思很多,這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定,叫禅定,禅就是靜慮。

  

  那麼我們這裏就是說上師對這個《禅定品》非常重視,(1B)他指了幾部參考的資料,一個是《集異門論》,就是六支論的一個,一個《法蘊足論》,還有《大小持戒犍度》——《四分律藏》的最後一段,還有《四阿含經》,還有《辨識阿含》。

  

  《辨識阿含》就是我們這…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