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佛灭度的时候大阿罗汉大论师迦多衍尼子造的,这部论很有名。这是一身六个足,《发智论》是完整的,好象一个身体,那么六足就是每一部分都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六个足。

  

  在有部来说这六足就把三藏十二部的意思都包含在这里边了,所以说闻思修就修这个六足。那么这就是资粮对法了。我们说闻什么,修什么,听什么,修什么,就是思惟什么呢?就是这些论了。论呢,它里边的内涵就是经,佛的经是对机散说的,那么经过这些圣者把它串连起来,那么成了有系统的有次第的讲出来,就是论了。

  

  所以说我们说对法,我们现在就把它总结一下,什么叫对法?就是又分胜义对法、世俗对法。胜义对法主要的是净慧——无漏的慧,我们真正的对法就是无漏慧,无漏慧它当然还有随行,就是心王心所。那么要得到这个胜义对法呢,必定靠方便,就是世俗对法,世俗对法里边就是要靠闻慧、思慧、修慧,闻慧之前还有一个生得慧。那就是说我们说《菩提道次第》说的要“性不顽嚣”,要能够听闻正法的堪能性有,如果你是一个呆的,那个是顽固不化的,那你就闻不进,经就闻不进去。我们听经,这个闻的力量大小,就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把你自己的成见全部去掉,否则的话闻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这个很现实的,今天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位师父他才来的,他要抄这个《烧香供》的这个配料,六个香三个甜、三个白,他就问了三位,找了三张纸,一对照每一张都不一样。结果他搞不清楚了,到底哪一张对呢,就拿给我看,结果一看呢,每一张都不对(师笑)。这个听的人听了那么多,三个人三个耳朵听的,结果没有听全,完整的一个人都没有,听了这个的,错了那个,那个对了,这个错了,这三个人一个也没有全对的。那这个很奇怪了,同样的说的话,耳朵里进去之后,经过自己脑子写出来,就不一样了。那就是说在听的时候,心里一个成见,那么写的时候就把心里的东西加进去了。

  

  再一个很简单的,我们有一个侍者师,他每一次传法都在身边的,有一个居士他来问大礼拜的观想,“嗡阿吽”放光,我想这个他肯定知道了,我说你问他好了。结果一问呢,他说这个眉间毫放光,“嗡阿吽”从眉间放的,哎呀,这个哪里来的呢?这是他听的时候心里有一个“眉间常放白毫光”,这个成见在心里边呢,这个“嗡阿吽”从眉间放出去了。结果那个居士听了之后不放心,又来问我了,哎呀,我说这个怎么眉间放光呢?“嗡阿吽”在顶门、喉间、心三个地方嘛,怎么眉间里去了?

  

  那就是说听经的时候,你心里有一个主宰的这个成见在里边,就会使你听的东西歪曲了。所以说我们在《菩提道次第》开始的时候,讲听的人一定要把成见扫除,只当一个一点知识也没有的人,这样子接受,才能接受到真正的这个原来的意思,否则的话,你接受的东西都是经过你自己的主观改变过了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这个很重要。还有这个现代人着的一些宣传的那些佛教的册子,也都是个人闭了门写的东西,它的内容涵当然也是根据经里边、论里边录下来的,但是录的时候会不会有自己的成见掺进去,这是很成问题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藏地的老规矩,就是说以八大论师,还有这个六庄严为标准。六庄严就是说讲中观的龙树、提婆,那么讲瑜伽(唯识)的无着、世亲,讲因明的陈那、法称,这三个,八大论师,再两个,就是讲戒律的功德光论师、释迦光论师,这八个是推不倒的,是足可以做标准的。那么其余的,如果符合这八大论师的,可以做依据,不符合的,就不敢说了。那么宗大师就是他的论全部是依据前面的八大论师、六庄严的,所以说可以做依据。那么现在的论着呢,这个就不敢说了。

  

  这里我们就说阿毗达磨就是这么一个意思。阿毗达磨意思很多,就是海公上师的说法就是说佛的最深细的般若的智慧,无比的甚深的智慧就是阿毗达磨。那么在其他的里边又叫大法,阿毗呢,“大”;法,达磨就是“法”。又叫无比法,阿毗是“无比”,阿就是“无”,无量寿——阿弥陀佛了,那么又叫无比法,阿毗达磨又叫无比法。那么无比法也好,大法也好,就是甚深的智慧的法。再一个其他的地方也有阿毗达磨的解释,一个是对法,我们讲过了。一个是数法,不断地解释一些名相,自相、共相,无量的差别,数法;一个是伏法,学了这个法之后,可以降伏外道的一切论,异论。所以说我们要跟人家辩论,一定要学阿毗达磨,不学的话,你没有能力可以辩伏人家。当然了我们说重点在降伏外道,但是自己降伏自己的烦恼,也是要靠阿毗达磨,所以说阿毗达磨内降烦恼,外降外道、魔,魔外了。

  

  那么还有一个,通法,这个阿毗达磨是解释经的。学了阿毗达磨之后,就能够通达经的真正的意思。佛说的意思甚深,我们一般人看了这个文相就不会深入到它的内涵去,经过阿毗达磨的阐发,就可以把这个佛的经可以把它甚深的意义阐发出来。那就是假使说我们《俱舍论》,它是讲四阿含的,尤其是解释《中阿含》的。 《阿含经》我们看到意思好象是不难,但是看了半天到底讲什么意思,想讲什么,它的经也不长,这一点点讲了之后,到底讲什么,它的修法又怎么修,根本就自己看不出来。佛在世的人根机利,他一听之后,他就不但是会修会懂,甚至于一听之后,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登初地、二地的都会有。但是我们却是看了是莫名其妙,那就是根钝了,只好靠菩萨的慈悲,写了这个论来教导我们。所以世亲菩萨写的《俱舍论》,主要是解释《阿含经》的,佛的原始的经就是《阿含经》,尤其是解释《中阿含》的,《俱舍》里边所引的那些经文,大部分都是《中阿含》的经文。所以这个通法呢,就是说学这个论藏,阿毗达磨也是论议,论议呢,学论就是通达经的。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阿毗达磨总的来说就是甚深的般若的智慧,它又叫大法、无比法,都是甚深的法的意思,那么仔细分析它的意思呢,阿毗达磨又有四个意思:对法,无漏的慧是对法的自性,那么加上那些它的随行,它的资粮就是说论、慧——生得慧、闻慧、修慧、思慧,这是对法的内涵;数法,佛里边讲的名相,这些自相共相等等的言词,再再地一个个地给它讲清楚,数法(数就是数字的、数学的数,这个我们数一、二、三、四这个数);那么第三个意思呢,伏法,学了阿毗达磨之后,能够降伏外道,辩论了可以制胜外道,外胜外道,内胜自己的烦恼;那么最后第四个呢,通法,解说佛的经,原始的经,要靠阿毗达磨来解释,如果没有阿毗达磨的解释,佛的经是意思都隐在里边,我们是不能懂。

  

  

  

  

  禅定品

  

  那么舍利弗的阿毗昙是一部论,这部论里边,一共有四个分:问分,就是问答的问;还有一个非问分;还有是摄相应分;还有一个绪分。这一篇是从非问分里边的第九品,叫禅定品,专门讲四禅的。一切的三昧都不离开四个禅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我们学过这个《定道资粮》就知道了,为什么专门要重在这个禅定品呢,就是四禅呢?因为是止观均等,一切功德都从四禅产生,是最能够产生功德的就是这个四禅。所以说我们讲这个禅定,讲定呢,主要是以这四个禅为主,从这四个禅里边,可以变化出,根据你所观的内涵,可以变化出百千三昧,佛成佛,也在第四禅成佛的,所以这个四禅里边最高的第四禅,一切的功德都靠四个禅来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讲了这个重点就是归结在禅定,就是四个禅。

  

  那么禅定的意思我们在讲《定道资粮》讲过了,所谓禅就是四禅,八个定就包括这个空性定了。禅也是定,但是禅是定里边这个特殊的定,止观均等。我们在欲界的人,只有观,这个智慧是有了,但是定一点也没有,所以说有观无止,无这个止,那就是这个观是散的,就是风中的蜡一样的,这个火虽然有了,但是风吹得飘飘荡荡的,要看书是看不来的,那么就产生不了作用的。这个散心的慧呢,虽然这个慧从佛的经里边闻思来的,但是它起不了作用,就像大风里边吹的蜡一样,它不能看书。那么在这四个禅定里边,它就是说这个蜡一动也不动,可以很清楚地把东西照出来,这么有观了,观。四个空性定就是止的力量很大,但是观的力量是小了,这个比欲界当然好了,跟四禅比又差了,所以佛成佛,一般都在第四禅。

  

  在这个禅定里边我们在《定道资粮》也讲的,有一个名字叫静虑——静就是定,虑就是观,止观均等叫静虑。它在《大毗婆沙》里边又有几个意义,第一个是能断集,能断烦恼的,能断烦恼的这个叫禅定,如果不能断烦恼的不叫禅定,单是一个还不够,这个无色定里边,三个定也能断烦恼的。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它五个蕴全的,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蕴在这四个禅里边全的。那么这个色蕴是什么呢?就是定共戒或者道共戒,这个就是无表色,在无色定里边色蕴就没有了,就缺一个蕴。再一个就是说我们前面学过的。所以说佛经呢,你学一个就可以旁开了,我们前面讲的《定道资粮》很多这里都用得到的,就是禅定的十一支,我们讲过的,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这个里边把重复的把它去掉呢,一共十一个支,本来是十八支,把重复的去掉之后,十一个支分,包含十一支的,这叫做禅定。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跟一般的定有不同之点:能断烦恼的,五蕴全的,它是有十一个支的,还有能为所依的,等等,意思很多,这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定,叫禅定,禅就是静虑。

  

  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说上师对这个《禅定品》非常重视,(1B)他指了几部参考的资料,一个是《集异门论》,就是六支论的一个,一个《法蕴足论》,还有《大小持戒犍度》——《四分律藏》的最后一段,还有《四阿含经》,还有《辨识阿含》。

  

  《辨识阿含》就是我们这…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