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讲了一半的那个四分戒,《辨识阿含》,这个为什么叫不是戒本,叫《辨识阿含》呢?因为这个里边海公上师集的修法有在里边,不但是讲戒的戒相,还有修法。什么叫辨识?碰到境的时候,你能够预先知道这个境来的时候会不会有犯戒的可能性,有可能性的马上就回避了,所以说叫辨识。你这样子事先可以防止这个犯戒的机缘,这个对我们学戒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辨识阿含》也是个重要的参考。另外《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下士道,都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的参考书。当然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资料,也不一定就是要看那么多,有资料的翻一翻是很好,没有资料的,那么我们有的就给大家抄一点,写下来也可以。
那么这个题就是这样子,舍利弗尊者着的阿毗达磨,就是《阿毗昙论》的里边的《非问分》里边的一品,《禅定品》。
姚秦三藏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译
比丘能海学记
什么人翻译的呢?“姚秦三藏”,那个叫“昙摩崛多”,还有一个叫“昙摩耶舍”,两位印度的尊者一起翻的。
那么这个学记是海公上师自己写的。为什么叫学记?海公上师就很谦虚,他认为自己还在学,边学边把它记下来,这么一本书。那么我们就根据海公上师的他是自己的学修的跟他的修禅定的经验,跟这个学记来给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那么这一本书,我们说是海公上师在清凉桥讲过一次,真正能够领会的人当时不太多的。我们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海公上师的这个《禅定品》的知见得到之后呢,这是第一个最低的要求,然后对正修定的那些方法能够知道,之后能够自己用功,这是更好,如果在用功之后得到效果,那是最好。
海公上师的要求就是初禅,初禅就是见道了,我们以大乘的这个闻思修,等到登了初禅之后,就是见道。那么这是海公上师要求我们这一辈子的最高的要求。即身成佛,说个老实话,末法时期的人是困难的,这个心可以发,但是真正要做到,踏实做呢,海公上师先给我们显个里程碑,见道,先见了道再说。如果你这一辈子有见道的可能性了,或者见了道了,你再学后头的,即身成佛;如果你道还没有见,你就说“我马上要成佛了”,这不是笑话?见道是从凡夫进入圣者的一个转折点,你圣者的行列还没有进去,你说你要成佛了,那么是太高了。所以说海公上师很从实际的踏实的这个出发,叫我们不要太高的要求自己,也不要自暴自弃,这一辈子就希望能够达到见道的这个高度,见道之前要知道的东西,这些资粮,就积极地准备。这一辈子见道最好,见不到的话,海公上师说的,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子根据这个方式努力下去,十六生决定成就。十六生,这个我们在文殊菩萨的《五字真言》里边后头好象也有,十六生能够成就,那就是一辈子,就是再来,就是说这一辈子修行,下一辈子再修,就是我们的转世佛爷了,他们就是这样子做的。
归敬颂
释迦如来舍利弗,阿毗昙论传演师,我今归命学禅智,愿赐证解十一支。
这是海公上师自己作的,这个归敬颂原文是没有的。海公上师对这个《禅定品》非常推崇,所以在解释《禅定品》的时候,就写一个归敬颂,这个归敬颂是归敬三宝。释迦牟尼佛是能说的人,最初的能讲这个智慧,就是给我们讲定讲智慧的是释迦牟尼佛。能够继承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大弟子——舍利弗,那就是属于僧了,一个佛宝、僧宝都有了。“阿毗昙论传演师”,阿毗昙论是法宝,舍利弗结集了阿毗昙,对法,对法论,那么对法论就是法宝,能够继承这个对法论的继续传下来的那些开演的祖师,就是也是僧宝里边的。所以说皈依释迦牟尼如来——佛宝,舍利弗跟那些传演师是僧宝,阿毗昙论就是法宝,这是归敬三宝。“我今归命学禅智”,现在呢我非常虔诚恭敬地来归命前面说的释迦牟尼佛,传演下来的那些(祖师),那么来学禅智,就是禅定的智慧。一个是定、一个慧,我们要成佛,就是靠定慧。“愿赐证解十一支”,希望能够慈悲加持我能够证到这十一个支分,十一支就是把四禅修成功了。
那么这是海公上师的发愿,那么我们也要同样的发愿,学这个品,我们就是要希望证到,能够证到这个禅定,最起码的也要得到初禅,这是我们的要求。否则的话,这一辈子就漫无归宿。宗教,我们说佛教一切宗派都好,但是净土宗到末法时期就流传着这个弊病,好象这一辈子无所事事,好象没什么事好干的,就早晚课一念,阿弥陀佛念了多少,好象其他的事情就想不出来做什么事了,那么这里我们说就是主要的要禅定、智慧。你要得佛的功德,必定要从定中来,定中要靠开智慧了,从定生慧,没有慧就断不了烦恼的,而这个慧必定要从定中生的智慧才能断烦恼的。散的心,我们这是学论也许有一点智慧了,闻慧、思慧,这是断不了烦恼的,只能把烦恼把它力量削弱下去,一定要得了定中开了智慧之后,才能够把烦恼灭掉。所以说我们《心经》里边就是要得了甚深的般若波罗密多之后,“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才断得了,你没有这个般若,那就是五蕴也照不空,一切苦也断不了,生死轮转也停不住了。那么这个般若是哪里来呢?必定是定中来的。世间的定生不出般若,无漏的定,依佛的教修的定就能产生般若,甚深的智慧,阿毗达磨,阿毗昙。那么这个就是海公上师的发愿,希望能够证到这个禅智,就是证到这个禅定。初禅就见道了,那是四禅可以成佛了,那就是把那些功德都包在里头了。
那么在这个《阿毗昙》,分四分,第二分是《非问分》,里边第九品就是《禅定品》,那么海公上师就专门教这个品,重要的这一品给我们讲了。这个海公上师他教的教法呢,也是有阶段的,在这个六零年左右的时候,他就是有一次在顶礼佛的时候,大雄宝殿上,他就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眼睛好象是垂下,他就说这是该修定的征相,他那个时候开始就专门讲定方面的东西、资料,这个就是那个时期的一个资料了。
A1 总显得定因缘
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不能得定。
这句话非常重要。要得定,有因有缘的,因缘都具足,一个也不缺,那定决定来,如果因缘不具的话,少一个的话,或者少两个乃至十个里少九个的话,决定不能得定。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他说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假使这个东西是一块钱一个的,当时物价便宜了,说一块钱了,假使一块钱一个的东西,你给他九毛九,这个营业员绝对不给你的,你说差一点点,就是说因缘,这个一百个里边的九十九都有了,只差一个了,百分之一了,那你马马虎虎给我一个东西算了,——不给。为什么?他赔本的,他一个人赔一分钱,一百个人他赔一块钱,那一千个人赔十块钱,他为了吃饭来做营业员的,他赔钱他吃什么饭?所以绝对不会给你的。那么也就是说因缘差一点点,你不要看到差不多了,就算了,差一点点这个果不会来的。所以其他的因缘如此,定也是如此,一定要因缘具足,一个也不缺,全部满了,这么定就来了,这是定的因缘。假使其他的呢,有其他的因缘了。假使反过来说,因缘不具的话,只要少一个,或者少多,多了更不说了,不能得定,这很肯定的。因缘具足么得定,因缘不具足么不得定,那么这是舍利弗的开章明义的这个话。
那么舍利弗我们知道他是这么一个人,他本来是外道,跟目犍连两个是同参,每个人都带了很多的徒弟,是外道头子。他有一次路上走路,看到马胜比丘——就是佛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之一,马胜比丘的特色就是威仪第一,他在路上乞食、行动,一切威仪使人家看到非常之崇敬,非常之感到有好感。那么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呢,感到是非常敬重他,像这样子威仪如此,决定心里边的这个道是极高的,因为诚于中形于外,这个心里有道,这个威仪才做得出来了。他就很恭敬地问马胜比丘,他说:“你这个决定是证了很高的道了,请你讲给我听”。马胜比丘他很谦虚,“哎呀”,他说:“我才学了没有好久,我也不懂什么法,但是佛就教我们一个偈”,就是这个因缘的一个偈,它就是什么呢?“诸法从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他说:“佛教我的,我只记得住的就是这个因缘的偈。”这个舍利弗一听之下就开悟了,这个因为这个话本来是缘生的道理都摄在里边了,所以说舍利弗是也从因缘的这个缘生的一个偈开悟的,所以他讲的东西都从因缘来讲的。在这个《禅定品》,他讲的时候也是从缘起的因缘和合产生果的这个角度来讲问题的,所以一开头就说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就不能得定,一正一反。下边是海公上师的注解。
此四句者,总显得定必具种种须要之因缘,不能无因缺缘,或非因非缘,坐待其成,或以单独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圆满,得定得果。
今此因缘分二:一助行因缘,二正行因缘。助行有十三如下。
正行分二:去盖断欲及正修四禅。
“此四句者,总显得定必具种种须要之因缘。”要得定呢,要定所须要的因、缘,都要具足,如果你不具足的话那就达不到这个要求了。这里边就是说,“不能无因缺缘”,没有因或者缘不够,那就是不够了,就得不到定了。一个是不够了,就是因缘有缺了,或者呢,“非因非缘”(这个标点错的,大家改了没有?“非因非缘”是中间“非”下边不要点的),假使因缘不对头,不是那个因,不是那个缘,那你要想得定呢,当然也不可能了。最明显的,外道,他要生天,但是因为他们智慧不够,他们要生天,持牛戒、狗戒,不是生天的因,他们去拼命地做,当然达不到这个果。那么他们外道也修,求涅槃,他们也知道烦恼要造罪,要受苦,这个道理也懂,他们也有点通,看到了这个六道轮回,也知道了…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