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他们如何得涅槃这个智慧没有,所以修这个什么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以为把心,造业的心把它灭掉了就可以不造业了,但是他又怕断灭,修无想定么身体还留到,修非想非非想天定呢他把想还留一点点,因为无色界里边身体没有了,心再把它灭完的话,不是断灭了?“我”就没有了,“我”没有了你还修什么呢?没有意思了。他是主要是为“我”而修了,外道是“我”是放不下的。那么所以说他们都是非因非缘,这样的非因非缘要想得到这个果呢,当然是得不到。

  

  那么另外一种呢,“坐待其成”,就是说,“哎呀,你加持加持我啊,我求求你啊,你给我得定啊”,就是睡在床上睡懒觉,你这个样子想天上掉下来,这个根本谈不上了。“坐待其成”,自己资粮不够,却是果想得很高。我们看到很多的人修密法的,一修了密法,赶快要生圆次第,“我即身成佛了”,你资粮有没有呢?成佛的资粮,我们不是最近给大家一部《值遇宗大师圣教发愿文》,一本书,里边就是说的即身成佛可不可能?这个藏地的红、白、花、黄,这个四教都有即身成佛,但是黄教里边更快,他就是说你即身成佛,三年就可以成佛,乃至有一个半月就成佛,但是要看什么条件的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三个半月,把他圆成次第一讲,他就成佛。但是这个条件没有的,不要说三个半月,三年半,三十年乃至三大阿僧祗劫,看看你成不成佛,还要看你努不努力。

  

  这个是看条件的,幷不是说时间是一个绝对的东西,而时间是决定于条件的,你本身条件具足,时间就是很短,可以;你本身条件不具足,那是非三大阿僧祗劫不可,这个就是看自己的条件够不够,也是努不努力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他因为精进,就可以超越九劫,本来是弥勒佛先成佛的,释迦牟尼在后,但是这个毗尸佛,我们讲过了,他也设一个善巧方便,使释迦牟尼佛特别地精进,就可以超越九劫成佛,在弥勒佛之前。那么“坐待其成”就是没有资粮的等待要成佛,那当然不可能的,这是懒汉主义。我们这里很多,现在的佛教徒很多都是有这个思想,他就是到处灌顶,“希望你加持我,你要加持我,好,很多佛爷都加持我,我可以坐待其成,大家一加持我就成佛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呢?你灌了顶之后还要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法要修,不修的话,那也就是开始起了个步,后头的路程还长得很,不能坐待其成,这个世间法也如此,何况佛教呢?

  

  “或以单独一法,欲其具足成就,自然圆满,得定得果。”那么还有的人呢,他倒不是坐待其成了,他就是说举一个简单法门,简单的法门“假使我这样子做可以呢,省点气力了,坐待其成么太懒了,一点也不修了,我还是修,修呢修得简单一些,他们修得太多了,哎呀,我吃不消,我简单点,可以走一个捷径,也比他们更快的成佛”,好象是很便宜。但是我们说法门简单果也简单,不可能“具足成就,自然圆满”,不可能的。简单的一个法得简单的果,你要得圆满的果,自己得了个简单的法门要自己就圆满的果来了,这个也做不到。所以说在修佛法里边,没有贪便宜的。

  

  

  海公上师他就是说比了个,打比喻,他说这个,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农村里边还是公社,公社里边大家互相帮助,哪里有困难么公家公社里帮助,他说这个单独一法等于一个单干户,靠你自己,你碰到水灾、旱灾呢,你根本就抵抗不了,你单干户只有一个人的,一个人你说碰到这些稍微一点点自然灾害来了,你家里有多少能力呢,怎么抵御这个灾害呢?没有办法的。要靠大众力量才有办法。

  

  所以说你想简单的一个法,要得到很圆满的成就,“自然圆满,得定得果”,这也是一个,只好是个妄想了。即使你得到一点,所得的极少,因为你法简单,果也是简单,这个是因果法尔如此,以一个简单的法得到圆满的果,这个我们看看《菩提道次第》就看出来了,是不可能的。

  

  那么下边,这一个是开场白,那么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就不能得定。那么要什么因缘呢?下边就要说了。

  

  

  

  

  B1 助行十三

  修定有如此因缘:谓比丘,爱护解脱戒,成就威仪行,己行处,爱护微戒惧如金刚,受持于戒,断邪命行正命,善知识,善亲厚,善众,摄诸根门,饮食知足,勤行精进初不睡眠,离障碍法。

  

  “修定有如此因缘”,修定的人有多少的因缘呢?有下边这么的因缘。这些定乃是什么人修呢?

  

  “谓比丘”,所以说真正要得定,出家的身,具足戒的身是最好;在家的,困难;出了家之后没有具足戒,受个沙弥戒,也困难;有的人头一剃,沙弥戒也不受,那更困难。那么你真正要得定呢,决定要有比丘的身份,当然比丘尼也在里边,这是大戒。得了大戒的人决定得定吗?也不一定,你还要下很大的努力,就是下边说的还要很多条件。第一个比丘戒,比丘就是具足比丘戒的人,这是最起码的人,就要这么样的一个人,但是标准的能得定的人最好的是比丘。那么当然我也不排斥,在家人如果你真正精进的,也能得定,那么就是下边的一些支分你能圆满的呢也能得定。那么当然了,比丘里边不具足下面支分的因缘的也得不了定了。这是看你因缘够不够的问题,但是最标准的身,是比丘身,所以说“谓比丘”。那么哪些因缘呢?

  

  “爱护解脱戒”,对于别解脱戒不但是受,受了之后持,还要爱护,把这个戒当宝贝,自己的眼珠那么的爱护,这样子最起码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如果别解脱戒马马虎虎,甚至于犯了还不知道,那你想得定,这是妄想了。所以说第一个是“爱护解脱戒”。

  

  “成就威仪行”,这个我们都讲过了,《定道资粮》,威仪行,行住坐卧,都要合规则,就是要不违世间理,又要随顺毗尼的法。

  

  “己行处”,就是该走的地方,不是该走的地方不要去,就是酒肆、淫女处等等,不能去,这个前面都讲过的。

  

  “爱护微戒惧如金刚”,对小戒,要非常爱护,不要犯。有的人说:我大戒持了之后,小戒那就不要管了,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是顾不了那么多了。但是你顾不了那么多的话,你想得定是妄想了,不会得定的。甚至于说自己小戒不持,还能证果证道,开悟了,这个我们想想是在佛的教里边是讲不通的,据我们的修得的教是讲不通的,那么这个话是真的假的就可以打问号了。所以决定要爱护微小的戒,“惧如金刚”,就是对这个假使违犯的话心里非常恐惧,这个意思后边都要讲的。

  

  “受持于戒”,要受戒要持戒。

  

  要“断邪命行正命”,这个都是前面讲过的。五邪命固然是邪命,还有很多微细的东西也属于邪命的范围的,都要断掉,要行正命,以正法养命。

  

  “善知识,善亲厚”,知识就是说你要亲近善知识,怎么样的人你该亲近的,跟《菩提道次第》的是同样的,但是他的这个内涵有不同,就是意思、原则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的一些条件他又举了一些,有些不一样的。“善亲厚”,同参,哪些可以跟他亲厚的,哪些不能亲厚的,这些我们最近都再给大家讲了一下。依世间感情的人,绝对不能亲厚,依佛法里边戒定慧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这些人是同参,真正的同参,不能带有一点点感情色彩的,这个感情的东西就是害人的,感情深厚之后会把人拖下地狱的。“善亲厚”,哪些该亲厚的。

  

  “善众”,哪些地方大众可以跟他合了一起住的,共住的。

  

  “摄诸根门”,就是根律仪,都是跟前面一样的。

  

  “饮食知足”,就是饮食知量,都是前面一样的。

  

  “勤行精进初不睡眠”,悎寤瑜伽。

  

  “离障碍法”,断五盖。这个,我们说千经万论,你学过一部,学好的话,其他的就容易了,基本上内涵都差不多。

  

  

  

  

  此十三法,总观都摄于别解脱戒。分看,则前九属戒,第十至十二则归定门,后一智慧。如是十三名为助行,或云前行,或云资粮行,是在正行中必不可离之法,离之则因缘不具,不能得定。

  

  “此十三法,总观都摄于别解脱戒。”总的来看,这都属于别解脱戒一类的。分开来看呢,“则前九属戒”,前面九行属于戒的,那就是说从“爱护解脱戒”,“成就威仪行”,行“已行处”,“爱护微戒”,“受持于戒”,“断邪命行正命”,等等,这些是属于戒的。“第十至十二”,属于定门的,属于定的。最后一个属于智慧的,就是离障碍法。那么这十三个法就是说总的来说都与戒里边的相应的,如果把三个分开说呢,前九个属于戒的,中间十到十二属于定的,最后一个属于慧的。

  

  所以说这十三个是助行。要得定呢,有主行,有助行,正行助行,就像我们修行的时候,有加行,有主修,一个仪轨里边前面是加行、正修,都有这样子的支分。就是说要得定的时候,它的助行就是前面的加行有这十三种,这个十三种叫“助行”,帮助修定的一种行,修行;或者叫“前行”,在修定之前必须要准备的那些行;或者叫“资粮行”,在修定的人他必须的资粮,这十三种。所以这个资粮行也好,助行也好,前行也好,意思是一样的,也叫加行。

  

  “是在正行中必不可离之法”,你正修的时候不能离开前面的加行,加行没有,正行也达不到果。所以说我们有的人说灌顶,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文殊五字真言》念了多少座,《四加行》要修多少多少,这就是也是因缘了。你这些因缘具足的,那你灌了顶之后能起很大的作用。你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对你灌了顶之后作用生不起,你如果受了无上部的三昧耶戒,一受,你还要犯了三昧耶戒,还下金刚地狱,这个对你说幷不是很划得来的事情。既然要灌就是要如法地灌,你就把这些条件都准备好了去灌,那你当下得益了。我们记得那个灌顶的时候叫你吃甘露水的,这甘露水吃下去的话,如果你如法地修,依三…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