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昧耶戒好好地做,那很快成就;如果你违背三昧耶戒,不如自己发的誓言的做,马上就堕落。就是叫你自己这个水吃下去就不能麻痹了,不能懈怠了,不能是放逸了,不能掉以轻心了,这个水吃下去,时时刻刻要提心吊胆的,只能往上进,不能往下的,一往下金刚地狱门一开你就进去了,这是很危险的了。所以不要以为灌顶就是开玩笑,“得加持了,我自己修不修没有关系”,这个占便宜的心不要占。灌顶是个郑重的事情,自己要付代价的,不能说全部靠人家加持。靠加持力量是有,但是要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加持才起作用。我们经常以前我记得讲《菩提道次第科颂》的时候讲过的:加,三宝对你的力量,保护你,提拔你;持,自己要持得住,你持不住的话,尽管甘露水下来,你都漏掉了,你没有,得不到好处。
那么这样子,“或云资粮行,是在正行中必不可离之法,离之则因缘不具”。如果你十三个助行没有的话,那就是前面说的“因缘不具,不能得定”。那么这十三个能不能少一个?不能少,哪怕你缺支,少一个也不行了,缺因了,缺缘了,都不行。这十三个助行都有了,那你得定的加行是够了,那么后边还有正行,正行如果够的话,你不要愁你得不得定,这个定决定来,就愁你的正行加行是不是够格。所以说我们努力要在助行、正行上努力,不要从这个得不得到定的地方去着眼。
我们这个“菩萨畏因”,就是造业一样的,菩萨他是从因上看的,因上不做坏事,恶的果决定不来;而众生偏偏在果上看,只要求人天的乐果,不想受三恶道的苦果,但是做的事情又偏偏要造业、起烦恼,都是造感恶果的因。这个就是说因果非因非缘了,你这个因不是人天的因缘,你怎么能感人天的果呢?所以说我们在下士道皈依三宝、念无常、观恶趣,必定要带一个明业果,业果不明的话,你就颠三倒四,成了个迷信的人,明了业果之后,然后你才真正地进入这个佛道了,这一切事情也不要东问西问了,自己心里有主宰。
(2A)这一切都是因缘所定的,你造好的因,好的果,决定感好的报,你造恶因恶缘,决定感恶的果,没有什么还价的。那么这个第一步自己可以确立自己的正信,不会迷信,什么事情,碰到事情来了犹豫不决,这些都不会有了。一切从因果上看,如果你因果还没有学好,从戒上看,戒上该做的就做,戒上不准你做你就不做,因为戒就是因果。戒是佛观察宇宙的一切因果法的里边提炼出来的,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些原则、方式,这就是因果里边的精炼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自己因果摸不清呢,就看、照佛的戒做好了。戒是只能持不能犯的,犯了戒的话决定堕落,这个还不了价的,因为这是客观的规律,你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所以说假使因缘不具的话,你想得定呢,那就是妄想了。那么这十三个助行是不是好做呢?我们下边就看下去,幷不是那么容易的。
B2 正行分二
C1 正行应断
如此比丘,知断五盖心垢,损智慧法,离欲恶不善法。
这是正行里边有两个,一个是断,一个是修。正行里边要断的,五盖、欲恶不善法,这两个要断掉,然后再修什么四禅了,“有觉有观”。所以说“如此比丘,知断五盖心垢,损智慧法,离欲恶不善法”(这个“离欲恶不善法”要摆在“损智慧法”下边,不要摆在后头去,大家把它钩过去,这里因为后边是有修的,前面是要断的,断修两个不能混淆)。
此显正行中之断行因缘也,亦是助行。亦是正修。今之行者,知修不知断,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坏,在半边用力,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缘,是故虽修少成。
复次,论云如此比丘者,指能行上列之十三法人,更须断除五盖心垢,及诸不顺学处、损害智慧之法,乃至一切恶不善法,修则有成。
“此显正行中之断行因缘”,在正行里边一个断、一个修,要断的就是这个,在正行那个两个比起来,也是助行,但是跟前面的助行来说起来,它是正行,是正修。
“今之行者,知修不知断,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坏,在半边用力,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缘,是故虽修少成。”这是海公上师感叹现在的人不会用功,他只晓得修,不晓得断,只晓得要求,不晓得要舍,就是好的要求但是坏的要舍他不舍,抱了一个坏的,却是要求好的。那就是说你这个包里边烂东西一大堆,你把好的东西怎么摆得进去呢?你进了宝山了,你想宝放了你口袋里去,但是你口袋里一些烂东西你又舍不得丢,那你这么宝就摆不进去了,你宝就得不到了。所以说“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坏”,这些都是修行的毛病。
我们海公上师好象说过那个话,他说我们很多人想修定,想成就智慧,但是不知道断烦恼。烦恼不断,他打个比喻,就是说这个人有病,烦恼是病了,不去治,而拼命吃补药,就是说他病是有的,但是他不治病,专门吃补药,你看看这个人会不会好的?要病好了之后吃补药,这个人身体健康强壮起来;病没有好,你专门给他吃补药,补他的病,这个病越补越厉害,这个不会好的。所以说我们修行一样的,烦恼不断,拼命地求智慧,求修定,这个地方着力,而断烦恼不在乎,这样子你求,求不到的。即使求到之后,肯定是邪定,是鬼神加持的定,鬼神加持的邪慧,不是正定正慧,因为来数不正。本来是得不到的,但是你却得到了,这个占便宜占不得的,这个便宜是鬼神趁虚而入了,加持你的定慧,那个是不敢要的东西。所以说,我们现在海公上师对这里就是说我们要修定的话,把五盖、欲恶不善法一定要断掉,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定,如果你在这个定的方面拼命追求,而断烦恼、断五盖的这些事情你不去着力的话,那你是徒劳的,甚至于起坏的作用的。那么这里边就是说在半边用功,“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缘”,用功的方式不对头,就是落两边去了,那么必要的因缘,断烦恼是必要的因缘,你又不具足,那么你虽然修定呢,“少成”,很不容易圆满。
“复次,论云如此比丘者,指能行上列之十三法人。”这就是说,为什么要“如此比丘”呢?真正能够行十三个加行的人,标准的是比丘。那么不是比丘的话,你要向比丘看齐,以比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才能得定。
那么我们这里就可以回想一下所谓气功师,他自己吹,自己禅定多高,神通多大,而他这十三种因缘做到了没有?根本没有做到,那你怎么哪里来的定呢?如果你说你有定的话,有通的话,决定是鬼神定、鬼神通,没啥话说的,因为不符合因缘条件的。这个我们说学了一些法呢,就自己很容易地判断出来了,所以说有些事情不要去问了。你什么,你有没有神通啊?能判断嘛!不一定说有神通知道你有没有。你看一看,有神通的,来看你到底是邪的、正的不要看的,因缘不合的,不会得到正定的,这是佛的圣教量,可以用因明的方式推出来的,他不会得正定。
“复次,论云如此比丘者,指能行上列之十三法人。”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人,标准的身份是比丘。“更须断除五盖心垢”,你能够行了这个十三个助行之后,还得要断五盖。五盖是心的脏的东西,这个是把我们的心盖住的脏东西,要把它去掉的。“及诸不顺学处,损害智慧之法,乃至一切恶不善法,修则有成。”不但五盖要去掉,一切不顺戒定慧的,一切损害于智慧的那些法,乃至一切恶的不善的法,都要去掉,然后才能够说得定。
我们说得定,第一个是初禅,初禅是色界的定。那么欲界里边我们说断欲恶不善法,如果我们学过法相的人就知道,初禅里边欲界的欲,就是说淫欲当然是没有的,有淫欲的话就不叫色界了,就是欲界了,那么还有恶不善法,很多的瞋、什么东西,都是没有的。在色界里边就有一个憍一个覆,好象还有,这两个小小的有,其他的烦恼都没有了。如果你说这些烦恼你不断掉,想到色界的定,那当然就是徒劳的,得不到的。这都是因缘条件,因缘条件不符合,你要得那个果,那是不科学的,我们就现在的话叫不科学,你这个因跟果不相称的,你怎么会得那个果呢?
所以说我们则要除了前面十三个助行之外,在心里边的那些烦恼、五盖,跟一切损坏智慧的法的那些欲界的恶的不善法,决定要去完,然后初禅才能生得出来。这两个是天平秤两头,你这边重了当然那边要翘起来了,你如果要它这边要翘起来,那边就得要加份量了,这两个你是同时一起翘起来不可能的。你要把五盖抓住,欲界的那些损智慧法、不善法又不放,那你初禅定怎么来呢?你要得初禅的话,决定要把这些放下,才能够生起初禅,这两个完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起得到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你既然要追求初禅的话,那你要把五盖心垢,损智慧法,乃至欲界的一切恶不善法都要去掉,那么才可以生起初禅的真正的功德。
所以说是断的一方面,断行就是断这些,这个断了之后,然后正行里边的修的,那就是才修得起。
C2 正行应修
此下明正行之应修者,即是四根本禅法也。
“此下明正行之应修者。”这是应断的在前面,那么在断了之后你不修,初禅还得不到。那么你断了这些不好的东西,除掉了,你还要努力修,那么初禅就来了。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乃至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净,成就第四禅行。
这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举第一个跟第四个,来包含中间两个。就是说这四个禅定,它先前的准备条件要十三个助行做到,然后要把五盖除掉,损智慧法、欲界的恶不善法除掉,这才能达到初禅。初禅达到之后,修上之后,然后把初禅放下,再进修二禅,得到二禅;然后二禅放下,得三禅;得三禅,三禅放下,得四禅,这样子慢慢地上去。你如果前面的条件没有,要想得到后面的果,…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