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耶戒好好地做,那很快成就;如果你違背叁昧耶戒,不如自己發的誓言的做,馬上就墮落。就是叫你自己這個水吃下去就不能麻痹了,不能懈怠了,不能是放逸了,不能掉以輕心了,這個水吃下去,時時刻刻要提心吊膽的,只能往上進,不能往下的,一往下金剛地獄門一開你就進去了,這是很危險的了。所以不要以爲灌頂就是開玩笑,“得加持了,我自己修不修沒有關系”,這個占便宜的心不要占。灌頂是個鄭重的事情,自己要付代價的,不能說全部靠人家加持。靠加持力量是有,但是要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加持才起作用。我們經常以前我記得講《菩提道次第科頌》的時候講過的:加,叁寶對你的力量,保護你,提拔你;持,自己要持得住,你持不住的話,盡管甘露水下來,你都漏掉了,你沒有,得不到好處。
那麼這樣子,“或雲資糧行,是在正行中必不可離之法,離之則因緣不具”。如果你十叁個助行沒有的話,那就是前面說的“因緣不具,不能得定”。那麼這十叁個能不能少一個?不能少,哪怕你缺支,少一個也不行了,缺因了,缺緣了,都不行。這十叁個助行都有了,那你得定的加行是夠了,那麼後邊還有正行,正行如果夠的話,你不要愁你得不得定,這個定決定來,就愁你的正行加行是不是夠格。所以說我們努力要在助行、正行上努力,不要從這個得不得到定的地方去著眼。
我們這個“菩薩畏因”,就是造業一樣的,菩薩他是從因上看的,因上不做壞事,惡的果決定不來;而衆生偏偏在果上看,只要求人天的樂果,不想受叁惡道的苦果,但是做的事情又偏偏要造業、起煩惱,都是造感惡果的因。這個就是說因果非因非緣了,你這個因不是人天的因緣,你怎麼能感人天的果呢?所以說我們在下士道皈依叁寶、念無常、觀惡趣,必定要帶一個明業果,業果不明的話,你就顛叁倒四,成了個迷信的人,明了業果之後,然後你才真正地進入這個佛道了,這一切事情也不要東問西問了,自己心裏有主宰。
(2A)這一切都是因緣所定的,你造好的因,好的果,決定感好的報,你造惡因惡緣,決定感惡的果,沒有什麼還價的。那麼這個第一步自己可以確立自己的正信,不會迷信,什麼事情,碰到事情來了猶豫不決,這些都不會有了。一切從因果上看,如果你因果還沒有學好,從戒上看,戒上該做的就做,戒上不准你做你就不做,因爲戒就是因果。戒是佛觀察宇宙的一切因果法的裏邊提煉出來的,是我們修行成就的一些原則、方式,這就是因果裏邊的精煉的東西。所以說我們自己因果摸不清呢,就看、照佛的戒做好了。戒是只能持不能犯的,犯了戒的話決定墮落,這個還不了價的,因爲這是客觀的規律,你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所以說假使因緣不具的話,你想得定呢,那就是妄想了。那麼這十叁個助行是不是好做呢?我們下邊就看下去,幷不是那麼容易的。
B2 正行分二
C1 正行應斷
如此比丘,知斷五蓋心垢,損智慧法,離欲惡不善法。
這是正行裏邊有兩個,一個是斷,一個是修。正行裏邊要斷的,五蓋、欲惡不善法,這兩個要斷掉,然後再修什麼四禅了,“有覺有觀”。所以說“如此比丘,知斷五蓋心垢,損智慧法,離欲惡不善法”(這個“離欲惡不善法”要擺在“損智慧法”下邊,不要擺在後頭去,大家把它鈎過去,這裏因爲後邊是有修的,前面是要斷的,斷修兩個不能混淆)。
此顯正行中之斷行因緣也,亦是助行。亦是正修。今之行者,知修不知斷,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壞,在半邊用力,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緣,是故雖修少成。
複次,論雲如此比丘者,指能行上列之十叁法人,更須斷除五蓋心垢,及諸不順學處、損害智慧之法,乃至一切惡不善法,修則有成。
“此顯正行中之斷行因緣”,在正行裏邊一個斷、一個修,要斷的就是這個,在正行那個兩個比起來,也是助行,但是跟前面的助行來說起來,它是正行,是正修。
“今之行者,知修不知斷,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壞,在半邊用力,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緣,是故雖修少成。”這是海公上師感歎現在的人不會用功,他只曉得修,不曉得斷,只曉得要求,不曉得要舍,就是好的要求但是壞的要舍他不舍,抱了一個壞的,卻是要求好的。那就是說你這個包裏邊爛東西一大堆,你把好的東西怎麼擺得進去呢?你進了寶山了,你想寶放了你口袋裏去,但是你口袋裏一些爛東西你又舍不得丟,那你這麼寶就擺不進去了,你寶就得不到了。所以說“知求不知舍,知成不知壞”,這些都是修行的毛病。
我們海公上師好象說過那個話,他說我們很多人想修定,想成就智慧,但是不知道斷煩惱。煩惱不斷,他打個比喻,就是說這個人有病,煩惱是病了,不去治,而拼命吃補藥,就是說他病是有的,但是他不治病,專門吃補藥,你看看這個人會不會好的?要病好了之後吃補藥,這個人身體健康強壯起來;病沒有好,你專門給他吃補藥,補他的病,這個病越補越厲害,這個不會好的。所以說我們修行一樣的,煩惱不斷,拼命地求智慧,求修定,這個地方著力,而斷煩惱不在乎,這樣子你求,求不到的。即使求到之後,肯定是邪定,是鬼神加持的定,鬼神加持的邪慧,不是正定正慧,因爲來數不正。本來是得不到的,但是你卻得到了,這個占便宜占不得的,這個便宜是鬼神趁虛而入了,加持你的定慧,那個是不敢要的東西。所以說,我們現在海公上師對這裏就是說我們要修定的話,把五蓋、欲惡不善法一定要斷掉,這才能得到真正的定,如果你在這個定的方面拼命追求,而斷煩惱、斷五蓋的這些事情你不去著力的話,那你是徒勞的,甚至于起壞的作用的。那麼這裏邊就是說在半邊用功,“又不具足必要之因緣”,用功的方式不對頭,就是落兩邊去了,那麼必要的因緣,斷煩惱是必要的因緣,你又不具足,那麼你雖然修定呢,“少成”,很不容易圓滿。
“複次,論雲如此比丘者,指能行上列之十叁法人。”這就是說,爲什麼要“如此比丘”呢?真正能夠行十叁個加行的人,標准的是比丘。那麼不是比丘的話,你要向比丘看齊,以比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才能得定。
那麼我們這裏就可以回想一下所謂氣功師,他自己吹,自己禅定多高,神通多大,而他這十叁種因緣做到了沒有?根本沒有做到,那你怎麼哪裏來的定呢?如果你說你有定的話,有通的話,決定是鬼神定、鬼神通,沒啥話說的,因爲不符合因緣條件的。這個我們說學了一些法呢,就自己很容易地判斷出來了,所以說有些事情不要去問了。你什麼,你有沒有神通啊?能判斷嘛!不一定說有神通知道你有沒有。你看一看,有神通的,來看你到底是邪的、正的不要看的,因緣不合的,不會得到正定的,這是佛的聖教量,可以用因明的方式推出來的,他不會得正定。
“複次,論雲如此比丘者,指能行上列之十叁法人。”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人,標准的身份是比丘。“更須斷除五蓋心垢”,你能夠行了這個十叁個助行之後,還得要斷五蓋。五蓋是心的髒的東西,這個是把我們的心蓋住的髒東西,要把它去掉的。“及諸不順學處,損害智慧之法,乃至一切惡不善法,修則有成。”不但五蓋要去掉,一切不順戒定慧的,一切損害于智慧的那些法,乃至一切惡的不善的法,都要去掉,然後才能夠說得定。
我們說得定,第一個是初禅,初禅是色界的定。那麼欲界裏邊我們說斷欲惡不善法,如果我們學過法相的人就知道,初禅裏邊欲界的欲,就是說淫欲當然是沒有的,有淫欲的話就不叫色界了,就是欲界了,那麼還有惡不善法,很多的瞋、什麼東西,都是沒有的。在色界裏邊就有一個憍一個覆,好象還有,這兩個小小的有,其他的煩惱都沒有了。如果你說這些煩惱你不斷掉,想到色界的定,那當然就是徒勞的,得不到的。這都是因緣條件,因緣條件不符合,你要得那個果,那是不科學的,我們就現在的話叫不科學,你這個因跟果不相稱的,你怎麼會得那個果呢?
所以說我們則要除了前面十叁個助行之外,在心裏邊的那些煩惱、五蓋,跟一切損壞智慧的法的那些欲界的惡的不善法,決定要去完,然後初禅才能生得出來。這兩個是天平秤兩頭,你這邊重了當然那邊要翹起來了,你如果要它這邊要翹起來,那邊就得要加份量了,這兩個你是同時一起翹起來不可能的。你要把五蓋抓住,欲界的那些損智慧法、不善法又不放,那你初禅定怎麼來呢?你要得初禅的話,決定要把這些放下,才能夠生起初禅,這兩個完全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一起得到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你既然要追求初禅的話,那你要把五蓋心垢,損智慧法,乃至欲界的一切惡不善法都要去掉,那麼才可以生起初禅的真正的功德。
所以說是斷的一方面,斷行就是斷這些,這個斷了之後,然後正行裏邊的修的,那就是才修得起。
C2 正行應修
此下明正行之應修者,即是四根本禅法也。
“此下明正行之應修者。”這是應斷的在前面,那麼在斷了之後你不修,初禅還得不到。那麼你斷了這些不好的東西,除掉了,你還要努力修,那麼初禅就來了。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行;乃至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淨,成就第四禅行。
這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舉第一個跟第四個,來包含中間兩個。就是說這四個禅定,它先前的准備條件要十叁個助行做到,然後要把五蓋除掉,損智慧法、欲界的惡不善法除掉,這才能達到初禅。初禅達到之後,修上之後,然後把初禅放下,再進修二禅,得到二禅;然後二禅放下,得叁禅;得叁禅,叁禅放下,得四禅,這樣子慢慢地上去。你如果前面的條件沒有,要想得到後面的果,…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