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那就是不符合因緣的,也不符合緣起的,那麼就得不到了,就是簡單說果是不會來的。所以一開始就把修定的因緣告訴我們了,就是下手的方法是有的,你照這些助行、正行去做,這個因緣具足,定是決定會來的。

  

  有的人經常說:“我要修定,也天天修,我怎麼修,但是總是得不到定,是不是我業障特別重,或者這個法對我不相應?”等等等等,想了很多的,最後來一個結論:“哎呀,佛教是太高了,我們這些凡夫修不起的,還是退掉算了。”這就是一天天就放逸地輕閑地到處遊山玩水,到處搞搞就算了,這樣子的話,自暴自棄了。你要知道爲什麼不得定,你去查一查因緣麼,因緣夠不夠,因緣不夠的話,你勉強要得定,怎麼得的牢呢?那麼你如果得不到定的話,也是要追查,你哪一些地方沒有做到,拼命去補,你不補那些該補的因緣,怨天尤人,甚至懷疑佛法是不是有這個真實性,等等,這是自己造罪,這些就是沒有智慧,也就是不學了。

  

  所以說我們說大家要學,學了之後,自己即使不得到定,也知道我不得定的原因在哪裏,絕對不是佛教這個法不靈,是我自己沒有做到,那麼你就不會造罪了。否則的話你謗法了,就會謗起來了,謗法也謗佛的,會的,說佛的說的話不可靠的等等的話就來了,那麼你這個罪就無邊了。所以說不學的害處不但是得不到定的果,甚至于會産生謗法謗佛的話。所以說我們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學的,不學你自己這些知識從何而來呢?你從自己你怎麼會冒出這些,殊勝的經論的話怎麼能生出來呢?這是佛的無漏的智慧裏邊等流出來的東西,我們無始以來煩惱心裏邊是沒有它的,影子也沒有的,自己怎麼會冒出來呢?非要學不可的。

  

  

  

  

  以上總明助行因緣十叁,及正行應修之因緣。根本四禅是此品之總綱目,應先善憶持之,則以後入文有序。

  

  所以說,“以上總明助行因緣十叁,及正行應修之因緣。”正行裏邊分兩個,一個應斷的,一個是應修的,假使斷了之後不修了也不行。這是我們說灌了頂之後你不修了,你就靠加持了,這個也不行的。反正一切都要靠自己。加持力是有,在你努力之下,加持力才起作用,你自己不努力,你加持怎麼來呢?我們說你要有種子、陽光、雨露,那麼這個種子生芽,開花結果,如果你連種子都沒有,你這個陽光、雨露拼命給你澆,那是白白的。所以說這個“正行應修之因緣。根本四禅是此品之總綱目”,我們這一品的目的就是四禅。

  

  那麼這一品我們的總的綱要就是這幾句話就包含了,包完了,下邊都是一個一個的解釋了。所以總的來說,我們要得定,十叁個助緣,正修裏邊一個是斷、一個是修,簡單扼要的科就在這裏講了。那麼這個總科要記住。然後我們說這個,“應先善憶持之,則以後入文有序。”這個總綱我們心裏要有個數,記住,然後以後講下去不會亂。否則的話,越分越細、越分越細呢,把總的路線都忘掉了,走了小巷子裏就轉不出來了,那麼這是總綱我們要記住的。

  

  

  

  

  A2 助行因緣(助行十叁)

  B1 愛護解脫戒

  今者分別助行之一十叁門,論雲:

  

  下邊是分開來講了。第一個,十叁個助行裏邊第一個,“愛護解脫戒”,那麼他就打開了。

  

  

  

  

  雲何愛護解脫戒?若隨順戒,不行放逸。以戒爲門、爲足、爲因,能生善法,具足成就。以此戒故,名爲持戒。以此順、不放逸,名爲持戒,護持威儀行,是謂愛護解脫戒。

  

  裏邊內涵很多,我們說要愛護我們的戒,一句話好象很簡單,他裏邊又給你講了很多的細目。這個海公上師慈悲了,給我們講了很多,就是我們單是這樣子看還是看不出有什麼名堂的。

  

  

  

  

  雲何愛護別解脫戒?愛護者,于出離、清淨涅槃之道,心常歡喜,發意趣求,視戒行律法,猶如至寶奇珍,守護存念,時刻不忘,名爲愛護。

  

  那麼“雲何愛護解脫戒”呢?什麼叫“愛護”?“于出離、清淨涅槃之道,心常歡喜。”愛護戒,有的人就死執在戒條上,以爲這個是動不得,怎麼弄不得,不知道我們持戒是什麼原因,爲什麼目的。就是要出離,要證清淨涅槃。所以說愛護戒,是對出離清淨涅槃的道生歡喜心,才愛護戒,如果你對清淨出離的心沒有,你把戒執得死死的,那就也不過是一個戒禁取。所以說真正的佛的戒,你把出離涅槃的這個目的忘掉了,也屬于戒禁取的。那麼所以說我們愛護戒的動機,就是說對出離的、清淨的、涅槃的這個道心裏生歡喜心。那麼一定要持戒才能夠踏上這個道路,所以說,“發意趣求,視戒行律法,猶如至寶奇珍,守護存念,時刻不忘,名爲愛護。”因爲我們對出離的清淨涅槃的道,生歡喜心,“發意趣求”,我們發這個願,發這個心,要趣求這個清淨解脫的涅槃之道。那麼要趣求這個道呢,我們渡這個河,就靠戒這個船,不靠這個戒的船,對面這個寶山就去不到了。那麼我們就要愛護戒了。

  

  如果這個戒,這個船你不好好愛護的話,不但這個涅槃的寶得不到,還會淹死在這個苦海裏邊,所以說一定要把這個“戒行律法”要看作“至寶奇珍”,非常愛護,最寶貴的東西,我們的生命就依靠在這個地方,甚至保護它比生命還厲害。要這樣子“守護存念,時刻不忘”,不要高興之後,得意忘形了,把戒都忘得光光的了,或者失意之後,憂愁苦惱,又把戒不曉得丟到哪裏去了。這些就是要“時刻不忘”,經常能夠把戒記在心裏邊,才能夠不犯,你忘了之後就會犯的,所以我們前面修正念就是修這個東西。這個佛教裏邊內涵都差不多的,只要你一個通了,一通百通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因爲要希求涅槃的清淨道,生歡喜心,要趣求它,那麼你這個趣求的工具就是戒,所以說對戒一定要愛護,要當它最寶貴的“至寶奇珍”,世間上希有的國寶一樣的愛護它,要守護它。

  

  我們真正身上有寶的人,他不會不守護的。你說你家裏假使你有一個寶貝,你決定心都存在那個上邊,把它保險櫃子鎖得好好的,出去之後要看一看,是不是有鎖好,門鎖了一道又一道的鎖,那這個樣子,如果你把別解脫戒這樣地愛護的話,那你這一輩子修行才有希望。世間的寶你怎麼愛護,最多使你財富多一點,還要引起很大的禍患,因爲你寶人家都歡喜,我們在一些小說上,爲了一個寶弄得來家破人亡的事情很多。我們對別解脫戒要看成是個最珍貴的寶,要守護它,時時存念,就是心裏不要忘記掉,這個樣子心情的對戒的看法,叫愛護戒。所以幷不是說我們泛泛地說“我很會愛護,愛護”,你沒有當這樣子看法,這個還談不上愛護。

  

  

  

  

  別解脫戒者,梵雲波羅提木叉戒,亦雲保解脫,決定解脫之意。余則七衆別別解脫,惑業苦別別解脫,亦稱最初解脫,亦稱方便解脫,總以波羅提木叉,及律四阿含爲正解。

  

  什麼叫別解脫戒?“別解脫戒者,梵雲波羅提木叉戒”,這是印度話呢波羅提木叉,也叫“保解脫”,保證你能解脫的,“決定解脫之意”,“保解脫”就是決定保證,你可以解脫了。所以持了戒的人,他決定能解脫。但是這裏我們還要提醒大家,持戒的人必須要有趣向清淨出離涅槃的心,單是執在戒條下沒有這個心——戒禁,沒有智慧的話,你道還是得不到的,所以說還要智慧。但是你有智慧,其他條件具足的,那你要得道,把別解脫好好持的話,決定保證你會解脫。

  

  “余則七衆別別解脫,惑業苦別別解脫,亦稱最初解脫,亦稱方便解脫”,這個意思很多,也叫“保解脫”,保證你解脫。也叫“別別解脫”,七個衆,每一衆說一個戒,他解脫他的東西;每一條戒解脫一個煩惱,解脫他的業果。所以說立個別解脫,這個“別”它的意思很多。“惑業苦別別解脫”,就是你持不殺戒,你可以把這個殺的業,苦報解除,殺的煩惱,就是瞋心等等,或者是貪心,貪心的殺就是說爲了吃它的肉,殺了,還有愚癡的殺,就是外道,他認爲殺了那些動物,可以祭天、祭祖,可以得到福報,等等。所以說我們漢地也有,古代有叁牲,過年的時候牛馬羊叁種牲口來供養祖先,這些都是愚癡,也有殺人祭神的,也有,這個都是愚癡。所以殺裏邊它的煩惱是貪瞋癡都有,它的業就是殺業,感的苦報呢,地獄。那麼你持一條不殺戒,那這個煩惱就解脫了,這個業也會解脫了,將來苦報當然也解脫了。所以說,別解脫戒裏邊,別別這個“別”呢,有好多意思。七衆弟子,沙彌得沙彌的解脫,比丘得比丘的解脫,乃至優婆塞、優婆夷得有他們的解脫。那麼每一條戒,不殺戒有不殺戒的解脫,解脫它的業、它的惑,解脫它的果,各是各的解脫。

  

  也稱“最初解脫”,我們真正的解脫,得無住涅槃,得大自在,那麼最開始的解脫就是戒,戒就可以解脫我們的惑業苦。我們經常念的《上師供》裏邊,乃至這個四皈依也有吧,都是“安住律儀涅槃中”。我們要使大家解脫,第一步,安住律儀中,使他持戒,持戒就是最初的解脫,涅槃是最終的圓滿的解脫,這個經常碰到的。

  

  “亦稱方便解脫”,解脫,方便就是靠戒,沒有戒的方便,解脫不了,所以說要戒。所以波羅提木叉戒有幾個意思:“保解脫”,保證你能解脫;“別別解脫”,各是各的解脫;也是“方便解脫”,解脫的一個方便之道。

  

  “總以波羅提木叉,及律四阿含爲正解。”那麼這個別別解脫,這個別解脫戒這個名字,在印度就叫波羅提木叉,在這個具體的呢,律四阿含。律四阿含我們也講過的,恐怕大家也記得:第一是《辨識阿含》,是戒相方面的;《根本阿含》是攝持僧團的二十犍度的;《雜細阿含》是研究戒的理論的;《正宗阿含》是講戒的歸趣的,就是戒的目的是趣向涅槃、菩提,這些。那麼這個律的四阿含爲正解,這個波羅提木叉就是以這些正確的解釋,就有這些來解釋。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