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修學之重要分叁,論雲:一、若隨順戒,二、行不放逸,叁、以戒爲門、爲足、爲因,則于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能生,乃至涅槃功德具足成就。
“此中修學之重要分叁”,這個修的、學的重要性分叁點。“論雲:一、若隨順戒,二、行不放逸,叁、以戒爲門”,這個叁點,就是這個叁點是修學的重點。
就是修學方面,第一個“隨順戒”,要順了戒,不要跟戒反起做,對戒要完全依戒,或者是順了戒的,可以做,跟戒不順的,就不能做。不要放逸,修戒的人不能放逸,一放逸就會犯錯誤。“以戒爲門”,一切,我們走路,假使我們出去總要經過門的,那麼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以戒的這個標准來衡量。
“以戒爲門、爲足、爲因,則于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能生”,“以戒爲門、爲足”,走路是靠足的,一切事情它是有因緣的,我們現在以戒做一個門,必定要從戒這個地方走;“以戒爲足”,我們走路靠腳,我們行動一定要靠戒;“爲因”,一切起因,都是從戒下手的。“則于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能生”,如果這樣子的做的話,那麼對世出世善都能生出來,如果不依此做,世間的善法也不行,出世的善法更不成了。“乃至涅槃功德具足成就”,如果能夠依這個戒好好做的話,不但世間出世間善法能生起來,乃至最高的涅槃也能夠具足成就,涅槃功德——常樂我淨,都能成就。
下面還要仔細講,海公上師很悲心,這個解釋還相當仔細的。
那麼什麼叫“隨順戒”?好了,時間到了。這個明天講。
第二講
昨天我們講了個總綱,就是主要是要得禅定呢一定要因緣具足,不具足因緣的話,就不能得到。那麼什麼因緣呢?又分正行、助行,助行有十叁條,正行有斷的、有修的。這是一個整個的《禅定品》的總綱。
那麼這裏就是說,“諸法從緣起”,一切法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生的,這是佛教的根本的原則,就是緣起論。佛教不管你是哪一個宗,哪一個派,都是講緣起的,但是這個緣起,又有徹底的,也有不頂究竟的,那麼就分了很多的宗派。但是總的來說,佛教決定是講緣起的。那麼這裏邊就是說,假使我們說修禅定,也是要因緣具足。那麼“無因缺緣”,他說假使緣缺一個,就像一個機器裏邊少一個齒輪,那麼整個的機器就帶不動;假使缺因就像這個發動機沒有,那麼你這個機器再好也是開不動的。所以說因跟緣裏邊都不能少一點點,一少的話,都是不能得到這個禅定。
再一個就是在這個正行裏邊一個是斷五蓋,跟那個欲惡不善法,一個是修初禅的這個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這兩個東西等于天平秤的兩頭,你要有了這個修沒有斷的話,那就是說房間裏邊堆滿了髒東西,你新的東西要拿進來是拿不進的。那麼必定要把那些爛東西舍掉。所以說五蓋,那些欲界的不善的法,這一些把你身心充滿了,你再怎麼修有覺有觀,你這個離生喜樂是生不起來,這個初禅也生不起的。所以說必定要把那些不好的東西要除掉,那麼才能夠把那個修的東西起作用。外道就是修,拼命要修,他的修也修神通,修什麼什麼,這一類了,但是他那些煩惱、蓋那些東西他又不想去掉,那麼他們是得到什麼呢?得到的東西就不可靠,要就是鬼神加持,要就是生了毛病了。這個,我們佛教是說兩邊都要顧到,一個是舍,一個取,把不好的舍掉,好的取來,這樣子才圓滿地得到禅定。
那麼下邊我們說就是十叁個助緣,總的來說都是戒,那麼分開說也可以分了定、慧,這些我們都講過了。今天我們還繼續下去,把昨天的“愛護別解脫戒”(2B)這是第一項,十叁個助緣裏邊第一項,愛護別解脫戒。那麼昨天我們講了一點了,今天我們把這一段再看一下。愛護別解脫戒。
“雲何愛護別解脫戒?”,這就是先提個問。“若隨順戒”,就是順了戒做,不跟戒反起來做的,反正我們說受了戒後,戒要我們怎麼做,就順著它做。“不行放逸”,而不要放逸,就是說時刻要提高警惕。“以戒爲門”,門是一個方便,我們進出都是靠門,沒有這個門就進不來,也出不去,戒是一個門;“爲足”,我們的腳,走到涅槃之路,就是靠戒這個足;“爲因”,我們要得四禅,以後開無漏的慧,都要以戒爲因。“能生善法”,你依戒的話,一切世出世善都能成就,“具足成就”。“以此戒故,名爲持戒。”因爲依這個戒的話,我們叫持戒了,就是所持的就是這個戒。那麼以怎樣子持呢?“以此順”,順這個戒,“不放逸”這個叫持戒。“護持威儀行”,還要護持威儀,就是細的那些軌則,還要護持,這個叫愛護別解脫戒。那麼下面看海公上師的注解。
“雲何愛護別解脫戒?”呢?什麼叫“愛護”?“于出離、清淨涅槃之道,心常歡喜,發意趣求。”我們說凡是做一個事情,決定他要有一個意樂心,他對這個事情有歡喜心,他就去做,如果沒有歡喜心,他就不想做,即使勉強地做,也是死啾啾的,沒有一個生氣的這樣子來混。所以說我們修行也是不能勉強的,你決定對修行得有個意樂心,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這是一個修行的因素。如果你這個因素沒有的話,那即使在僧團裏住也好,在裏哪,這個禅堂裏住也好,念佛堂住也好,他都是一個就跟屍體一樣的,他沒有這個活生生的,這個朝氣蓬勃的現象是沒有的。那麼我們這個寺院也一樣的,你如果說對本法法流的法是有意樂心的,念誦的時候很高興,也是很有精神地在念經,否則的話,道念不念,甚至于打瞌睡,這個就是對法沒有意樂心了。那沒有意樂心的話,是不是我們就隨他去呢?這很危險了,對法沒有意樂心,導致的後果就是退,就是對這個法要退的。
那麼我們說這個法門它固然是各式不同,但是總的目的是一樣的,要求涅槃,要求解脫,要求度一切衆生成佛,這個是總的目的。如果這個總的目的沒有的話,你對任何法門都不會感興趣,沒有興趣的話,你對法就是感到很勉強,就是道理想想是該修的,但是修的勁道是拿不出來的,那就是說這樣子在裏邊混,只有這樣子了。這個就是自己也是在戒律上不清淨的話,那就是施主的飯消不掉了,受不了,那就是施墮,將來還是要墮惡道去受報,這就很危險了。那麼所以說真正的修行這個歡喜心決定要把它給培養出來。
歡喜心從何而來?從信而來,你信心沒有的話,你怎麼能生歡喜心呢?對這個事情,假使做生意也好,他有這信心,能賺錢,決定這個事情做得開,這個事業打得開的,他就拼命幹;如果他認爲這個事情根本幹不出名堂的,錢也賺不到的,他就不想幹的。所以說我們修行一樣的,沒有信心的話歡喜心絕對生不起來。
那麼信心從何而來呢?要修的,不能說憑自己的過去一點點般若的信根,這個也談不上信根,般若的一些信心的種子,他以這個爲本錢,就是來吃老本,這個是吃到後來就沒有了。這個信心你既然過去有信心,信了佛了,學了法了,那信心趕快培養起來,新的信心要培養起來的。那怎麼培養呢?我們一開始授皈依就叫你們培養信心,這個是四皈依,再進一步就是叁皈依觀。那麼再一個理論上的幫助,就是看一些叁寶的功德的經,一些這個《賢愚因緣經》、《法句經》、《百喻經》等等都是贊揚叁寶、明白因果的經典,這些都要多看,因果就是法寶。叁寶的功德多看,再加上修持,再加上佛的加持,這個信心具足,信心洋溢地生出來了,你這個修行的勁道也足了,精進也生起來了。否則的話就是按了牛頭吃草一樣的,它不想吃,就是按了它頭在地下它也吃不了幾口,這樣子修行成問題了。
所以說我們這個“愛護別解脫戒”,決定是從清淨的出離心,對涅槃的歡喜心生起來的,這才能對別解脫戒生愛護心,否則的話你再怎麼說別解脫戒尊貴,他就是起不了這個愛護心。所以說“于出離、清淨涅槃之道”,這個,要起歡喜心,你有這個歡喜心才能愛護別解脫戒。因爲我們要達到這個出離,要達到清淨的涅槃,就是靠戒。那麼戒就是最尊貴的寶貝,要達到我們的目的地,就是靠戒這個最希奇的寶貝,那決定是愛護。如果你沒有這個出離心,那也會不尊重這個寶了。
我們世間上有些人好古董的,他對他的古董非常寶貝,甚至于它比命還要厲害,一個古董絕對不能給它損壞,你把它損壞了之後,他就跟你拼命,這個是他對這個古董起愛護心。那麼我們要把轉過來,對于世間的愛護心,這個是無常的,要敗壞的,終究是苦的,不要它。那麼我們就是要把這個心轉到這個出離的別解脫戒上來。而世間染汙的愛護心那就很多了,有的人爲了妻子兒女就犧牲生命的來愛護他的家庭,那麼也有爲他的什麼情婦,拼命地跟人家搏鬥。以前古代的歐洲就很多,叁角戀愛,他兩個人就搏鬥,就決鬥了,哪一個死掉麼哪個就敗掉了。這樣子爲了愛護一個女人,就這樣子去把命都舍掉,這個我們看很愚癡。
我們應當把這個愛護的心放到這個出離的別解脫戒上邊來,這個才真正值得,可以得到好的安樂的果,可以得到了,否則的話從苦生苦,不斷地受苦。要“視戒行律法,猶如至寶奇珍”,最寶貝的古董,把它這個這麼看。要“守護存念”,把它愛護,守護它,經常挂在心上,時刻不忘,這個叫愛護。那麼我們自己要檢查了,自己對別解脫戒有沒有達到這個愛護的要求呢?如果沒有的話,你說我要得定,腿子盤起來,眼睛閉起來,你再怎麼做,根本你條件沒有,因緣不夠,那是定不了的。所以說我們要看自己要得定的話,第一條助緣看自己是不是能做到,第一個,愛護別解脫戒的心有沒有?這個很成問題,我們經常受戒的人很多,愛護的人多不多?不敢說了。
什麼叫“別解脫戒”?“梵雲波羅提木叉戒”。這個也叫“保解脫”,決定解脫就是,“保”就是決定。“余則…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