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七衆”,它有幾個解釋。

  

  

  

  

  《講義》注解:波羅提木叉者,戒也。

  

  別別解脫戒──七衆各各相續不同,緣位有異,作能各別不同之解脫方法也。

  

  具足解脫戒──初趣入解脫住位者,依于決定出離心,發起求受具足戒,各各真實完全解脫之道,成就佛及諸大無學等各各正直之行爲故。

  

  分別解釋有叁:

  

  方便解脫──穩實究竟解脫之善巧故。

  

  易易解脫──不迂回曲折故,不東西錯亂故,不前後顛倒故,直行通達、趣大道故。

  

  決定解脫──法數具足,法行實踐,法系貫聯,配組嚴密,即是淨法緣起因果,如如理事偕行,是故解脫決定。古雲“保解脫。”

  

  我們昨天不是抄了一個注解了,那麼我們把昨天的注解念一道,跟這個對照一下。它這個波羅提木叉是戒,這是印度話,翻了華語就是戒,總的說翻過來叫戒。那麼解釋呢,它有幾個解釋呢?有叁個解釋。一個是“別別解脫戒”,七衆弟子他們各各自己的身份不同,“相續不同”就是各人的身體不同,“緣位有異”,他們是因緣,他們的位子,就是他是比丘,他是沙彌,他是優婆塞,各種各樣的位子不一樣,“作能各別不同之解脫”,那麼比丘有比丘的解脫,沙彌有沙彌的解脫,優婆塞、優婆夷有他的解脫,那麼各人各種不同的解脫。那麼這裏昨天我們也講了,每一條戒也是各種不同的解脫,不殺戒就是解脫這個瞋心,殺的這個瞋、貪、癡的煩惱,也是解脫那個殺的業,也解脫殺的果(果報),那個苦報,也可以解脫,這是七衆別別解脫的意思。

  

  “具足解脫”,真正的解脫要具足地說的話,那是說要爲“初趣入解脫住位者”,就是我們開始進入解脫的,“依于決定出離心,發起求受具足戒”,真正要求出離,要具足戒。那麼我們這個就産生個問題了,有的人他是居士,或者是他一定的因緣,不能受持具足戒的。那麼有的人也就垂頭喪氣,“哎啊,我們做不到比丘了,我們就受不到這個,也與定呢就是無緣了”,這個也不是。你心要想著出家,以出家的具足戒的條件要求自己,把心出家了之後,同樣可以做到。初地菩薩“心常欲出家”,固然心常欲出家,出家的有,但是也有沒有出家的,那麼他登初地也尚且如此。那麼我們凡夫當然也做不到每個人都出家了,如果每個人都出家的話,哪個來供養呢?這個就沒有人供養了,就要餓死了,那個就不行,還是要四衆弟子配合。所以說你真正心裏邊以自己比丘的要求自己,同樣可以達到這個。“各各真實完全解脫之道,成就佛及諸大無學等各各正直之行爲故。”要達到這個目的,那最好的要求就是受具足戒,這是從別解脫戒的具足圓滿的說是具足的解脫戒——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

  

  那麼第叁種呢“方便解脫”,這個第叁種分別地解釋波羅提木叉、解脫有叁種意思。一個是“方便解脫”(這個“隱”呢過去讀“穩”,是通的這個字,“禾”字旁了,就是這個“木”字旁一撇了,這個“穩”),“穩實究竟解脫之善巧”,我們要紮紮穩穩地、實實在在地究竟得到解脫的方便善巧,這就是別解脫戒的一個意思。

  

  一個“易易解脫”,解脫呢,你要走上解脫,要達到捷徑,就是說快的、容易的道路,幷沒有其他的,就是受這個別解脫戒。“不迂回曲折故”,受了別解脫戒來求解脫,不會遭彎路;“不東西錯亂”,不會走反路;“不前後顛倒”,不顛倒;“直行通達、趣大道故”,依別解脫上去,直接通達這個大路,一直到涅槃的大路;不會迂曲,不是轉轉彎彎的,也不是錯亂的,方向搞錯了,也不會次第顛倒,那就都是要阻礙我們直截了當地通達涅槃的一些阻礙,這都不會有。

  

  那麼最後是“決定解脫”,“法數具足,法行實踐,法系貫聯,配組嚴密”。“法數具足”,它的數字,它這個配合的數,就是指別解脫戒,比丘戒了,它具足的,它實行的實踐裏邊,它的聯系貫穿的,就是有體系的,組織又是嚴密的,等于一個精密的機器,不是簡單的。“即是淨法緣起因果”,這個別解脫戒的是淨法緣起的因果,依這個做就是淨法的緣起。“如如理事偕行”,他理事和合,解脫是決定的,決定會解脫的。在古代呢,過去的翻譯叫“保解脫”,就是我們書上是“保解脫”。那麼這個別解脫的意思有那麼多,大概我們知道一下。

  

  “梵雲波羅提木叉戒,亦雲保解脫”,這裏采取幾個意思,決定解脫的意思;那麼其他還有七衆別解脫戒,“惑業苦別別解脫”,每一條戒又是解它的煩惱、它的業、它的苦的解脫,都是一個一個的解脫;“亦稱最初解脫”,要求解脫的話,最開始的就是受戒,最圓滿的就是佛的無住大涅槃;“亦稱方便解脫”,我們這裏講過了,它有方便,穩速地能夠達到解脫的最善巧方便。

  

  “總以波羅提木叉,及律四阿含爲正解。”那麼律四阿含我們已講過很多次了,希望大家記住。經有四阿含:《長阿含》、 《雜阿含》、《增一阿含》,還有《中阿含》。那麼律裏邊也有四個阿含。

  

  《辨識阿含》,這是講二百五十條條相的,能夠在這個環境出現的時候,就能辨別認識到這個會不會犯戒,就是在犯戒之前能夠認識環境,這個環境來了,該怎麼對付,不要犯戒了,所以說《辨識阿含》。二百五十條戒不是死板板地把它硬記記住了,也要學會應用,會應用就是說犯戒的境還沒有來之前,或者是正這個苗頭生起的時候,就要自己能夠觀察,這樣子做會犯戒的,要避免,如何避免可以保持戒不犯的,這個叫《辨識阿含》。

  

  那麼第二個是《根本阿含》,《根本阿含》就是說我們攝持僧團的二十犍度。昨天有人問起,什麼“十七事”,“十七事”是這個有部就是他們裏邊《律藏》裏邊,就是我們《四分律》是二十個犍度,他們分了十七個,叫十七個事。我們這個《四分律》是二十犍度,就是攝持僧團的一些方法,誦戒、布薩、安居、自恣、藥施,還有這個各式各樣的,二十個犍度。那麼這是攝持僧團要用的方法。

  

  後邊呢,《雜細阿含》(雜就是複雜的雜,細麼仔細的細),《雜細阿含》是專門研究戒的理論方面的一些學問,這是《雜細阿含》。我們行持,前面兩個重在行持,它的理論在《雜細阿含》裏邊研究。那就是說我們研究戒律是有次第的,不是一開始就鑽了這個《雜細阿含》去。我們漢地的研究的方式,所以說裏邊很多有行不通,甚至于中間退,都是一開始研究《雜細》。一開始就研究《雜細》的話,因爲《雜細》是比較複雜的一個理論性的東西,那你一開始研究呢,感到到處的是矛盾很多,就是搞了半天最後是戒律是現在行不通的東西了,就是放下了,不管了。

  

  那麼我們說弘一大師他也是研究了很多,但是他我們就看攝持道場,沒有,弟子也沒有,那就是說行動方面沒有表現,只有是在理論方面他做了一些注解。所以說他也就是我們漢地式的學戒,結果就是說效果不是很現實的,他就是理一點,留下一些書給人家看看就完了,但是他本身幷沒有攝持僧團,也沒有培養出很多的僧材出來。所以說就是忽略了前面的《辨識阿含》跟《根本阿含》,一開始就從《雜細》下手呢,就是事相方面就會有一定的欠缺。

  

  那麼《正宗阿含》,那就包含得很廣了,一切就是導向菩提涅槃的,戒律是基礎,從這個它的方向指向涅槃的,那各式各樣的說法、那些修法呢,都屬于《正宗阿含》的這個範圍。那麼最簡單扼要的,也是我們海公上師經常提起的,在以前也經常講的,就是《四分律藏》最後的一個《大小持戒犍度》,這一個裏邊又講戒又講定,那麼這個是海公上師過去經常弘揚的東西,在我們這一本書他也提起幾次,這個,參考書裏邊也有把這個放在裏邊,如果大家有《四分律藏》的,最後一個《大小持戒犍度》可以看一看,這是屬于《正宗阿含》的最扼要的一個標本。那麼這就是律的四阿含。波羅提木叉以這個律的四阿含,戒就是說以這四個東西爲正確的注解。那就是戒不但是二百五十條,要包含這四個阿含都在裏頭。

  

  

  

  

  C1 隨順戒

  “此中修學之重要分叁”,那麼我們行動方面、修學的這個重點有多少呢?叁個,“論雲:若隨順戒,行不放逸,以戒爲門、爲足、爲因”。那麼我們是愛護別解脫戒的重點的行持方面說有叁個重點。一個是“隨順戒”,一切順了戒做,絕對不要跟戒反起做,不要依“我”的方便,要依戒的方便,即使感到好象不太習慣,也是要勉強,把我執放下,依戒做,這個是很重要。那就是說依“我”還是依佛的關鍵就在這裏,依戒做的話就是依佛的意志辦事情;依“我”的方便來做,依我執來做,一個是佛,一個是魔,這個佛魔之分,就在看你依戒、順了戒還是順了自己的意思,這個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要隨順戒。隨順戒之後還有一個“不放逸”,雖然你表面是隨順了,但是你很懶惰,沒有很好地去做,或者松松垮垮的,或者甚至于不做,那個也不對,所以說隨順之後要加一個精進,“不放逸”。那麼下邊具體地說“以戒爲門,爲足、爲因”,這樣子做的話則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能生起來,世間的善,固然能,我們也靠這個戒而生,而出世間的善,乃至菩提涅槃,也能從這個戒生,“乃至涅槃功德具足成就”,所以說這個世出世善,包括最高的涅槃功德也在裏邊。那就是說我們的戒是順了世出世間的善法的。如果你說持戒,跟世間的善法反起來了,以爲我們世間跟出世間兩個是對立的,就是我們要搞出世的就跟世間不一樣。這有的人就是說他要出家了,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鬧,這個樣子是不是隨順戒呢?就不是了。我們說你要世出世善,你世間的善也要顧到了。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的話,是一個極大的矛盾,我們說出家受戒要幹什麼?就是要報父母恩,我們最近誦《孟蘭盆經》不是要報父母恩了?但是你說自己…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