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

  

  

  此中修学之重要分三,论云:一、若随顺戒,二、行不放逸,三、以戒为门、为足、为因,则于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能生,乃至涅槃功德具足成就。

  

  “此中修学之重要分三”,这个修的、学的重要性分三点。“论云:一、若随顺戒,二、行不放逸,三、以戒为门”,这个三点,就是这个三点是修学的重点。

  

  就是修学方面,第一个“随顺戒”,要顺了戒,不要跟戒反起做,对戒要完全依戒,或者是顺了戒的,可以做,跟戒不顺的,就不能做。不要放逸,修戒的人不能放逸,一放逸就会犯错误。“以戒为门”,一切,我们走路,假使我们出去总要经过门的,那么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戒的这个标准来衡量。

  

  “以戒为门、为足、为因,则于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能生”,“以戒为门、为足”,走路是靠足的,一切事情它是有因缘的,我们现在以戒做一个门,必定要从戒这个地方走;“以戒为足”,我们走路靠脚,我们行动一定要靠戒;“为因”,一切起因,都是从戒下手的。“则于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能生”,如果这样子的做的话,那么对世出世善都能生出来,如果不依此做,世间的善法也不行,出世的善法更不成了。“乃至涅槃功德具足成就”,如果能够依这个戒好好做的话,不但世间出世间善法能生起来,乃至最高的涅槃也能够具足成就,涅槃功德——常乐我净,都能成就。

  

  下面还要仔细讲,海公上师很悲心,这个解释还相当仔细的。

  

  那么什么叫“随顺戒”?好了,时间到了。这个明天讲。

  

  

  

  

  

  

  

  第二讲

  

  

  

  

  昨天我们讲了个总纲,就是主要是要得禅定呢一定要因缘具足,不具足因缘的话,就不能得到。那么什么因缘呢?又分正行、助行,助行有十三条,正行有断的、有修的。这是一个整个的《禅定品》的总纲。

  

  那么这里就是说,“诸法从缘起”,一切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这是佛教的根本的原则,就是缘起论。佛教不管你是哪一个宗,哪一个派,都是讲缘起的,但是这个缘起,又有彻底的,也有不顶究竟的,那么就分了很多的宗派。但是总的来说,佛教决定是讲缘起的。那么这里边就是说,假使我们说修禅定,也是要因缘具足。那么“无因缺缘”,他说假使缘缺一个,就像一个机器里边少一个齿轮,那么整个的机器就带不动;假使缺因就像这个发动机没有,那么你这个机器再好也是开不动的。所以说因跟缘里边都不能少一点点,一少的话,都是不能得到这个禅定。

  

  再一个就是在这个正行里边一个是断五盖,跟那个欲恶不善法,一个是修初禅的这个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这两个东西等于天平秤的两头,你要有了这个修没有断的话,那就是说房间里边堆满了脏东西,你新的东西要拿进来是拿不进的。那么必定要把那些烂东西舍掉。所以说五盖,那些欲界的不善的法,这一些把你身心充满了,你再怎么修有觉有观,你这个离生喜乐是生不起来,这个初禅也生不起的。所以说必定要把那些不好的东西要除掉,那么才能够把那个修的东西起作用。外道就是修,拼命要修,他的修也修神通,修什么什么,这一类了,但是他那些烦恼、盖那些东西他又不想去掉,那么他们是得到什么呢?得到的东西就不可靠,要就是鬼神加持,要就是生了毛病了。这个,我们佛教是说两边都要顾到,一个是舍,一个取,把不好的舍掉,好的取来,这样子才圆满地得到禅定。

  

  那么下边我们说就是十三个助缘,总的来说都是戒,那么分开说也可以分了定、慧,这些我们都讲过了。今天我们还继续下去,把昨天的“爱护别解脱戒”(2B)这是第一项,十三个助缘里边第一项,爱护别解脱戒。那么昨天我们讲了一点了,今天我们把这一段再看一下。爱护别解脱戒。

  

  “云何爱护别解脱戒?”,这就是先提个问。“若随顺戒”,就是顺了戒做,不跟戒反起来做的,反正我们说受了戒后,戒要我们怎么做,就顺着它做。“不行放逸”,而不要放逸,就是说时刻要提高警惕。“以戒为门”,门是一个方便,我们进出都是靠门,没有这个门就进不来,也出不去,戒是一个门;“为足”,我们的脚,走到涅槃之路,就是靠戒这个足;“为因”,我们要得四禅,以后开无漏的慧,都要以戒为因。“能生善法”,你依戒的话,一切世出世善都能成就,“具足成就”。“以此戒故,名为持戒。”因为依这个戒的话,我们叫持戒了,就是所持的就是这个戒。那么以怎样子持呢?“以此顺”,顺这个戒,“不放逸”这个叫持戒。“护持威仪行”,还要护持威仪,就是细的那些轨则,还要护持,这个叫爱护别解脱戒。那么下面看海公上师的注解。

  

  “云何爱护别解脱戒?”呢?什么叫“爱护”?“于出离、清净涅槃之道,心常欢喜,发意趣求。”我们说凡是做一个事情,决定他要有一个意乐心,他对这个事情有欢喜心,他就去做,如果没有欢喜心,他就不想做,即使勉强地做,也是死啾啾的,没有一个生气的这样子来混。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不能勉强的,你决定对修行得有个意乐心,这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是一个修行的因素。如果你这个因素没有的话,那即使在僧团里住也好,在里哪,这个禅堂里住也好,念佛堂住也好,他都是一个就跟尸体一样的,他没有这个活生生的,这个朝气蓬勃的现象是没有的。那么我们这个寺院也一样的,你如果说对本法法流的法是有意乐心的,念诵的时候很高兴,也是很有精神地在念经,否则的话,道念不念,甚至于打瞌睡,这个就是对法没有意乐心了。那没有意乐心的话,是不是我们就随他去呢?这很危险了,对法没有意乐心,导致的后果就是退,就是对这个法要退的。

  

  那么我们说这个法门它固然是各式不同,但是总的目的是一样的,要求涅槃,要求解脱,要求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是总的目的。如果这个总的目的没有的话,你对任何法门都不会感兴趣,没有兴趣的话,你对法就是感到很勉强,就是道理想想是该修的,但是修的劲道是拿不出来的,那就是说这样子在里边混,只有这样子了。这个就是自己也是在戒律上不清净的话,那就是施主的饭消不掉了,受不了,那就是施堕,将来还是要堕恶道去受报,这就很危险了。那么所以说真正的修行这个欢喜心决定要把它给培养出来。

  

  欢喜心从何而来?从信而来,你信心没有的话,你怎么能生欢喜心呢?对这个事情,假使做生意也好,他有这信心,能赚钱,决定这个事情做得开,这个事业打得开的,他就拼命干;如果他认为这个事情根本干不出名堂的,钱也赚不到的,他就不想干的。所以说我们修行一样的,没有信心的话欢喜心绝对生不起来。

  

  那么信心从何而来呢?要修的,不能说凭自己的过去一点点般若的信根,这个也谈不上信根,般若的一些信心的种子,他以这个为本钱,就是来吃老本,这个是吃到后来就没有了。这个信心你既然过去有信心,信了佛了,学了法了,那信心赶快培养起来,新的信心要培养起来的。那怎么培养呢?我们一开始授皈依就叫你们培养信心,这个是四皈依,再进一步就是三皈依观。那么再一个理论上的帮助,就是看一些三宝的功德的经,一些这个《贤愚因缘经》、《法句经》、《百喻经》等等都是赞扬三宝、明白因果的经典,这些都要多看,因果就是法宝。三宝的功德多看,再加上修持,再加上佛的加持,这个信心具足,信心洋溢地生出来了,你这个修行的劲道也足了,精进也生起来了。否则的话就是按了牛头吃草一样的,它不想吃,就是按了它头在地下它也吃不了几口,这样子修行成问题了。

  

  所以说我们这个“爱护别解脱戒”,决定是从清净的出离心,对涅槃的欢喜心生起来的,这才能对别解脱戒生爱护心,否则的话你再怎么说别解脱戒尊贵,他就是起不了这个爱护心。所以说“于出离、清净涅槃之道”,这个,要起欢喜心,你有这个欢喜心才能爱护别解脱戒。因为我们要达到这个出离,要达到清净的涅槃,就是靠戒。那么戒就是最尊贵的宝贝,要达到我们的目的地,就是靠戒这个最希奇的宝贝,那决定是爱护。如果你没有这个出离心,那也会不尊重这个宝了。

  

  我们世间上有些人好古董的,他对他的古董非常宝贝,甚至于它比命还要厉害,一个古董绝对不能给它损坏,你把它损坏了之后,他就跟你拼命,这个是他对这个古董起爱护心。那么我们要把转过来,对于世间的爱护心,这个是无常的,要败坏的,终究是苦的,不要它。那么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心转到这个出离的别解脱戒上来。而世间染污的爱护心那就很多了,有的人为了妻子儿女就牺牲生命的来爱护他的家庭,那么也有为他的什么情妇,拼命地跟人家搏斗。以前古代的欧洲就很多,三角恋爱,他两个人就搏斗,就决斗了,哪一个死掉么哪个就败掉了。这样子为了爱护一个女人,就这样子去把命都舍掉,这个我们看很愚痴。

  

  我们应当把这个爱护的心放到这个出离的别解脱戒上边来,这个才真正值得,可以得到好的安乐的果,可以得到了,否则的话从苦生苦,不断地受苦。要“视戒行律法,犹如至宝奇珍”,最宝贝的古董,把它这个这么看。要“守护存念”,把它爱护,守护它,经常挂在心上,时刻不忘,这个叫爱护。那么我们自己要检查了,自己对别解脱戒有没有达到这个爱护的要求呢?如果没有的话,你说我要得定,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你再怎么做,根本你条件没有,因缘不够,那是定不了的。所以说我们要看自己要得定的话,第一条助缘看自己是不是能做到,第一个,爱护别解脱戒的心有没有?这个很成问题,我们经常受戒的人很多,爱护的人多不多?不敢说了。

  

  什么叫“别解脱戒”?“梵云波罗提木叉戒”。这个也叫“保解脱”,决定解脱就是,“保”就是决定。“余则…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