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七众”,它有几个解释。

  

  

  

  

  《讲义》注解:波罗提木叉者,戒也。

  

  别别解脱戒──七众各各相续不同,缘位有异,作能各别不同之解脱方法也。

  

  具足解脱戒──初趣入解脱住位者,依于决定出离心,发起求受具足戒,各各真实完全解脱之道,成就佛及诸大无学等各各正直之行为故。

  

  分别解释有三:

  

  方便解脱──稳实究竟解脱之善巧故。

  

  易易解脱──不迂回曲折故,不东西错乱故,不前后颠倒故,直行通达、趣大道故。

  

  决定解脱──法数具足,法行实践,法系贯联,配组严密,即是净法缘起因果,如如理事偕行,是故解脱决定。古云“保解脱。”

  

  我们昨天不是抄了一个注解了,那么我们把昨天的注解念一道,跟这个对照一下。它这个波罗提木叉是戒,这是印度话,翻了华语就是戒,总的说翻过来叫戒。那么解释呢,它有几个解释呢?有三个解释。一个是“别别解脱戒”,七众弟子他们各各自己的身份不同,“相续不同”就是各人的身体不同,“缘位有异”,他们是因缘,他们的位子,就是他是比丘,他是沙弥,他是优婆塞,各种各样的位子不一样,“作能各别不同之解脱”,那么比丘有比丘的解脱,沙弥有沙弥的解脱,优婆塞、优婆夷有他的解脱,那么各人各种不同的解脱。那么这里昨天我们也讲了,每一条戒也是各种不同的解脱,不杀戒就是解脱这个瞋心,杀的这个瞋、贪、痴的烦恼,也是解脱那个杀的业,也解脱杀的果(果报),那个苦报,也可以解脱,这是七众别别解脱的意思。

  

  “具足解脱”,真正的解脱要具足地说的话,那是说要为“初趣入解脱住位者”,就是我们开始进入解脱的,“依于决定出离心,发起求受具足戒”,真正要求出离,要具足戒。那么我们这个就产生个问题了,有的人他是居士,或者是他一定的因缘,不能受持具足戒的。那么有的人也就垂头丧气,“哎啊,我们做不到比丘了,我们就受不到这个,也与定呢就是无缘了”,这个也不是。你心要想着出家,以出家的具足戒的条件要求自己,把心出家了之后,同样可以做到。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固然心常欲出家,出家的有,但是也有没有出家的,那么他登初地也尚且如此。那么我们凡夫当然也做不到每个人都出家了,如果每个人都出家的话,哪个来供养呢?这个就没有人供养了,就要饿死了,那个就不行,还是要四众弟子配合。所以说你真正心里边以自己比丘的要求自己,同样可以达到这个。“各各真实完全解脱之道,成就佛及诸大无学等各各正直之行为故。”要达到这个目的,那最好的要求就是受具足戒,这是从别解脱戒的具足圆满的说是具足的解脱戒——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

  

  那么第三种呢“方便解脱”,这个第三种分别地解释波罗提木叉、解脱有三种意思。一个是“方便解脱”(这个“隐”呢过去读“稳”,是通的这个字,“禾”字旁了,就是这个“木”字旁一撇了,这个“稳”),“稳实究竟解脱之善巧”,我们要扎扎稳稳地、实实在在地究竟得到解脱的方便善巧,这就是别解脱戒的一个意思。

  

  一个“易易解脱”,解脱呢,你要走上解脱,要达到捷径,就是说快的、容易的道路,幷没有其他的,就是受这个别解脱戒。“不迂回曲折故”,受了别解脱戒来求解脱,不会遭弯路;“不东西错乱”,不会走反路;“不前后颠倒”,不颠倒;“直行通达、趣大道故”,依别解脱上去,直接通达这个大路,一直到涅槃的大路;不会迂曲,不是转转弯弯的,也不是错乱的,方向搞错了,也不会次第颠倒,那就都是要阻碍我们直截了当地通达涅槃的一些阻碍,这都不会有。

  

  那么最后是“决定解脱”,“法数具足,法行实践,法系贯联,配组严密”。“法数具足”,它的数字,它这个配合的数,就是指别解脱戒,比丘戒了,它具足的,它实行的实践里边,它的联系贯穿的,就是有体系的,组织又是严密的,等于一个精密的机器,不是简单的。“即是净法缘起因果”,这个别解脱戒的是净法缘起的因果,依这个做就是净法的缘起。“如如理事偕行”,他理事和合,解脱是决定的,决定会解脱的。在古代呢,过去的翻译叫“保解脱”,就是我们书上是“保解脱”。那么这个别解脱的意思有那么多,大概我们知道一下。

  

  “梵云波罗提木叉戒,亦云保解脱”,这里采取几个意思,决定解脱的意思;那么其他还有七众别解脱戒,“惑业苦别别解脱”,每一条戒又是解它的烦恼、它的业、它的苦的解脱,都是一个一个的解脱;“亦称最初解脱”,要求解脱的话,最开始的就是受戒,最圆满的就是佛的无住大涅槃;“亦称方便解脱”,我们这里讲过了,它有方便,稳速地能够达到解脱的最善巧方便。

  

  “总以波罗提木叉,及律四阿含为正解。”那么律四阿含我们已讲过很多次了,希望大家记住。经有四阿含:《长阿含》、 《杂阿含》、《增一阿含》,还有《中阿含》。那么律里边也有四个阿含。

  

  《辨识阿含》,这是讲二百五十条条相的,能够在这个环境出现的时候,就能辨别认识到这个会不会犯戒,就是在犯戒之前能够认识环境,这个环境来了,该怎么对付,不要犯戒了,所以说《辨识阿含》。二百五十条戒不是死板板地把它硬记记住了,也要学会应用,会应用就是说犯戒的境还没有来之前,或者是正这个苗头生起的时候,就要自己能够观察,这样子做会犯戒的,要避免,如何避免可以保持戒不犯的,这个叫《辨识阿含》。

  

  那么第二个是《根本阿含》,《根本阿含》就是说我们摄持僧团的二十犍度。昨天有人问起,什么“十七事”,“十七事”是这个有部就是他们里边《律藏》里边,就是我们《四分律》是二十个犍度,他们分了十七个,叫十七个事。我们这个《四分律》是二十犍度,就是摄持僧团的一些方法,诵戒、布萨、安居、自恣、药施,还有这个各式各样的,二十个犍度。那么这是摄持僧团要用的方法。

  

  后边呢,《杂细阿含》(杂就是复杂的杂,细么仔细的细),《杂细阿含》是专门研究戒的理论方面的一些学问,这是《杂细阿含》。我们行持,前面两个重在行持,它的理论在《杂细阿含》里边研究。那就是说我们研究戒律是有次第的,不是一开始就钻了这个《杂细阿含》去。我们汉地的研究的方式,所以说里边很多有行不通,甚至于中间退,都是一开始研究《杂细》。一开始就研究《杂细》的话,因为《杂细》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理论性的东西,那你一开始研究呢,感到到处的是矛盾很多,就是搞了半天最后是戒律是现在行不通的东西了,就是放下了,不管了。

  

  那么我们说弘一大师他也是研究了很多,但是他我们就看摄持道场,没有,弟子也没有,那就是说行动方面没有表现,只有是在理论方面他做了一些注解。所以说他也就是我们汉地式的学戒,结果就是说效果不是很现实的,他就是理一点,留下一些书给人家看看就完了,但是他本身幷没有摄持僧团,也没有培养出很多的僧材出来。所以说就是忽略了前面的《辨识阿含》跟《根本阿含》,一开始就从《杂细》下手呢,就是事相方面就会有一定的欠缺。

  

  那么《正宗阿含》,那就包含得很广了,一切就是导向菩提涅槃的,戒律是基础,从这个它的方向指向涅槃的,那各式各样的说法、那些修法呢,都属于《正宗阿含》的这个范围。那么最简单扼要的,也是我们海公上师经常提起的,在以前也经常讲的,就是《四分律藏》最后的一个《大小持戒犍度》,这一个里边又讲戒又讲定,那么这个是海公上师过去经常弘扬的东西,在我们这一本书他也提起几次,这个,参考书里边也有把这个放在里边,如果大家有《四分律藏》的,最后一个《大小持戒犍度》可以看一看,这是属于《正宗阿含》的最扼要的一个标本。那么这就是律的四阿含。波罗提木叉以这个律的四阿含,戒就是说以这四个东西为正确的注解。那就是戒不但是二百五十条,要包含这四个阿含都在里头。

  

  

  

  

  C1 随顺戒

  “此中修学之重要分三”,那么我们行动方面、修学的这个重点有多少呢?三个,“论云:若随顺戒,行不放逸,以戒为门、为足、为因”。那么我们是爱护别解脱戒的重点的行持方面说有三个重点。一个是“随顺戒”,一切顺了戒做,绝对不要跟戒反起做,不要依“我”的方便,要依戒的方便,即使感到好象不太习惯,也是要勉强,把我执放下,依戒做,这个是很重要。那就是说依“我”还是依佛的关键就在这里,依戒做的话就是依佛的意志办事情;依“我”的方便来做,依我执来做,一个是佛,一个是魔,这个佛魔之分,就在看你依戒、顺了戒还是顺了自己的意思,这个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要随顺戒。随顺戒之后还有一个“不放逸”,虽然你表面是随顺了,但是你很懒惰,没有很好地去做,或者松松垮垮的,或者甚至于不做,那个也不对,所以说随顺之后要加一个精进,“不放逸”。那么下边具体地说“以戒为门,为足、为因”,这样子做的话则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都能生起来,世间的善,固然能,我们也靠这个戒而生,而出世间的善,乃至菩提涅槃,也能从这个戒生,“乃至涅槃功德具足成就”,所以说这个世出世善,包括最高的涅槃功德也在里边。那就是说我们的戒是顺了世出世间的善法的。如果你说持戒,跟世间的善法反起来了,以为我们世间跟出世间两个是对立的,就是我们要搞出世的就跟世间不一样。这有的人就是说他要出家了,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闹,这个样子是不是随顺戒呢?就不是了。我们说你要世出世善,你世间的善也要顾到了。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的话,是一个极大的矛盾,我们说出家受戒要干什么?就是要报父母恩,我们最近诵《孟兰盆经》不是要报父母恩了?但是你说自己…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