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生亲生的父母你不念他的恩,跟他大吵大闹,你说你要报无始以来的认不到的父母的恩,你这个话哪个相信你呢?现世你说有最大的恩,也是亲自尝到的,也没有忘记的,你尚且不报,你说你过去记也记不到的,认也认不到的,现在都在六道里边轮回的那些父母,“我要报他的恩”,这个话不可靠的。所以说动机就是说不纯,你的出家幷不是真正为报父母,你决定还有其他的目的在里边,那么这个就不顺世间的善法,我们认为不可取。真正的依戒、顺了戒做的,决定是顺了世出世间善法都会生出来的,乃至涅槃的最大的功德也可以成就。
今更分释者,
云何随顺戒?信戒,欢喜戒,尊重戒,奉持戒,于戒善知,善见,善学,善方便对治,赞称戒功德,及持戒人;于犯戒人,愍念求加,不作痛恨;自身严戒而行,勿作宽恕,随顺戒法,不反,不背,不谤,不嫌,不厌,不轻视,精进具力而行,名随顺戒。
那么下边呢,这个是略的解释,下边还要广解,什么叫“随顺戒”,什么叫“为因”,“为足”,等等,都要讲。我们说讲尽管讲了,总自己要把这个心跟这个文要结合起来,否则的话讲是讲,我的心还是我的心,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耳朵听了一些名相,说起来我也知道,做起来全部不是那回事,这个毫无用处。
“云何随顺戒”,怎么样叫顺戒呢?“信戒”,对戒要相信,要有信心。信心从何而来?这个要培养的,从闻思修,下功,自己去用功。你说我要信,我们的信心,我经常说那个话,信心我们说不能说没有,信佛了之后,皈依三宝了,甚至出家的,决定信心是有,但是这是老本,过去努力下来的一些成果,你不能尽躺在这个地方吃老本,吃完了之后,信心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定要更加地把它培养,把以前的巩固,还要发展,还要培养。所以说要把戒要得信戒,把这个戒的信心培养的话,一定要从闻思修里边下手。闻就是说我们对戒的功德要知道;思,对自己切身的事情,具体的一些事例、公案去好好地思惟;修就是下功夫了,包括修四皈依,这些都是修的一方面。要从闻思修多方面下手,对戒的信心,也是对三宝的信心,也同样了,才能生起来。否则的话你说你要信心,信戒,要欢喜戒,都是空话,欢喜不起来,信也信不起来。有的人对三宝信心生不起来,又感到不信三宝又不对,要堕恶道,对信三宝修行又没有信心,这个两边都这边拿不起,那边也放不下,这样子对修行就有阻碍了,那就是说也就是魔了,着了魔了,对修行是进不去了。
那么我们自己要想办法了,如果这些情况来了之后要该怎么对治,这个一定要自己知道,否则什么叫修行呢?烦恼魔来了之后对治方法没有,那准是打败仗,不要说了。第一个是“信戒”,信戒如何而信,闻思修要下手,好好地去用功。
“欢喜戒”,有信了之后绝对会生欢喜心,你信心都没有,对戒的信都没有,如何欢喜呢?
那么“尊重戒”,这个戒是佛亲口制的,等觉菩萨不能制戒,只有佛才能够制戒,这个是最尊贵的,那我们当然尊重了。这个戒有的人总认为好象是很肤浅,很低,戒定慧,戒是最下的,定是中等,慧是最高的,只要般若的空慧一来什么都解决问题了,好象讲得是很对,倒头头是道,但是我们所以说这个般若的空慧离开戒,如何而生呢?生不了。那么你这个戒不持的话,你慧从哪里来呢?而再说一个,戒里边有没有慧?戒里边全部是智慧,都是般若,是佛从佛的最圆满的般若智慧流露出来的身口的动作该怎么做,这个就是最高的智慧都在里边了,你不要看轻了。我们世间上的一些威仪、规矩,什么一些开会还要仪式等等,这是人的这个智慧研究出来的,而我们戒是佛的最圆满的般若智慧里等流出来的,这个大不相同,不要把戒看得很低,要尊重戒,我们依佛的戒而行,直接在学佛的行动,佛的语言,佛的身语,我们直接向他学习,这个是很高的,不是低的。
“奉持戒”,奉持戒,奉呢,就是殷勤心求受戒;持呢,受了之后法随法行,依此而行,“奉持戒”。
那么“于戒善知,善见,善学”,对戒律要“善知”,要知道,知道要多闻了,知的来源就是闻,那么知呢,戒的开遮持犯,这些你都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说你持戒怎么持呢?连戒相、戒条都搞不清楚,你持什么戒?我们记得过去我们中国丛林就是一个,传戒就是一下子给你传了,三坛大戒一下子传了,讲也没有讲,就叫你回去了。那么这样子等于是受了戒的人就很危险,他身上的二百五十戒都有了,但是如何保护,甚至于哪二百五十条都不知道,那么就犯戒的机会就很多了。这个就很危险了,等于说你身上揣满了宝贝,却是一个人徒手在黑暗的马路上走路,那碰到土匪把你抢了。所以这个要“善知”,如何地知道这个戒,如何防护。“善知”要靠多闻,你想不要闻,眼睛闭起来,什么都不管,你怎么知道呢?哪个来跟你说呢?你要先有数了,耳朵里给你“哇哇哇”地说了,这个慧行刻意也就有了。耳朵里“嘛嘛”声,经常跟你说话,你知道了,知道一些东西,这个知道是真的东西呢?这个邪的东西呢?那你不知道了,一般说这是报耳神,跟你说的话都是靠不住的,不能信的。要善知决定要从佛的经教里边多闻,来闻思。
“善见”,正知正见不要颠倒,要得到佛的戒的知见。我们说戒又分两个,一个是戒的行,一个是戒的知见。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话,破戒罪还轻一点,破见的话罪更重。因为戒的行从见出来的,见都破掉了,那你这个犯的罪就特别重,破了戒了就这一条戒你破了,以后还能够出来,破见的话这个见地不改是出不来的,所以这个见解是非常重要的。
“善学”,要好好地学,好好地学要按了次第学,不要跳级地学。也是说我们学戒,先要从《辨识阿含》下手,把自己的根本的这个二百五十条如何地开遮持犯,如何地辨识,碰到环境的时候,如何认识到环境,不会上当受骗去犯戒,这个是很重要。那么然后就是摄持僧团,然后是仔细地研究教理,最后导向涅槃。这是要都有次第的,不能说,乱了次第学的话,一个是学不好,一个还会退。
“善方便对治”,那么烦恼来的时候,你要善巧方便,来对治。那就是你犯什么病么要给什么药,你假使贪心大的,要对贪的那些戒条要好好地学好,可以对治,那就摄修心要等等,这些都是对治的方法。那么就是要有善巧方便对治。你如果对治不善巧,你是瞋心大的,去看一些对治贪的文,结果看到这个都是脏的东西,瞋心越来越大。那么你对治贪的不能对治瞋的,瞋的,对治瞋的也不能对治贪的,所以这些东西要善巧。(3A)要对病下药。
“赞称戒功徳”,那么赞叹戒的功德,这个海公上师就说了,赞叹戒的功德,“及持戒人”,一定要把具体的事情说出来,具体的人说出来,当然不一定指名道姓,但是要讲事实,不要在空赞,口里空赞:啊,怎么戒好,怎么怎么——讲了半天,到底好在哪里?那就要举一些事实来说明戒的好处。所以说讲经讲戒的时候,必定会举例,这个是必要的。那么有些人就害怕了,就怕举到他头上来了,那你害怕什么呢?你如果是对的,赞叹你,怎么有不好?你如果不对的,你覆藏更糟糕。所以我们要赞叹戒的功德、持戒的人,这样子对人家有一个向上的心。持戒的人,这个我们经常赞,海公上师赞叹最多的就是根支具尊者。他是降龙罗汉,我们早上《罗汉仪轨》的第一尊罗汉就是他,罗汉里边三明六通的很多,而这个根支具尊者呢,他就是只持戒清净,佛制的戒,一制就持,从来不犯,大的小的都不犯,就是这一个,其他的神通什么、说法都没有,但是他摆在第一,为什么?戒的威力最大,有了戒的话,其以后的神通、说法的辩才都会来。
降龙罗汉的公案,我们也说过好几次,但是因为现在有新的,我们还得说一下。某一个地方有大的一个毒龙,很厉害。那么它是到处扰乱那些老百姓,老百姓很苦恼,就是要求他们佛教徒去降,佛教徒里边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也有,那个差的当然降不住了,就是有神通的去降,你有神通,它也有神通,两个就斗法了,也没有降住,打个平手。那么怎么办呢?好象这个灾患很大了,人家就请佛。佛就说:“根支具尊者,你去。”大家都很奇怪,他这个罗汉没有神通的,大家都知道,也没有辩才,他怎么去呢?但是根支具尊者他就是自己对佛有绝对的信心,他说“佛叫我去,决定我能降”,也就不推辞,马上就去了。去了之后大家就看稀奇了,去看这个长老怎么降龙,他也没有神通,又没有辩才,讲道理讲不过,比神通也比不过,那么怎么办呢,看他什么办法。
哪知道大家跟了去看,看到对方呢,看到龙快到了,到处冒烟,那个毒龙有火烟。那个尊者就远远地在听得到的地方喊起来了,他说:“贤者,你好走了。”贤者是很客气的话,那不是骂人的话,是非常恭敬的话,他说:“你可以走吧”,这么话一说,那个龙尾巴一摇就走掉了。大家都本来是看热闹的,看怎么斗、怎么辩论的,结果什么都没看到,就看一句话之后尾巴一摇就走了,就解决问题了。大家很奇怪,又来问佛,什么原因呢,那么大的神通的罗汉去辩论也辩不赢,神通也化不了,怎么他一句话就走了呢?佛就是说,这个根支具长者,他对佛的戒,大的小的,一制下来,从来没有犯过一点点。不要说忏悔了,犯都不犯的,大的不犯不说,小的也不犯的,那个戒的威力极大。那么这样子呢,就是戒的功德。那么持戒的人也就是功德当然也大。
“于犯戒人,愍念求加,不作痛恨”,对犯戒的人,我们是怎么对待呢?不要去恨他,因为犯戒主要是烦恼,他是因为烦恼征服了,他才去犯戒的,也可怜他,他为烦恼征服了,这一辈子犯戒,下一辈子地狱的苦无边的要受,这就是可怜的,不要…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