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去恨他。但是幷不排除呵斥,佛的僧团里边,犯戒的人呵斥是要的,呵斥不是痛恨的瞋心呵斥,是悲心呵斥,呵斥他使他改正,幷不是说恨你,把你痛骂一顿,呵斥的效果是希望对方能改正, 。你说一味地不呵斥,他犯了戒了,很客气,对他很恭敬,那你是鼓励他犯戒,那也不行的。犯戒的人有一定的对待,在呵斥该呵就呵,该驱摒就驱摒,这是没有什么话说,但是目的幷不是痛恨他,仇恨他,目的使他改善,希望他自己生起惭愧心,对这个事情要重视。

  

  “自身严戒而行,勿作宽恕”。我们凡夫的习气就是一个:对自己很宽大,对人家很苛求,人家有一点点错失呢,就看得比须弥山还大,自己很大的过失呢,轻轻地就原谅过去了。这个我们要持戒的人,恰恰要反过来,要原谅人家的,却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这不但是我们持戒的,就是我们说解放初期的时候,经常学习那些,因为我们文化大革命的都是揪出来的那些“牛鬼蛇神”,都要天天学习政治,我们也学了很多,这个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呢,都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幷不是说对自己马马虎虎的。那么我们佛教徒当然更要做到这一点。自己要严格地依戒而行,不要宽恕自己。

  

  

  “随顺戒法”,要顺了戒去做,“不反”,不要反,不要反对,不要反对戒,假使戒是叫你该这么做的,你不要反过来做。“不背”,“背”就是逃避,对戒你真地做又做不了,那就逃避,这个逃兵就是这一类,就是回避了。“不谤”,不要诽谤,不要说戒,这个戒不好,那个戒该不要制的。现在这些话很多,“现在末法时期,这个戒不适用了,那个戒不要了”等等,这个是谤戒了。“不嫌”,不要讥嫌,说这条戒持了之后太不方便了,我做不来,这个就是我们说,“何用说是杂碎戒为?”,“哎呀,那么啰啰嗦嗦戒说了那么多,那么做也做起来非常麻烦,干什么呢,还不要制不是很好吗?”这个话,讥嫌,这个严格的说都是谤法、谤戒的话。

  

  “不厌”,“厌”就是说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不顺,厌恶,不想做。那么我们说烦恼习气是没有自性的,你过去因为烦恼做了很多的习惯,对现在戒的习惯不适合,但是你在僧团里边,慢慢地学习,对戒的习惯养成了,那你反过来,烦恼的习惯你不适合了。这个我们很现实的,出了家之后,僧团里住上一段时间了,你回家去感到很不自在,哪里都不合适,还是回僧团好一些。在家人他说的话,都是世间法,跟我们的就是对不上,我们说这个不是同一个要求的话,就是这些话我们不爱听的。那么做的事情也是我们不爱做的,他们的在家人,你跑到他家里去,什么电视机,啥东西,打牌、吃酒,我们看了讨厌得很,还是赶快走了算了。我们澳大利亚去了,一个亲戚在澳大利亚,他当然我来了要招待。招待呢我很不自在,一个房间里,他们录音机虽然有,我去了没有开,但是这个在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总是好象跟我们出家人很格格不入的一个味道,等于是习惯不同了。所以说厌,有的人对僧团,或者对这个戒律,有厌倦的意思,那就是你的烦恼习气太重了,这个幷不是说不能改的,你只要好好地在僧团里多住一点时间,就会改过来的。

  

  “不轻视”,不要说戒是有为法、是有漏的、不究竟的等等,这个要无持无犯才对,你持戒是执着,等等,小乘,——这些话我们听了不晓得多少了,我亲自耳朵里听过,有些老居士就是说“你太执着了,受别解脱戒,还要一条一条戒捱得这么仔细干什么,我们无持无犯,一切法空就对了”,这些话我亲自听过的,我们也是经过辩论,但是这些话是到处有了。不轻视戒的,不要轻视。

  

  “精进具力而行,名随顺戒”,要精进,还要付出气力来,不要马马虎虎,飘飘荡荡地,好象是轻轻易易地这样做。什么东西,你世间上做一个事情要成功,都要花气力的,你持戒,要将来证到涅槃,你怎么不花气力能够做得到呢?我们最要对治的就是说偷懒的懒汉思想,“最好你加持加持我啊,我快快成佛了”,自己不要用功,什么气力都不要用,书也不想看,修也不想修,定也不想修,戒也不想持,你加持我就可以了。当然了,佛的加持力很大,但是你自己一点也不努力的话,这个加持来了,都漏掉了,那也等于没加持了。所以说我们既然要修行呢,一定要精进,“具力”很要紧,希望你们把这个“具力”两个字画两个圈圈,精进里边还要花气力的,不花气力是做不成功的。这个才叫“随顺戒”。

  

  那么我们就要反省自己了,我们到底这样的要求达到没有。第一个要求“随顺戒”如果达不到的话,那么你说“要修定了,我要去住山了”,那不是做梦?十三个条件里边还是助行,第一个都做不到了,你说你修什么定呢?

  

  这是一个,第一条。海公上师对这一段非常重视,他说这一个,就是海公上师这一段注解,他说我们每天要当早晚课那么念,有什么毛病就对治,就是对治自己的心,我们这里边有哪里做不到的,就对治,这样子你才对戒,随顺戒,慢慢地有些契合,否则的话,“随顺戒”这话说过了,结果做的事情、思想都跟戒不顺的,那这个白白学了,也白白是海公上师花了很大气力,做了那么一个注解,做出来对人没有用,那不是可惜了吗?所以说我们要不辜负海公上师的悲心的话,就是要经常把这段文对照自己。那么这是第一条,“随顺戒”。

  

  

  

  

  C2 行不放逸

  云何行不放逸?心常忆持条相,临事能辨识境界,能作方便,处决如法,心不随境沾附,不失正念,不忘,不怠,善能止持开遮,是名不放逸。

  

  第二条,“云何行不放逸?心常忆持条相”。这个就要背戒本了,我们说在清凉桥,受了戒之后,是一定要,纠察师就要求你,一年左右一定要背下来,如果一年多还背不下来,要逼你了,要给你施加压力了。那么在佛的规矩里边,五年,受了大戒之后,戒本背不下来,叫痴比丘,不能收徒弟,不能做人的教诫,不能怎么怎么等,剥夺很多权利,痴比丘,你是愚痴的比丘。所以这个戒本是很重要的。

  

  文革以后,就不再重视了,不要说我们这个道场,就是其他么昭觉寺,等等,能背戒本的也不多,后来上师拼命要加强这个,总算有几人能背下来了。他们用什么方法呢?就是说,昭觉寺的烧往生很多,每一座往生可以散儭钱的,所以说一烧往生呢,坐满的,坐满之后,一天不是烧一座,要烧十几座,多的时候,那你钱很多了,后来来一个限制,背不出戒本的不准来。哈,那就是为了钱很多人要背戒本去了。这个方式好不好?当然不是为钱,但是也是一个方便,那么你可以,就是给你一个刺激,你好好地去背戒本了。那么结果毕竟还是有很多人背下来了,这个也是一个方便。那么在清凉桥是有股道风,自己背,背不下来感到很惭愧的,那个地方就不用钱了,自己拼命去背去了。

  

  那么再讲一个公案,就是说,赞叹这个戒的功德,也就是赞叹上师的功德。定公上师第一次到近慈寺挂单,他们的挂单是一个星期,不像现在三天,要讨单呢,要背了戒本之后能讨单。定公上师去的时候,他没有背戒本,其他庙里边不要求背,结果一听这里要挂单、讨单要背戒本的,就在这个七天的挂单的时间里边把戒本背下了。这个我们想想看,七天背一个戒本,我们七年还没有背下来的,甚至于不背了,有的人就算了,不去管它了,这个是太差了。“心常忆持条相”,要忆持条相,戒本决定要背下来,你戒本条相都没有背下来,你怎么忆持呢?忆持就是要记下来。

  

  “临事能辨识境界”。这是几个要求,不放逸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忆持条相”,第二个单是死的、死板板的教条你背下来之后,不会用也不行的,第二个是“临事能辨识境界”,等到事情来了,你能够辨别、认识这个境界会不会犯戒,如果有犯戒的苗头,该如何去避免,这个戒的运用就在这个地方,否则你条相背下来了,作用在哪里呢?持戒的作用就是不要犯戒,不要犯戒就要认识境界,境界来,这个境界是要犯戒的境界,绝对要避免。讲戒的时候就要举些例,这个有的人就反对,我偏偏要讲的,这个不能反对的,是佛都这么说的,我们的传承也这么的。我们在这……,临事要辨识。

  

  三,“能作方便”,就是说如何的想办法,境界认识之后,你要有方便,如何避免,如何去开遮持犯,如何的这样子去把戒持好,不要去犯。“处决如法”,处理事情,要如法地处理。这个要靠什么?靠智慧。这个智慧从何而来?由戒生的慧,不能从世间上的智慧来辨别,要从戒定慧的智慧来辨别,如何处理。这样子能够决断地处理,如法地处理。第一要有决断心,该怎么办,决断得下来,不能错,一定要如法,那就是非从持戒里的出来的智慧不可。

  

  “心不随境沾附,不失正念,不忘,不怠”,这是第四个。就是前面的是条相忆持,临事能认识境界,犯不犯境界认得到,同时就在这个境界之中,“能作方便”,不去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做,如法地做。再一个,就是心里边,不要随境沾附,不要把这个境界,紧抓心里放不下一样,虽然你行动没有做坏事,但是心里边却染污掉了,这个也不要。那么这个要靠根律仪,自己要有主宰,不要随境,就是我们讲的《定道资粮》里边的,就是心呢,眼见色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些东西都要用上去。那么这个要护持正念,不要失正念,“不忘,不怠”。

  

  “善能止持开遮”,这个戒,该止,就是不好的不要做;持,是要做的要做;该开的要开;该遮的要遮。海公上师经常说这个开遮等于门一样的,这扇门你做了之后,你说我门做了是不开的,那你这门做啥呢?跟墙壁一模一样,不要做门了;但是你说门我做了之后,我就是要开的,一天开到黑,那晚上东西给人家偷光了,那这个门的作用也没有了,你干脆打一个洞好了,不要做门了。所谓做个门的话,就是要开、要…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