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遮。人多的时候,讲堂,人家来听经了,你关紧了,你说不准你进来,这个讲堂做来干啥,就是要开。那么晚上的时候,没有人了,就是要关,不关的话,东西偷掉了怎么办呢?所以说戒的开遮持犯也这样的,该开的时候要开,该关的时候要关,不能一开开到底,也不能一关关到底,这两个都是极端,所以说要恰当地开么就开,关么就关。这个要智慧,也就是从要好好地学,戒本没有学好,你不知如何开,也不知如何关,这个就是搞了一边去了。佛的开遮持犯,就是叫你该开的时候要开的,你该开不开,该遮不遮,都是戒没有学好的表现。
那么这样子才算不放逸。不放逸里边要有很多智慧的,幷不是说我只要是埋了头拼命干就是叫不放逸。没有智慧的不放逸就是“暴虎冯河”,跟老虎打、搏斗,不会游泳,跳了河里去救人,那就是自取灭亡。所以说精进也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精进,是自取灭亡的。那么这里智慧主要是从戒里边的智慧,要把戒学好。那么这个条件我们说要求很高,我们得到没有呢?没有得到。没有得到,你修定,徒然的,要求太高了。很多的人都是想得定,很多的人都想开悟,但是不知道,如何得定、如何开悟的因缘不求,这个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愚痴呢?佛教里边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你因、缘都不要,就是要个果,这个就是我们说一个是可怜,一个是可笑,你这个没有因缘的果能从何而来呢?你又有因又有缘的话,谁也挡不了你,决定会成就,魔也挡不了你,如果你没有因没有缘的话,魔根本不要来挡你,你自己不会成就的。“心不随境沾附,不失正念”等等,这是心地上用功夫了,这个叫“不放逸”。
C3 以戒为门、为足、为因
云何以戒为门、为足、为因?依辨识根本法则,一切随顺,行不放逸之门。门者通出入开关,即是善能止持开遮,成就之方便门也;亦以此为足,能行至涅槃城故;以此为初入方便之因,俾能断改习气,渐顺解脱之方便道故。
那么下面,“云何以戒为门、为足、为因?依辨识根本法则”,“辨识”就是《辨识阿含》,“根本”就是《根本阿含》,所以这个海公上师的文字,你要把他的思想能够摸清楚了才能解,否则的话,“辨识根本”,这个什么叫“辨识根本”呢?依《辨识阿含》、《根本阿含》的法则,“一切随顺”而行,“行不放逸之门”,这是前面两条。那么这个“随顺”,“行不放逸”,这个门就是方便。
“门者,通出入开关,即是善能止持开遮”,这个就是我们讲的,这个门的作用就是一个通道,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开了就通了,关了就是不通了,你做门的目的就在此。如果你说门不要关的话,那你打个洞就可以了,不要安门了;如果这个门不要开的话,你墙糊起来就是了,何必开个门呢。所以说门的目的就是要开关。那么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开遮持犯,把这个要学好。“成就之方便门也”,我们要成就,靠的方便,这个门,就是戒,没有这个戒的门,成就就成就不了。那么一切成就,定慧的成就,以戒律为方便之门。那么你说方便之门不要,我一下子就要定慧,那是徒然的。
我又想起一个忏悔:忏悔一般的戒犯的过失,对首忏,对了清净比丘面前忏,依法地作法地忏;一个假使你重犯了,对首忏不能忏了,那就是取相忏,修一个忏悔法,见了瑞相;还有一个理忏,理忏就是说罪性本空。如果你没有前面的这个对首忏、取相忏的话,你说我直接来个理忏,能不能得到?你自己想一想,你犯了很重的罪,你能不能开悟?理忏是要通达一切法自性空,能忏的罪是空,所犯的人也是空,中间的犯罪也是空,你想想看,你是犯了根本大戒的人,你能不能通达到这个无自性的空?这是开悟的境界,是见道的境界,犯了根本戒能不能见道?想一想。所以说你要把前面的忏了之后,再把它痕迹扫干净,理忏,这是对的,因为你执着了,还要执着相。你如果前面那个都没有做,你就直接来个理忏,是做不到的,就是也是缺因少缘,做不到的。
所以说我们不学戒的人,就是会搞这些错误的决断,自己拿了错误的主意,行动也就错误。我们这些,讲这些,海公上师这些,这些都是应成派的中观见,海公上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是应成派的中观见,如果你得到他的见地了,就是得到他的传承了,如果你这个应成派中观见没有得到,你再听他的经,把他的磁带背下来,也没有得到传承。这个就看你们能不能领会这个意思。这个是因缘的道理,缘起的道理,就是应成派的中观见。你是不承认缘起道理,偏偏自己要搞一个非缘起的想法呢,那你见地就没有得到。
“依辨识根本法则,一切随顺,行不放逸之门”。那么“亦以此为足”,这是“门”讲完了,方便了。那么以戒为足,我们走路靠脚,“能行至涅槃城故”,没有脚的人就不能走路。我不是文化大革命那个脚坏掉了吗?我怎么还走了,我一个假的脚,如果你假的脚拿掉了,我怎么走,不能走了,假的脚不如真的,走起来很慢,有时候要痛,等等,爬山爬不来,跑路跑不动,不能跑了,只能慢慢一步一步走,这个已经吃亏了。那么你很好的脚那就快了。所以说你这个脚是什么?就是戒。你要到涅槃城去的话,你个戒的足假使很厉害的话,你很快就到了。这是“足”。
“以此为初入方便之因,俾能断改习气”,这是因了。要进去初的方便这个基础的一个根本的因,就是戒,戒的目的要断改习气,要断习气,改习气,能断么最好了,不能断就要改,慢慢地改过来。“渐顺解脱之方便道故”,慢慢地顺了解脱的方便道,如果习气不改的话,永远是背道而驰,解脱方便道你是登不上去的,这是反方向来走了,越走越远的。所以我们很多人,对习气不肯放下,习气是什么?就是“我”,“我”的一个心里想的一套思想,“我”的一些习惯,都叫习气。那么这个习气你不想动它,我说我要一个人住的,我要什么要听我的,我要这个地方我要怎么的,这些习气不肯改的话,你永远达不到解脱之道。
在丛林里边就是断习气,就是大家和合,和合的话,就不能由你,你说你,我们一个丛林假使有三百人的话,有三百个我,你这三百个我碰到了之后,就要互相斗争,要摩擦,摩擦的下边就把你的锋芒就磨掉了,你我执就慢慢地钝下去了。如果你一个人住山,开始在出了家之后,没有经过丛林的学习,住山去了,你这个我执的锋芒习气越来越尖,什么都是一个人做主么,都是听你自己的,那你怎么会得改习气呢?所以说初学的人不能住山,也是这个道理。海公上师里边,就《慧行刻意》你们翻一翻,开始学要住山闭关的人,是魔之因,这个就是魔之因,你自己我执、我慢习气改不了了,就是说有魔的因了。
戒就是要改习气,断习气,要顺了解脱的方便。我们的习气是什么呢?都是烦恼的习气,都是不解脱的,轮回生死的习气,你不改,不改的话,怎么能够到解脱道呢?这个我们想一想也很简单的。但是改习气也很痛,我欢喜这么的,偏偏不跟你这么,我欢喜一个人一个房间的,偏偏跟你到大寮房,七八个人一个房间。七八人一个房间就要吵了,你欢喜开灯的,他就不愿意开灯,跟你吵了,你要说话,不要你说话,又吵起来了,好不好了?好啊。你开灯,说话,都不对的,你要大声说话,跟人家说空话,什么什么什么的,这些习气改掉是好事情么,你怎么就发脾气了,这个不要发脾气了,这个是给你改习气。所以说真正要进入方便之道呢,一定要改习气。
云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以此顺戒,不放逸,及方便善巧之门,于诸世间出世,有为无为,无漏之善法,未生者令生,生已增长不息,乃至一切清净正道,禅修种种三昧之行,必能具足成就故。如是种种功德,依因是何?论云:以此戒故,以此顺、不放逸,名为持戒,谓由此波罗提木叉戒,乃至爱护,顺从,精进,方便善巧,名为持戒。
那么“云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那这生善法是果,有前面的条件决定善法会生起来,也可以成就。
“以此顺戒,不放逸,及方便善巧之门,于诸世间出世,有为无为,无漏之善法,未生者令生”,没有生的可以生起来,“生已增长不息”,已经生的可以使它不断地增长,“乃至一切清净正道,禅修种种三昧之行,必能具足成就故”,乃至一切清净的正道,一切种种的禅修,就是百千三昧,都会成就。这个不要看得太简单,我持戒就三昧成就了——别时意趣,不要忘记掉。我们学过唯识的,别时意趣——你以这个为基础,将来能得到这些,幷不是说你只单靠这一个这些马上就来了,就不要想得太简单了,这个是有别时意趣的。但是你缺掉这个戒的话,这些东西功德也就生不起的,这是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是说马上就是。所以学法要聪明一点,不要执着了,太死板了。
“必能具足成就故。如是种种功德,依因是何?”那么这些功德,它依靠的原因是什么呢?“论云:以此戒故,以此顺,不放逸,名为持戒”,就是要持戒。依这个戒,依了、顺了戒,依不放逸地去做,就叫持戒。“谓由此波罗提木叉戒,乃至爱护,顺从,精进,方便善巧”,这个就叫持戒。那么这就是因,这些功德的因就在这个地方。
C4 此科归结 护持威仪行
D1 威仪
复次,云何为爱护戒?论云:护持威仪行,是谓爱护解脱戒。如是波罗提木叉,佛说有四义,所谓摄持住处、威仪、行根、面首。用以集众善法,三昧成就(四分律文)。而威仪门,贯通包括上下三义,威仪行持即是波罗提木叉之总相也,故言善摄威仪行,即是爱护别解脱戒。
那么“云何为爱护戒”呢?怎么叫爱护戒呢?“论云:护持威仪行,是谓爱护解脱戒。”我们要爱护解脱戒,一…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