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遮。人多的時候,講堂,人家來聽經了,你關緊了,你說不准你進來,這個講堂做來幹啥,就是要開。那麼晚上的時候,沒有人了,就是要關,不關的話,東西偷掉了怎麼辦呢?所以說戒的開遮持犯也這樣的,該開的時候要開,該關的時候要關,不能一開開到底,也不能一關關到底,這兩個都是極端,所以說要恰當地開麼就開,關麼就關。這個要智慧,也就是從要好好地學,戒本沒有學好,你不知如何開,也不知如何關,這個就是搞了一邊去了。佛的開遮持犯,就是叫你該開的時候要開的,你該開不開,該遮不遮,都是戒沒有學好的表現。

  

  那麼這樣子才算不放逸。不放逸裏邊要有很多智慧的,幷不是說我只要是埋了頭拼命幹就是叫不放逸。沒有智慧的不放逸就是“暴虎馮河”,跟老虎打、搏鬥,不會遊泳,跳了河裏去救人,那就是自取滅亡。所以說精進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精進,是自取滅亡的。那麼這裏智慧主要是從戒裏邊的智慧,要把戒學好。那麼這個條件我們說要求很高,我們得到沒有呢?沒有得到。沒有得到,你修定,徒然的,要求太高了。很多的人都是想得定,很多的人都想開悟,但是不知道,如何得定、如何開悟的因緣不求,這個我們想一想,是不是愚癡呢?佛教裏邊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你因、緣都不要,就是要個果,這個就是我們說一個是可憐,一個是可笑,你這個沒有因緣的果能從何而來呢?你又有因又有緣的話,誰也擋不了你,決定會成就,魔也擋不了你,如果你沒有因沒有緣的話,魔根本不要來擋你,你自己不會成就的。“心不隨境沾附,不失正念”等等,這是心地上用功夫了,這個叫“不放逸”。

  

  

  

  

  C3 以戒爲門、爲足、爲因

  雲何以戒爲門、爲足、爲因?依辨識根本法則,一切隨順,行不放逸之門。門者通出入開關,即是善能止持開遮,成就之方便門也;亦以此爲足,能行至涅槃城故;以此爲初入方便之因,俾能斷改習氣,漸順解脫之方便道故。

  

  那麼下面,“雲何以戒爲門、爲足、爲因?依辨識根本法則”,“辨識”就是《辨識阿含》,“根本”就是《根本阿含》,所以這個海公上師的文字,你要把他的思想能夠摸清楚了才能解,否則的話,“辨識根本”,這個什麼叫“辨識根本”呢?依《辨識阿含》、《根本阿含》的法則,“一切隨順”而行,“行不放逸之門”,這是前面兩條。那麼這個“隨順”,“行不放逸”,這個門就是方便。

  

  “門者,通出入開關,即是善能止持開遮”,這個就是我們講的,這個門的作用就是一個通道,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開了就通了,關了就是不通了,你做門的目的就在此。如果你說門不要關的話,那你打個洞就可以了,不要安門了;如果這個門不要開的話,你牆糊起來就是了,何必開個門呢。所以說門的目的就是要開關。那麼就是說我們要知道開遮持犯,把這個要學好。“成就之方便門也”,我們要成就,靠的方便,這個門,就是戒,沒有這個戒的門,成就就成就不了。那麼一切成就,定慧的成就,以戒律爲方便之門。那麼你說方便之門不要,我一下子就要定慧,那是徒然的。

  

  我又想起一個忏悔:忏悔一般的戒犯的過失,對首忏,對了清淨比丘面前忏,依法地作法地忏;一個假使你重犯了,對首忏不能忏了,那就是取相忏,修一個忏悔法,見了瑞相;還有一個理忏,理忏就是說罪性本空。如果你沒有前面的這個對首忏、取相忏的話,你說我直接來個理忏,能不能得到?你自己想一想,你犯了很重的罪,你能不能開悟?理忏是要通達一切法自性空,能忏的罪是空,所犯的人也是空,中間的犯罪也是空,你想想看,你是犯了根本大戒的人,你能不能通達到這個無自性的空?這是開悟的境界,是見道的境界,犯了根本戒能不能見道?想一想。所以說你要把前面的忏了之後,再把它痕迹掃幹淨,理忏,這是對的,因爲你執著了,還要執著相。你如果前面那個都沒有做,你就直接來個理忏,是做不到的,就是也是缺因少緣,做不到的。

  

  所以說我們不學戒的人,就是會搞這些錯誤的決斷,自己拿了錯誤的主意,行動也就錯誤。我們這些,講這些,海公上師這些,這些都是應成派的中觀見,海公上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是應成派的中觀見,如果你得到他的見地了,就是得到他的傳承了,如果你這個應成派中觀見沒有得到,你再聽他的經,把他的磁帶背下來,也沒有得到傳承。這個就看你們能不能領會這個意思。這個是因緣的道理,緣起的道理,就是應成派的中觀見。你是不承認緣起道理,偏偏自己要搞一個非緣起的想法呢,那你見地就沒有得到。

  

  “依辨識根本法則,一切隨順,行不放逸之門”。那麼“亦以此爲足”,這是“門”講完了,方便了。那麼以戒爲足,我們走路靠腳,“能行至涅槃城故”,沒有腳的人就不能走路。我不是文化大革命那個腳壞掉了嗎?我怎麼還走了,我一個假的腳,如果你假的腳拿掉了,我怎麼走,不能走了,假的腳不如真的,走起來很慢,有時候要痛,等等,爬山爬不來,跑路跑不動,不能跑了,只能慢慢一步一步走,這個已經吃虧了。那麼你很好的腳那就快了。所以說你這個腳是什麼?就是戒。你要到涅槃城去的話,你個戒的足假使很厲害的話,你很快就到了。這是“足”。

  

  “以此爲初入方便之因,俾能斷改習氣”,這是因了。要進去初的方便這個基礎的一個根本的因,就是戒,戒的目的要斷改習氣,要斷習氣,改習氣,能斷麼最好了,不能斷就要改,慢慢地改過來。“漸順解脫之方便道故”,慢慢地順了解脫的方便道,如果習氣不改的話,永遠是背道而馳,解脫方便道你是登不上去的,這是反方向來走了,越走越遠的。所以我們很多人,對習氣不肯放下,習氣是什麼?就是“我”,“我”的一個心裏想的一套思想,“我”的一些習慣,都叫習氣。那麼這個習氣你不想動它,我說我要一個人住的,我要什麼要聽我的,我要這個地方我要怎麼的,這些習氣不肯改的話,你永遠達不到解脫之道。

  

  在叢林裏邊就是斷習氣,就是大家和合,和合的話,就不能由你,你說你,我們一個叢林假使有叁百人的話,有叁百個我,你這叁百個我碰到了之後,就要互相鬥爭,要摩擦,摩擦的下邊就把你的鋒芒就磨掉了,你我執就慢慢地鈍下去了。如果你一個人住山,開始在出了家之後,沒有經過叢林的學習,住山去了,你這個我執的鋒芒習氣越來越尖,什麼都是一個人做主麼,都是聽你自己的,那你怎麼會得改習氣呢?所以說初學的人不能住山,也是這個道理。海公上師裏邊,就《慧行刻意》你們翻一翻,開始學要住山閉關的人,是魔之因,這個就是魔之因,你自己我執、我慢習氣改不了了,就是說有魔的因了。

  

  戒就是要改習氣,斷習氣,要順了解脫的方便。我們的習氣是什麼呢?都是煩惱的習氣,都是不解脫的,輪回生死的習氣,你不改,不改的話,怎麼能夠到解脫道呢?這個我們想一想也很簡單的。但是改習氣也很痛,我歡喜這麼的,偏偏不跟你這麼,我歡喜一個人一個房間的,偏偏跟你到大寮房,七八個人一個房間。七八人一個房間就要吵了,你歡喜開燈的,他就不願意開燈,跟你吵了,你要說話,不要你說話,又吵起來了,好不好了?好啊。你開燈,說話,都不對的,你要大聲說話,跟人家說空話,什麼什麼什麼的,這些習氣改掉是好事情麼,你怎麼就發脾氣了,這個不要發脾氣了,這個是給你改習氣。所以說真正要進入方便之道呢,一定要改習氣。

  

  

  

  

  雲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以此順戒,不放逸,及方便善巧之門,于諸世間出世,有爲無爲,無漏之善法,未生者令生,生已增長不息,乃至一切清淨正道,禅修種種叁昧之行,必能具足成就故。如是種種功德,依因是何?論雲:以此戒故,以此順、不放逸,名爲持戒,謂由此波羅提木叉戒,乃至愛護,順從,精進,方便善巧,名爲持戒。

  

  那麼“雲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那這生善法是果,有前面的條件決定善法會生起來,也可以成就。

  

  “以此順戒,不放逸,及方便善巧之門,于諸世間出世,有爲無爲,無漏之善法,未生者令生”,沒有生的可以生起來,“生已增長不息”,已經生的可以使它不斷地增長,“乃至一切清淨正道,禅修種種叁昧之行,必能具足成就故”,乃至一切清淨的正道,一切種種的禅修,就是百千叁昧,都會成就。這個不要看得太簡單,我持戒就叁昧成就了——別時意趣,不要忘記掉。我們學過唯識的,別時意趣——你以這個爲基礎,將來能得到這些,幷不是說你只單靠這一個這些馬上就來了,就不要想得太簡單了,這個是有別時意趣的。但是你缺掉這個戒的話,這些東西功德也就生不起的,這是有一定的聯系,但是不是說馬上就是。所以學法要聰明一點,不要執著了,太死板了。

  

  “必能具足成就故。如是種種功德,依因是何?”那麼這些功德,它依靠的原因是什麼呢?“論雲:以此戒故,以此順,不放逸,名爲持戒”,就是要持戒。依這個戒,依了、順了戒,依不放逸地去做,就叫持戒。“謂由此波羅提木叉戒,乃至愛護,順從,精進,方便善巧”,這個就叫持戒。那麼這就是因,這些功德的因就在這個地方。

  

  

  

  

  C4 此科歸結 護持威儀行

  D1 威儀

  

  

  

  複次,雲何爲愛護戒?論雲:護持威儀行,是謂愛護解脫戒。如是波羅提木叉,佛說有四義,所謂攝持住處、威儀、行根、面首。用以集衆善法,叁昧成就(四分律文)。而威儀門,貫通包括上下叁義,威儀行持即是波羅提木叉之總相也,故言善攝威儀行,即是愛護別解脫戒。

  

  那麼“雲何爲愛護戒”呢?怎麼叫愛護戒呢?“論雲:護持威儀行,是謂愛護解脫戒。”我們要愛護解脫戒,一…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