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定要很細致地把這個威儀行都搞好,這裏邊有了一套東西——“住處、威儀、行根、面首”,這是一大套的東西又來了。今天我看,今天大概能講一點。“如是波羅提木叉”,我們前面說“波羅提木叉”是保解脫、別解脫、方便解脫,等等,具足解脫,但是裏邊還包含四個要義,這個是《根本阿含》裏講的東西,也是《四分律藏》裏邊有一些內容。這個波羅提木叉戒除了前面我們講的一些之外,還有包含四個意義,“所謂攝持住處”一個,“威儀”一個,“行根”一個,“面首”一個,這四個東西。“用以集衆善法”,這就是《四分律》的原文,由這個波羅提木叉戒,包含這四個意義,就可以積集衆多的善法,“叁昧成就”。所以前面說的“禅修種種叁昧之行”,只要有戒都能成就,不是我們亂說的,《四分律》裏有的。但是要注意,別時意趣,不要說(3B)馬上就得到了。但是你如法地做到了,也就得到了。那麼這個威儀、住處、行根、面首是什麼東西?我們講一下的話,那就可說“叁昧成就”幷不是一個很遠的事情,全部做到了,就得到了,甚至于超過的也還有。

  

  那麼這個裏邊“威儀門”呢,這四個裏邊,住處、威儀、行根、面首,而威儀之門通上通下,就是通前上面的住處,也通下面的行根、面首,這是一個最核心,就是這個。“威儀行持即是波羅提木叉之總相”,那就是說,整個的波羅提木叉的總相,就是說它的重點,它的核心就在威儀行持上面。“故言善攝威儀行,即是愛護別解脫戒。”他以這個威儀行來解說,愛護別解脫戒就是愛護威儀行。那麼威儀行的重要性,他又把這個住處、威儀、行根、面首這四個東西來講。他這裏講得不多,我們先把這裏文看了之後再說。

  

  

  

  

  複次,威者,不怒之威,嚴正護根之相;儀者,事事如法具儀,依律不苟。以身口意行表顯戒體、戒行、戒相,一切功德,威儀確正,則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爲也,又是四攝利他不言之教。是故威儀,即持戒之全相總持門。愛護自身威儀行相,即是愛護戒法,故非但是口贊等。

  

  “複次,威者”,“威儀”的“威”,什麼?“不怒之威”。有的人發了脾氣之後人家害怕,這個威這是要發怒才威,但是我們這個“威儀”的“威”,人家看了肅然起敬,不要你發脾氣,人家就恭敬你,就害怕你。有戒德威光的人,你看龍都害怕,毒龍看到這個根支具尊者,一句話,很客氣一句話,根本沒有發脾氣,但是威力很大,馬上尾巴一搖就走了。搖尾巴是什麼?順了。我們看狗對你搖尾巴就是順你了,如果它要咬你的話,尾巴不搖的,看見你搖搖尾巴就是對你順你了,聽你話的。那麼龍給你搖尾巴了,走了,就是他有威力,沒有威的話,龍那麼順呢?這條龍很有大神通的,什麼人都降不了的,阿羅漢去都不買帳的,他一句話就順了,就走了,這個威,這個威比神通的還厲害。“不怒之威”,不要你發脾氣的威。“嚴正護根之相”,那就是說你好好護持根門,這個威就自然會出來的。持戒的人就有威了,我們就看到以前的那些老修行,印光法師,這些,人家看了都害怕了,爲什麼?他持戒持得好,有威力。海公上師,我們說海公上師我們以前在一起的時候,有的人看到海公上師來了,趕快避開了,害怕,也說不出個名堂,我們說善知識來了最好跟他多說幾句話,好求開示,結果很多人就自然自己不知不覺地趕快跑掉了,害怕。威儀,這是有威光了。“嚴正護根之相”,你只要嚴密地護持這個,“正”就是如法如戒的,護持根律儀,就會現出威相。

  

  “儀者,事事如法具儀”。他的儀式,都是如法的,你的一舉一動都是按了規矩做的。“依律不苟”,都是根據律藏來做的,一絲不苟的。我們說海公上師在講這裏的時候,他就說了一個,他說根律儀,諸根如律,他産生威光,這裏就說的,“嚴正護根之相”,這個威光凡夫是不大感得到,雖然你有的時候自己好象不自覺地感到一個畏懼心,但是這個爲什麼畏,不容易感到,但是你一入定之後,這個就會很容易就有一個效果出來。海公上師就這裏說這個話,他說你要是諸根如律的人,入定的時候,這個屋子會震動,就是說你個力量非常大,這個屋子承不住,會震動。這個有修定的經驗的人可能會有這個經驗,你一入定之後,如果你是戒律清淨的話,屋子會震的。那麼沒有得定當然不知道了。這是海公上師的經驗,他是這麼說了。

  

  “依律不苟。以身口意行表顯戒體、戒行、戒相,一切功德”。以身口意一切的行動,來一切如戒而行,戒體,戒行麼戒的行持,它的相,戒的條相,戒的一切功德,都在自己的身口意裏邊,可以表顯出來。“威儀確正,則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爲也”。只要你威儀很好的話,一切犯戒的事情就沾不了邊的,所以說我們不要輕視威儀。你要不犯戒的話,就得要威儀,要這個怎麼?“確正”,端端正正地一切按威儀行的話,什麼戒都犯不到你頭上來。如果你說要方便,要馬虎,末法時期,小戒是不要了,那你就是自己把大門開了,賊就要進來了。所以這個我感到現在人很愚癡,持了戒當然不要犯戒了,犯戒的,那些保護你不犯戒的條件卻不要。

  

  我們在講比丘戒的時候,那就是說根本戒是堡壘,外邊一層一層一層的七聚,等于七道防線。這七條防線,你即使前面的破一點,後邊的還可以頂住,根本戒不會破,如果你這個七道防線說現在末法時期不要了,小的戒都不需要了,只要把四個戒持住就可以了,那麼你就把這個堡壘暴露在敵人的面前,他一攻就破了,你有什麼保障呢?所以說你真正要把這個戒持好的話,小的戒不能舍的,舍了小戒就要犯大戒,往往犯大戒都是從不注意小戒而生起的,這個非常重要。這是緣起,也是個緣起,我們一切法都是緣起,這也是犯戒的緣起,你小的不持,會犯大的。那麼持戒也靠緣起,持了小的戒,大的就犯不了,這也是緣起。

  

  那麼這裏說假使威儀確正的話,“則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一切非法犯戒的時候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又是四攝利他不言之教”,你威儀很好,“四攝”就是利他,六度四攝,身教——不要說話的教,你自己以身來宣傳這個利他的事情。

  

  “是故威儀,即持戒之全相”,所以威儀是持戒的“全相總持門”。持戒,住處、威儀、行根、面首這四個,總攝于威儀中間,可以包上包下。“愛護自身威儀行相,即是愛護戒法”,那麼既然這個威儀是持戒總相,那麼你愛護威儀就是愛護別解脫戒。“故非但是口贊”,我們贊歎的戒,前面說要贊歎戒,幷不是說嘴裏“啪啪啪”說了很多“戒好,戒好,戒好”。我記得《廣論》裏邊也有的,他贊歎戒,“我這個戒怎麼好怎麼叫,戒有怎麼好事”,自己又不持戒,那就是賣什麼東西的人?賣狗皮膏藥一樣的,搞了半天,你自己也不用,自己也用不上,說老實話。那麼這麼口說沒有用的,要身贊,自己身嚴格地持威儀的話,就是最好的贊歎戒。前面說的贊戒,這裏歸納到嚴持威儀呢,是最好的贊歎。

  

  那麼威儀、住處、行根、面首呢,這個本來是戒律裏邊的,但是我們在不牽涉到一些條相的,也可以大概說一點。這是從《根本阿含》裏邊摘下來的,有關比丘的出家人的事情就不說,那麼大家可以知道的一些說一下。

  

  我們說別解脫戒,它的主要幾個內涵,就是威儀、住處、行根、面首這四個。攝持威儀我們講了,一切行動如法,這個是如果從高度的說,最圓滿的威儀是佛的威儀,佛的威儀是從他的佛的這個真如裏邊,親自是證到的這個真如智慧裏邊流露出來的,自然的,這是無持無犯的,也不要條相,自然不犯的。但是我們的無持無犯,條相都沒有,就是說沒有既不持也不犯,不可能的,你不持的話,決定犯。你去想一想,你說你不殺戒這一條你根本不懂,你殺蟲,殺人是不一定了,殺鶏殺鴨子也很普通的,殺蟲不要說了,那你天天在犯殺戒,你怎麼說無持無犯呢?決定要持不殺戒,然後你知道人不能殺,動物也不能殺,乃至螞蟻、蟲、蚊子、蒼蠅都不能殺,才能持戒。你連戒相都不知道,你說你無持無犯了,無持無犯的話有沒有?有,就是佛,或者阿羅漢,這些大成就者,他已經超越了這個持戒的概念了,他一舉一動都是嚴格地符合戒律和威儀的,這是無持無犯。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年七十而不逾矩”,隨心所欲不逾矩,我要做什麼都不會違犯規則了,這是儒家的最高成就,不違背世間上一切善法的規矩,但是佛法的規矩他還不一定受得了。

  

  佛的高度,就是說一切行動都在威儀之中,不會違犯,一點點細小的小威儀都不會違犯的,這個是無持無犯。我們有沒有這個高度呢?沒有這個高度的話就不要亂說,你無持無犯,你就是犯,不是無犯,是大大地犯。那麼在佛的這個真正的最高度的威儀,是從佛親證了真如的這個智慧流露出來的行動,那個是身語表顯,這個是最高的威儀,這是不怒而威,就是不言而從,你不要說話的,人家看了你,就看到你害怕,就會聽你的話,看了你也得利益。那麼這樣子的威儀表顯我們說這是最高的佛的威儀。

  

  那麼我們初學的人當然了高度沒有那麼高了,就是行住坐臥,一切以戒律的規矩做,恭敬叁寶,要依四依頭陀,搞六合,那麼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是要忍辱。我們這裏要強調一點,出家人一定要忍辱,你如果出家人不能忍辱,你說“我這個事情我忍不住,我的脾氣就是這麼的”,那這個你糟糕了,你出家的資格就沒有了。爲什麼?出家人就是要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就是要忍辱的。我記得以前張大千,他是一個名人,他也出了家,出了家之後,他碰到一些事情了,跟人家要吵架了,結果人家說“出家人是不能吵的,要修忍辱的”,他就幹脆不出家了,他就還俗了,他倒是很幹脆的,他說忍不下來,他就做不到。那麼我們…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