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既然出家的,那得忍下來,人家罵你,就要聽下去,就算了,不要跟人家對吵了。叢林裏邊就是說兩個人吵架的話都遷單,爲什麼?他錯了,他跟你挑釁,使你起了煩惱了,跟他吵起來了,你罵不報罵,你罵起,你罵報罵了,你也不對,那你也遷單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講叢林規矩的話,不要吵架的,一吵架兩個人都遷單的。那麼這個意思也在這裏了,你既然是出家人的話,你怎麼不忍呢?你忍不住的話,你就不符合出家的要求了,也就得請你出去了。所以出家人,我們初學的人這一點要抓住了,佛的高度做不到,但是這一些經常自己要提高警惕,自己。
那麼再說一個話,不是說在家的居士他們感到自己好象不是比丘,我們這個修定就沒有希望了,也不是沒有希望,你把比丘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能夠安忍,忍下來,少欲知足。我們都講的,少欲知足,前面講這個《禅定品》的時候都講了。你這樣子的去做,就是威儀,也就是初步的威儀也有了。
D2 住處
那麼什麼叫“住處”?“住處”是僧團,就是說同一個團體住在裏邊,一切如法地依戒的二十犍度去做的,“布薩羯磨,如法結界,秉律和合修行之處所”,這個場所裏邊,要互相教誡,互相愛語,互相覺悟,互相忏悔,就是互相要揭發,你不要說人家說你一個不好的東西,大發脾氣了,專門挑我的痛處了,就是你有不對,人家跟你說就是好事情,說了你犯了錯誤,好好地忏悔了,那沒有犯錯誤呢,你就也可以跟他解釋一道,不要發脾氣,不要說人家對你不起,什麼,等等。在一個如法的團體裏邊,這個才是有淨業,否則的話你改不了習氣,進不了步。所以說住處,就是說一個如法的團體裏邊以佛的規矩做,互相地教授,互相地忏悔,互相地愛語,互相地覺悟,就是說你哪不對,人家指給你聽,是好事情,要歡喜。那麼乃至未信者信,攝持僧團,未安者安,乃至正法久住,等等,六合,做這些事情的就都是“住處”。
D3 行根
“行根”,那是更高一步了,行根就是說這個根是二十二根,學過《俱舍》就……,我們這個《俱舍》裏邊,反正今天是講不完的,把《俱舍》的講義大家帶來的我們就看一看。《根品》裏邊的二十二根,先把二十二根講了,明天就把“行根”再講下去。大家看看叁十四頁,《俱舍》裏邊第二品叫《根品》,《根品》裏邊就講二十二個根。第叁十四頁裏邊,二十二根的一個表。
第一是“身根”,那麼在十八界對起來,就是身界。第二“男、女根”,男女根是屬于身界裏邊的。那麼再一個,“命根”,屬于法界裏邊的,不相應行。“意根”,屬于七個心界,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還有意界,一共七個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再一個意界,這七個界就是意根。那麼“苦、樂、憂、喜、舍”五個根,這又屬于受裏邊的,也是法界一分,就是法界的心所法裏邊一分。那麼“信、勤、念、定、慧”,屬于善的心所裏邊的,也是心所法,法界的,法界裏邊一部分。那麼後邊是叁個無漏根:“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這是聖者的有的東西。
二十二根裏邊十九個是有漏的,叁個是無漏的。這叁個無漏根,它的包含的內涵,就是說意根,意根裏邊包兩界:意界、意識界;前面是意根,是七個心,有漏的通七心界,無漏的只有兩界,爲什麼?“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根的識是有漏的,所以不在裏邊,這個意根只是兩界。那麼這個憂跟苦,這是有漏的,那麼無漏裏邊沒有憂苦的,所以說我們說人感到很苦,苦惱、憂愁,等等,你趕快求無漏法,你得了無漏法之後一切憂苦都沒有了,你要有漏的話,你總離不開憂苦。所以說在這個受裏邊就沒有憂苦,只有叁個受了:“喜、樂、舍”,只有叁個,舍就是不苦不樂,那麼舍受的就是平淡淡的,那麼喜根、樂根是有的,苦憂就沒有了。那麼信進念定慧當然是通無漏的,這都是心所法,法界一分。那麼這就是說我們的分析呢,這是修行裏邊用的,分析這樣下來,我們一個有情有二十二個根,其中十九個是有漏的,那麼再修下去呢,依這十九個裏邊善法的去修,就能夠得到叁個無漏的:未知根就是見道的時候,已知根呢修道的時候,具知根呢無學道的時候,這叁個無漏根。那麼這個二十二根的概念有了,我們就明天講“行根”。
這個,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叁講
昨天我們講到波羅提木叉四個意義: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昨天我們“攝持威儀”大概講了一下,後來又補了一些補充的資料,那麼我們把抄的筆記再念一下。那麼我們說波羅提木叉的意思,佛解釋有四個意思,就是總的波羅提木叉不但是包含別解脫戒(別別解脫,最初解脫,方便解脫),這個我們已經抄過了。再麼裏邊的內容還含有四個意思,就是“攝持住處、威儀、行根、面首”,這是在佛《根本阿含》講的,這是講比丘戒的,講二十犍度的。那麼這一些就是我們揀了一些大家可以知道的,就是對那些不能知道的就沒有錄,可以大家知道的,摘錄了一些。
C4 此科歸結 護持威儀行(續1)
D1 住處
《講義》注解:攝持住處:謂攝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故宗喀巴大師說:“無悲心者,不能學戒也。”
“攝持住處”,“謂攝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我們說要攝持住處,就是攝持僧團的這個僧伽藍,這個是要有大悲心才能做得了的事情。我們說攝持住處,要把那些“攝取于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沒有悲心的話,這些都做不到的。那麼要做,攝持僧團呢,目的也是要使大衆“慚愧者安”,“斷現有漏”,“斷後有漏”,最後是“正法久住”1,這都是從大悲心的出發才能做到的,就是要利益衆生,自己要斷煩惱,要做利益衆生所以住持正法。那麼沒有悲心就感到很麻煩,就不想幹。所以說宗大師說的:沒有悲心的人,不能學戒。這都是戒律的事情,沒有悲心呢他就不想搞了,他一個人住一個小茅蓬,什麼東西,住一個小廟,這些事情都不要管了,很落得清閑,但是清閑是清閑,正法久住就住不了了。那麼要“斷現有漏”,“斷後有漏”也斷不了了,“攝取于僧”,一個人怎麼攝取于僧呢?一個人自己歡喜,自己看了自己久了也歡喜不了。
海公上師經常說的,住山的人,他一天到晚是一個人,如果說哪一天有朝山的居士去了,不管你哪一個,老太婆也好,小孩子也好,他抓住你呢,叁天叁夜的話就說不完地說,因爲他平時沒有人跟他說話,憋在那裏很久了,等到碰到緣的時候,一個話盒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了。這些就是說修行的人他幷沒有把煩惱滅掉,而僅僅是拘于形式上,住一個小廟,住一個茅蓬,這個沒有得好處,所以說煩惱藏在裏頭,碰到人就還不斷地要說話。但是我們說真正你要有悲心的,就是要攝持僧團,要正法久住,有正法才能利益人天,沒有正法的話,沒有攝持僧團的話,人天利益就沒有地方去培福也沒有了,學教學法更沒有地方學了,那麼這是一個僧團住持,“住處”。
D2 威儀
《講義》注解:威儀者:或有人以爲裝模作樣,初學非裝不會,初在人前裝,次在天人前,對鬼神亦裝,隨裝上十年成爲習慣,即不裝自成矣。威儀攝一切戒,凡犯戒皆破威儀也。
“威儀者”,作威儀呢,海公上師特地地把這個強調了一下,有的人是“裝模作樣”,你故意做那個樣子做出來,好象做作得很,但是我們說“初學非裝不會”,初學的人你不裝模作樣的話,你就學不了了,就是也學不會這一套的。在我們戒堂裏邊就是要你裝模作樣,哪一點不對頭香板就來了,那麼就要你裝了,裝了之後就會了,會了之後,盡裝,裝到後來就成自己習慣了。要把他開始的生硬地裝,裝模作樣,最後成了自己自覺的行動,那就是對了,那就是修行的道氣就有了。所以說初學的人你假如不裝的話,你這一套就不會的。
“初在人前裝”,開始的時候人的面前裝,最後就是人不在,但是天人還有,鬼神還有,那麼你天人面前、鬼神面前也要裝,裝出十年、二十年,那不要裝了,自己成習慣了。那麼這樣子就是說,威儀就成功了。所以威儀開始下手,就是要裝的,不要嫌這個裝模作樣,什麼東西,這個就把人家噴冷水了,人家就不裝了,這個威儀也就學不好了。開始學就是要裝。那麼一些形式呢,我們就是說形式沒有內涵當然是不好,但是你說沒有內涵就把形式也去掉了,這更不好。
我記得有一個寺院,本來有安居的,後來有人就說了:“安居,你們這個安居就是一個形式,做個羯磨什麼的,做個形式,內容沒有,你沒有好好地修行麼,以前的安居,叁個月下來證果證道,這是學了很多的,成就的,你們安了居,安居之前如此,安居之後也如此,幷沒有進益”,那麼這個安居幹脆不要了,形式主義,不要了,不要之後,後來的人就什麼叫安居都不知道了。所以這個你說好不好?我們說不好。形式是要,但是僅流于形式是不好,還有內涵要補進去,這才是真正的我們的道。如果你認爲沒有內涵呢,形式也不要了,那就是兩個都沒有了,我們說形式是不夠,要加是對的,不能說因爲單是形式就不要,這不行。那麼我們開始裝,裝就是形式,心裏沒有道氣,單是形式,但是裝裝,裝到後來,心裏邊道氣越來越多了,也就不要裝了,這就對了。所以說開始的時候要裝。
那麼他這裏說,他說“威儀,攝一切戒”,一切戒,威儀細,戒條要粗一點,你細的能持了,那麼戒粗的當然就在裏頭了,所以說威儀攝一切戒。凡是犯戒的,都是壞威儀的,你要犯戒了,決…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