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既然出家的,那得忍下来,人家骂你,就要听下去,就算了,不要跟人家对吵了。丛林里边就是说两个人吵架的话都迁单,为什么?他错了,他跟你挑衅,使你起了烦恼了,跟他吵起来了,你骂不报骂,你骂起,你骂报骂了,你也不对,那你也迁单了。所以说我们真正讲丛林规矩的话,不要吵架的,一吵架两个人都迁单的。那么这个意思也在这里了,你既然是出家人的话,你怎么不忍呢?你忍不住的话,你就不符合出家的要求了,也就得请你出去了。所以出家人,我们初学的人这一点要抓住了,佛的高度做不到,但是这一些经常自己要提高警惕,自己。

  

  那么再说一个话,不是说在家的居士他们感到自己好象不是比丘,我们这个修定就没有希望了,也不是没有希望,你把比丘要求,自己要求自己,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能够安忍,忍下来,少欲知足。我们都讲的,少欲知足,前面讲这个《禅定品》的时候都讲了。你这样子的去做,就是威仪,也就是初步的威仪也有了。

  

  D2 住处

  那么什么叫“住处”?“住处”是僧团,就是说同一个团体住在里边,一切如法地依戒的二十犍度去做的,“布萨羯磨,如法结界,秉律和合修行之处所”,这个场所里边,要互相教诫,互相爱语,互相觉悟,互相忏悔,就是互相要揭发,你不要说人家说你一个不好的东西,大发脾气了,专门挑我的痛处了,就是你有不对,人家跟你说就是好事情,说了你犯了错误,好好地忏悔了,那没有犯错误呢,你就也可以跟他解释一道,不要发脾气,不要说人家对你不起,什么,等等。在一个如法的团体里边,这个才是有净业,否则的话你改不了习气,进不了步。所以说住处,就是说一个如法的团体里边以佛的规矩做,互相地教授,互相地忏悔,互相地爱语,互相地觉悟,就是说你哪不对,人家指给你听,是好事情,要欢喜。那么乃至未信者信,摄持僧团,未安者安,乃至正法久住,等等,六合,做这些事情的就都是“住处”。

  

  D3 行根

  “行根”,那是更高一步了,行根就是说这个根是二十二根,学过《俱舍》就……,我们这个《俱舍》里边,反正今天是讲不完的,把《俱舍》的讲义大家带来的我们就看一看。《根品》里边的二十二根,先把二十二根讲了,明天就把“行根”再讲下去。大家看看三十四页,《俱舍》里边第二品叫《根品》,《根品》里边就讲二十二个根。第三十四页里边,二十二根的一个表。

  

  第一是“身根”,那么在十八界对起来,就是身界。第二“男、女根”,男女根是属于身界里边的。那么再一个,“命根”,属于法界里边的,不相应行。“意根”,属于七个心界,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还有意界,一共七个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再一个意界,这七个界就是意根。那么“苦、乐、忧、喜、舍”五个根,这又属于受里边的,也是法界一分,就是法界的心所法里边一分。那么“信、勤、念、定、慧”,属于善的心所里边的,也是心所法,法界的,法界里边一部分。那么后边是三个无漏根:“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是圣者的有的东西。

  

  二十二根里边十九个是有漏的,三个是无漏的。这三个无漏根,它的包含的内涵,就是说意根,意根里边包两界:意界、意识界;前面是意根,是七个心,有漏的通七心界,无漏的只有两界,为什么?“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根的识是有漏的,所以不在里边,这个意根只是两界。那么这个忧跟苦,这是有漏的,那么无漏里边没有忧苦的,所以说我们说人感到很苦,苦恼、忧愁,等等,你赶快求无漏法,你得了无漏法之后一切忧苦都没有了,你要有漏的话,你总离不开忧苦。所以说在这个受里边就没有忧苦,只有三个受了:“喜、乐、舍”,只有三个,舍就是不苦不乐,那么舍受的就是平淡淡的,那么喜根、乐根是有的,苦忧就没有了。那么信进念定慧当然是通无漏的,这都是心所法,法界一分。那么这就是说我们的分析呢,这是修行里边用的,分析这样下来,我们一个有情有二十二个根,其中十九个是有漏的,那么再修下去呢,依这十九个里边善法的去修,就能够得到三个无漏的:未知根就是见道的时候,已知根呢修道的时候,具知根呢无学道的时候,这三个无漏根。那么这个二十二根的概念有了,我们就明天讲“行根”。

  

  这个,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三讲

  

  

  

  

  昨天我们讲到波罗提木叉四个意义: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昨天我们“摄持威仪”大概讲了一下,后来又补了一些补充的资料,那么我们把抄的笔记再念一下。那么我们说波罗提木叉的意思,佛解释有四个意思,就是总的波罗提木叉不但是包含别解脱戒(别别解脱,最初解脱,方便解脱),这个我们已经抄过了。再么里边的内容还含有四个意思,就是“摄持住处、威仪、行根、面首”,这是在佛《根本阿含》讲的,这是讲比丘戒的,讲二十犍度的。那么这一些就是我们拣了一些大家可以知道的,就是对那些不能知道的就没有录,可以大家知道的,摘录了一些。

  

  

  

  

  C4 此科归结 护持威仪行(续1)

  D1 住处

  

  

  

  《讲义》注解:摄持住处:谓摄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故宗喀巴大师说:“无悲心者,不能学戒也。”

  

  “摄持住处”,“谓摄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我们说要摄持住处,就是摄持僧团的这个僧伽蓝,这个是要有大悲心才能做得了的事情。我们说摄持住处,要把那些“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没有悲心的话,这些都做不到的。那么要做,摄持僧团呢,目的也是要使大众“惭愧者安”,“断现有漏”,“断后有漏”,最后是“正法久住”1,这都是从大悲心的出发才能做到的,就是要利益众生,自己要断烦恼,要做利益众生所以住持正法。那么没有悲心就感到很麻烦,就不想干。所以说宗大师说的:没有悲心的人,不能学戒。这都是戒律的事情,没有悲心呢他就不想搞了,他一个人住一个小茅蓬,什么东西,住一个小庙,这些事情都不要管了,很落得清闲,但是清闲是清闲,正法久住就住不了了。那么要“断现有漏”,“断后有漏”也断不了了,“摄取于僧”,一个人怎么摄取于僧呢?一个人自己欢喜,自己看了自己久了也欢喜不了。

  

  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住山的人,他一天到晚是一个人,如果说哪一天有朝山的居士去了,不管你哪一个,老太婆也好,小孩子也好,他抓住你呢,三天三夜的话就说不完地说,因为他平时没有人跟他说话,憋在那里很久了,等到碰到缘的时候,一个话盒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这些就是说修行的人他幷没有把烦恼灭掉,而仅仅是拘于形式上,住一个小庙,住一个茅蓬,这个没有得好处,所以说烦恼藏在里头,碰到人就还不断地要说话。但是我们说真正你要有悲心的,就是要摄持僧团,要正法久住,有正法才能利益人天,没有正法的话,没有摄持僧团的话,人天利益就没有地方去培福也没有了,学教学法更没有地方学了,那么这是一个僧团住持,“住处”。

  

  

  

  

  D2 威仪

  

  

  

  《讲义》注解:威仪者:或有人以为装模作样,初学非装不会,初在人前装,次在天人前,对鬼神亦装,随装上十年成为习惯,即不装自成矣。威仪摄一切戒,凡犯戒皆破威仪也。

  

  “威仪者”,作威仪呢,海公上师特地地把这个强调了一下,有的人是“装模作样”,你故意做那个样子做出来,好象做作得很,但是我们说“初学非装不会”,初学的人你不装模作样的话,你就学不了了,就是也学不会这一套的。在我们戒堂里边就是要你装模作样,哪一点不对头香板就来了,那么就要你装了,装了之后就会了,会了之后,尽装,装到后来就成自己习惯了。要把他开始的生硬地装,装模作样,最后成了自己自觉的行动,那就是对了,那就是修行的道气就有了。所以说初学的人你假如不装的话,你这一套就不会的。

  

  “初在人前装”,开始的时候人的面前装,最后就是人不在,但是天人还有,鬼神还有,那么你天人面前、鬼神面前也要装,装出十年、二十年,那不要装了,自己成习惯了。那么这样子就是说,威仪就成功了。所以威仪开始下手,就是要装的,不要嫌这个装模作样,什么东西,这个就把人家喷冷水了,人家就不装了,这个威仪也就学不好了。开始学就是要装。那么一些形式呢,我们就是说形式没有内涵当然是不好,但是你说没有内涵就把形式也去掉了,这更不好。

  

  我记得有一个寺院,本来有安居的,后来有人就说了:“安居,你们这个安居就是一个形式,做个羯磨什么的,做个形式,内容没有,你没有好好地修行么,以前的安居,三个月下来证果证道,这是学了很多的,成就的,你们安了居,安居之前如此,安居之后也如此,幷没有进益”,那么这个安居干脆不要了,形式主义,不要了,不要之后,后来的人就什么叫安居都不知道了。所以这个你说好不好?我们说不好。形式是要,但是仅流于形式是不好,还有内涵要补进去,这才是真正的我们的道。如果你认为没有内涵呢,形式也不要了,那就是两个都没有了,我们说形式是不够,要加是对的,不能说因为单是形式就不要,这不行。那么我们开始装,装就是形式,心里没有道气,单是形式,但是装装,装到后来,心里边道气越来越多了,也就不要装了,这就对了。所以说开始的时候要装。

  

  那么他这里说,他说“威仪,摄一切戒”,一切戒,威仪细,戒条要粗一点,你细的能持了,那么戒粗的当然就在里头了,所以说威仪摄一切戒。凡是犯戒的,都是坏威仪的,你要犯戒了,决…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