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是坏威仪的。那么假使威仪不坏的话,戒也犯不了。所以说威仪能摄戒。
D3 行根
《讲义》注解:行根者:谓三业之行动,六根皆如法。
第三个“行根”,行根后头有广解,这里先略略地讲一下。“三业之行动”,我们的三业,它的行动,“六根皆如法”,这里行根就是说以三业的行跟那个六根都如法,叫行根。
D4 面首
《讲义》注解:面首者:慈悲表现,诚中形外之相,三十二相是如来之面首。
那么“面首”呢,“慈悲表现”,里边内德充盈的话,自然流露于外,就现慈悲的相,就会现出来,“诚中形外”,“诚于中,形于外”,里边功德充满了,决定形式上会露出来。所以说,我们说威仪形式就是内德充盈的表相。你不能说内德没有就威仪表相也没有,没有内德装一套威仪也好,总是外相就有了,那么我们还要追求内德。内德充盈就不要装了,他自己就会现这个威仪相。佛就是这样子,行动坐卧,没有一个不合威仪的,这个就是最高的境界了。所以说,我们说既然内德充盈之后呢,外边决定表现出他的一个慈悲那些相。所以说佛的三十二相,就是佛的面首,最高的面首就是三十二相。那么我们就看一般的高僧大德,他的面相都是慈悲,或者是很严肃。印光大师就是严肃,有的就特别慈悲,像大吉佛爷就特别慈悲,那就是说都是智慧、悲心等等表现在这个外边的相。那么这个就是说里边修持有素了,那么外相自然就现出这个道气了。那么我们说要有道没有道呢,当然看内德了,但是内德有了,有的人说不拘于小节,说“我只要内的功德有就可以了,那些威仪不要的”,这些人就是说内德也没有了,有内德的话决定拘小节,这个没有话说的。佛是我们的榜样,他的万德都齐备的,但是他的行动威仪,一点也不错的,没有可以找出一点差错可以指出来的,那是最高的标准。那么我们要学当然学佛了,不要学那些,说,我们这个名士派,就是搞头发不剃,什么手指不剪,那个自以为有学问,不留痕迹,不着表相的,这些人,我们是佛教里边不要的,不取的。那么我们内德是要,外相还是要,因为这两个是统一的,不能说把它劈开来看。
C4 此科归结 护持威仪行(续2)
D1 威仪
《讲义》注解:摄持威仪:威者,依于亲证真如之体智,发起后起果道诸智之表相显现也。不怒而威、不言而从、见者得利。仪者,肃恭仁慈,好道专精,行动海潮,坐立妙高,福行胜业圆成之表现也。初学者,行住坐卧,严正如律,敬佛法僧,四依六和,瞋打骂弄,安忍如如,知足少欲,淡然闲定,自他利行,精进无畏。
那么这里下边还有一个广的注解,我们再看一看,摄持威仪、行根、住处。第一个是摄持威仪,昨天我们讲了一些,“威者,依于亲证真如之体智”,这个“体智”我们学过唯识知道了,就是根本智,亲证了诸法实相真如的这个智慧,就是根本智。那么这个智慧有了之后,“发起后起果道诸智之表相显现也”,就是后得智。根本智证了真如之后,后得智就是有真如的味道在里头了,能够证果证道,这些智慧表现在外边就是威仪。“不怒而威,不言而从,见者得利”,这个威仪的威,大家看到你有这个,感到你有这个,对你恭敬,害怕,不要你发脾气。一般的在家人,就是说我们的世俗一般人,发了脾气了人家就害怕,不发脾气人家不害怕,这个有烦恼的,不好。我们这个从智慧上出来的那些表现,你不要发脾气,人家就看你很有威,对你不敢随便。“不言而从”,你不要多说,人家就听你的话,你没有道德的人,你说了半天人家还是不听。那么“见者得利”,你(4A)这个样子人家一看,就得利益,佛就是这样子,佛的三十二相,佛的一切威仪行动,我们一看就能够得好处。
什么叫“威仪”?“威”是讲过了,是这样来的;“仪”是“肃恭仁慈,好道专精”,“端肃”就是端恭,恭恭敬敬的,“仁慈”,“好道”,等于说道里边能够专精向道的。“行动海潮”,行动不是乱搞的,海潮一样,有时候的,该升潮的时候就升,该退潮的就退,不是乱七八糟乱搞的,这些。“坐立妙高”,坐或者站都是跟须弥山一样,不动不摇的,不是有的人坐了东歪西扭的,摇摇摆摆的,甚至是……,这个就是不威仪了。所以说真正威仪呢,就是“行动海潮,坐立妙高”。“福行胜业圆成之表现”,这是福德殊胜的一些圆满成功的表现,那就是威仪福德最圆满的表现。那么这是高标准的威仪,那么初学该怎么办呢?“初学者,行住坐卧,严正如律”,那么初学的人,一切行住坐卧完全要依靠戒律来做。那么我们说戒条里边当然没有行住坐卧了,但是我们讲悎寤瑜伽,讲这些威仪等等,行住坐卧的轨则都有的。那么要“敬佛法僧”,对三宝要恭敬。“四依”,在僧团里边,要四依,不要求享受,依粪扫衣,常乞食,这个四依。那么比丘的标准本来是四依,后来因为人的根机差,就给你开得广一点了,但是我们要向真正的标准学习,所以说四依经常要挂在心边,受戒的时候,跟你说了比丘戒,就跟你说四依了。这是我们生活的标准,应当这样子做,简单的,不要讲排场,什么要怎么,什么怎么的,跟世间上搞一套,这个对修行是不利的。
海公上师说这个话,修定要因缘具足,就是前面的十三个助缘,后边的正行,幷不是说要生活的条件具足。生活条件具足,一切享受都好,饭不要你烧,人家烧给你现成的吃,吃好了不要你洗碗,人家给你洗,衣服不要你自己洗,人家给你洗,地板人家给你擦,什么东西给你,灰人家给你抹,香人家给你点,什么搞得好好的,你想修定了,修不成的。自己福气没有了,人家把福气给你都培完了,你自己没有福气了就做不成。
海公上师经常讲,摆那个公案,他就说,有一个居士他发心要成就那些修行人,他就造了一些精舍,里边就是说专门给人家闭关用的,你要闭关之后呢,就像刚才所说的,什么不要你操心,你只要用功好了,饭、衣服、被盖,什么东西,什么一切日用需用的东西,都给你准备得好好的,你伸手拿了就用就是了。但是这样的地方该是说应当是成就很多人了,结果一个人也没有成就,不但是没有人成就,而且是闭关闭满的都很少,一般闭了几个月,或者是闭了一段时间,门锁的就打窗,窗子打开跑掉了。这个不稀奇,他闷在里边难过了。因为没有尝过味道的不知道,关在监狱的人就知道了,监狱里关在里边他不会用功,他就难过死了,最好是铁窗把它打破了跑出去。那么闭关的人他时间久了,他也会有这个感觉。他感到自己功也用不起,坐在里边又没有事做,都是烦恼,一天到晚难过死了,最好是跑出去。
这个也很现实的,我们在菲律宾就有个实例。他那边菲律宾一个上师圆寂了,那么他居士就写信来叫我去,我说我没有空,我不能来。后来他就说了,他那里就请了,要请那些出家人,管你是密宗显宗都不管了,只要有出家人去就好了,最后就请到两个台湾的,他们总算请到了,去了。那地方极好,门外边有门警,这个一般人就是……,因为菲律宾的治安很不好,他有门警,就是有门卫,就是把不好的人不能进去的,进去都要经过盘问的。那么里边烧饭的有人,洗衣服的有人,什么都有人,只要你住在那里用功。那么这两个人就是这样子的,他后来告诉我了,他说这两个人,他说开始去就是拜佛、念念佛,念到了一段时间,实在感到疲劳了,好象是天天如此,没有劲了,就看——藏经很多,看藏经,看看看,看几天也看不懂。看了几天看不懂,就怎么办呢?只好吃饭了,吃了饭么,闲得倒东晃西晃的,晃了呢就是那么一个地方,也不大,晃了也不想晃了,就吃了就睡了。吃了睡,睡了又吃,吃了又睡,睡了又吃,两个星期到了赶快跑掉了,他实在难过死了。那是说太舒服也不好的,幷不能修行。我们这里说不能太舒服,真正的修行不在物质条件,就是要我们具足那个助缘、正缘,这是需要的因缘,物质的条件,住处太好了,幷不见得能修行。
那么这里说“四依六和”,“四依”就是最简单的生活。“六和”,我们说这个僧团里要六和确实不容易的,总是有些意见。一个寮房的人就是两个人就合不拢。整个的僧团,我们这里还可以,其它地方分帮派,这一派、那一派,甚至打架的都有。那么这样子就是说六和是很困难,但是真正要修行我们是要非六和不可,要克制自己。我们所以不让人家,感到人家打闲岔呢,就是自己我执在对你发生作用了。大家有个“我执”,怎么合得拢呢?大家克制一下,那么有我执克制么就可以和了,要和的条件就是要克制,自己不克制的话不能和。再一个条件——见要正,大家都是正知正见的,那才和得起来,见不和的话,其它的也和不拢。
那么“瞋打骂弄”,要“安忍如如”。这个昨天讲过了,凡是要出家的人,做修行人,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弄不报弄,如果这一个心没有,不能发这个心的话,修行是谈不上的。你修行的人,我们说在出家的人,很多人写信来,准备来这里出家,我们都给他说的,出家的人,要修苦行,要受耐得世间上的苦,还要人家就是常住里边招呼你要听,有人骂你不能回嘴等等,你受得了,你就来出家,你受不了就不要来。开始都说我受得了,真正头剃了你又受不了,受了戒之后更受不了,那就爬起就跑掉了。这个就是说修行呢,初心是很好,但是“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去了,这个是一般的通病,开始的时候发心很好,慢慢慢慢疲了,烦恼出来了,心也退下去了。
那么这里我们说要少欲知足。在僧团里边,自己要威仪好的话,那你要“知足少欲…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