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定是壞威儀的。那麼假使威儀不壞的話,戒也犯不了。所以說威儀能攝戒。

  

  

  

  

  D3 行根

  

  

  

  《講義》注解:行根者:謂叁業之行動,六根皆如法。

  

  第叁個“行根”,行根後頭有廣解,這裏先略略地講一下。“叁業之行動”,我們的叁業,它的行動,“六根皆如法”,這裏行根就是說以叁業的行跟那個六根都如法,叫行根。

  

  

  

  

  D4 面首

  

  

  

  《講義》注解:面首者:慈悲表現,誠中形外之相,叁十二相是如來之面首。

  

  那麼“面首”呢,“慈悲表現”,裏邊內德充盈的話,自然流露于外,就現慈悲的相,就會現出來,“誠中形外”,“誠于中,形于外”,裏邊功德充滿了,決定形式上會露出來。所以說,我們說威儀形式就是內德充盈的表相。你不能說內德沒有就威儀表相也沒有,沒有內德裝一套威儀也好,總是外相就有了,那麼我們還要追求內德。內德充盈就不要裝了,他自己就會現這個威儀相。佛就是這樣子,行動坐臥,沒有一個不合威儀的,這個就是最高的境界了。所以說,我們說既然內德充盈之後呢,外邊決定表現出他的一個慈悲那些相。所以說佛的叁十二相,就是佛的面首,最高的面首就是叁十二相。那麼我們就看一般的高僧大德,他的面相都是慈悲,或者是很嚴肅。印光大師就是嚴肅,有的就特別慈悲,像大吉佛爺就特別慈悲,那就是說都是智慧、悲心等等表現在這個外邊的相。那麼這個就是說裏邊修持有素了,那麼外相自然就現出這個道氣了。那麼我們說要有道沒有道呢,當然看內德了,但是內德有了,有的人說不拘于小節,說“我只要內的功德有就可以了,那些威儀不要的”,這些人就是說內德也沒有了,有內德的話決定拘小節,這個沒有話說的。佛是我們的榜樣,他的萬德都齊備的,但是他的行動威儀,一點也不錯的,沒有可以找出一點差錯可以指出來的,那是最高的標准。那麼我們要學當然學佛了,不要學那些,說,我們這個名士派,就是搞頭發不剃,什麼手指不剪,那個自以爲有學問,不留痕迹,不著表相的,這些人,我們是佛教裏邊不要的,不取的。那麼我們內德是要,外相還是要,因爲這兩個是統一的,不能說把它劈開來看。

  

  

  

  

  C4 此科歸結 護持威儀行(續2)

  D1 威儀

  

  

  

  《講義》注解:攝持威儀:威者,依于親證真如之體智,發起後起果道諸智之表相顯現也。不怒而威、不言而從、見者得利。儀者,肅恭仁慈,好道專精,行動海潮,坐立妙高,福行勝業圓成之表現也。初學者,行住坐臥,嚴正如律,敬佛法僧,四依六和,瞋打罵弄,安忍如如,知足少欲,淡然閑定,自他利行,精進無畏。

  

  那麼這裏下邊還有一個廣的注解,我們再看一看,攝持威儀、行根、住處。第一個是攝持威儀,昨天我們講了一些,“威者,依于親證真如之體智”,這個“體智”我們學過唯識知道了,就是根本智,親證了諸法實相真如的這個智慧,就是根本智。那麼這個智慧有了之後,“發起後起果道諸智之表相顯現也”,就是後得智。根本智證了真如之後,後得智就是有真如的味道在裏頭了,能夠證果證道,這些智慧表現在外邊就是威儀。“不怒而威,不言而從,見者得利”,這個威儀的威,大家看到你有這個,感到你有這個,對你恭敬,害怕,不要你發脾氣。一般的在家人,就是說我們的世俗一般人,發了脾氣了人家就害怕,不發脾氣人家不害怕,這個有煩惱的,不好。我們這個從智慧上出來的那些表現,你不要發脾氣,人家就看你很有威,對你不敢隨便。“不言而從”,你不要多說,人家就聽你的話,你沒有道德的人,你說了半天人家還是不聽。那麼“見者得利”,你(4A)這個樣子人家一看,就得利益,佛就是這樣子,佛的叁十二相,佛的一切威儀行動,我們一看就能夠得好處。

  

  什麼叫“威儀”?“威”是講過了,是這樣來的;“儀”是“肅恭仁慈,好道專精”,“端肅”就是端恭,恭恭敬敬的,“仁慈”,“好道”,等于說道裏邊能夠專精向道的。“行動海潮”,行動不是亂搞的,海潮一樣,有時候的,該升潮的時候就升,該退潮的就退,不是亂七八糟亂搞的,這些。“坐立妙高”,坐或者站都是跟須彌山一樣,不動不搖的,不是有的人坐了東歪西扭的,搖搖擺擺的,甚至是……,這個就是不威儀了。所以說真正威儀呢,就是“行動海潮,坐立妙高”。“福行勝業圓成之表現”,這是福德殊勝的一些圓滿成功的表現,那就是威儀福德最圓滿的表現。那麼這是高標准的威儀,那麼初學該怎麼辦呢?“初學者,行住坐臥,嚴正如律”,那麼初學的人,一切行住坐臥完全要依靠戒律來做。那麼我們說戒條裏邊當然沒有行住坐臥了,但是我們講悎寤瑜伽,講這些威儀等等,行住坐臥的軌則都有的。那麼要“敬佛法僧”,對叁寶要恭敬。“四依”,在僧團裏邊,要四依,不要求享受,依糞掃衣,常乞食,這個四依。那麼比丘的標准本來是四依,後來因爲人的根機差,就給你開得廣一點了,但是我們要向真正的標准學習,所以說四依經常要挂在心邊,受戒的時候,跟你說了比丘戒,就跟你說四依了。這是我們生活的標准,應當這樣子做,簡單的,不要講排場,什麼要怎麼,什麼怎麼的,跟世間上搞一套,這個對修行是不利的。

  

  海公上師說這個話,修定要因緣具足,就是前面的十叁個助緣,後邊的正行,幷不是說要生活的條件具足。生活條件具足,一切享受都好,飯不要你燒,人家燒給你現成的吃,吃好了不要你洗碗,人家給你洗,衣服不要你自己洗,人家給你洗,地板人家給你擦,什麼東西給你,灰人家給你抹,香人家給你點,什麼搞得好好的,你想修定了,修不成的。自己福氣沒有了,人家把福氣給你都培完了,你自己沒有福氣了就做不成。

  

  海公上師經常講,擺那個公案,他就說,有一個居士他發心要成就那些修行人,他就造了一些精舍,裏邊就是說專門給人家閉關用的,你要閉關之後呢,就像剛才所說的,什麼不要你操心,你只要用功好了,飯、衣服、被蓋,什麼東西,什麼一切日用需用的東西,都給你准備得好好的,你伸手拿了就用就是了。但是這樣的地方該是說應當是成就很多人了,結果一個人也沒有成就,不但是沒有人成就,而且是閉關閉滿的都很少,一般閉了幾個月,或者是閉了一段時間,門鎖的就打窗,窗子打開跑掉了。這個不稀奇,他悶在裏邊難過了。因爲沒有嘗過味道的不知道,關在監獄的人就知道了,監獄裏關在裏邊他不會用功,他就難過死了,最好是鐵窗把它打破了跑出去。那麼閉關的人他時間久了,他也會有這個感覺。他感到自己功也用不起,坐在裏邊又沒有事做,都是煩惱,一天到晚難過死了,最好是跑出去。

  

  這個也很現實的,我們在菲律賓就有個實例。他那邊菲律賓一個上師圓寂了,那麼他居士就寫信來叫我去,我說我沒有空,我不能來。後來他就說了,他那裏就請了,要請那些出家人,管你是密宗顯宗都不管了,只要有出家人去就好了,最後就請到兩個臺灣的,他們總算請到了,去了。那地方極好,門外邊有門警,這個一般人就是……,因爲菲律賓的治安很不好,他有門警,就是有門衛,就是把不好的人不能進去的,進去都要經過盤問的。那麼裏邊燒飯的有人,洗衣服的有人,什麼都有人,只要你住在那裏用功。那麼這兩個人就是這樣子的,他後來告訴我了,他說這兩個人,他說開始去就是拜佛、念念佛,念到了一段時間,實在感到疲勞了,好象是天天如此,沒有勁了,就看——藏經很多,看藏經,看看看,看幾天也看不懂。看了幾天看不懂,就怎麼辦呢?只好吃飯了,吃了飯麼,閑得倒東晃西晃的,晃了呢就是那麼一個地方,也不大,晃了也不想晃了,就吃了就睡了。吃了睡,睡了又吃,吃了又睡,睡了又吃,兩個星期到了趕快跑掉了,他實在難過死了。那是說太舒服也不好的,幷不能修行。我們這裏說不能太舒服,真正的修行不在物質條件,就是要我們具足那個助緣、正緣,這是需要的因緣,物質的條件,住處太好了,幷不見得能修行。

  

  

  那麼這裏說“四依六和”,“四依”就是最簡單的生活。“六和”,我們說這個僧團裏要六和確實不容易的,總是有些意見。一個寮房的人就是兩個人就合不攏。整個的僧團,我們這裏還可以,其它地方分幫派,這一派、那一派,甚至打架的都有。那麼這樣子就是說六和是很困難,但是真正要修行我們是要非六和不可,要克製自己。我們所以不讓人家,感到人家打閑岔呢,就是自己我執在對你發生作用了。大家有個“我執”,怎麼合得攏呢?大家克製一下,那麼有我執克製麼就可以和了,要和的條件就是要克製,自己不克製的話不能和。再一個條件——見要正,大家都是正知正見的,那才和得起來,見不和的話,其它的也和不攏。

  

  那麼“瞋打罵弄”,要“安忍如如”。這個昨天講過了,凡是要出家的人,做修行人,瞋不報瞋,打不報打,罵不報罵,弄不報弄,如果這一個心沒有,不能發這個心的話,修行是談不上的。你修行的人,我們說在出家的人,很多人寫信來,准備來這裏出家,我們都給他說的,出家的人,要修苦行,要受耐得世間上的苦,還要人家就是常住裏邊招呼你要聽,有人罵你不能回嘴等等,你受得了,你就來出家,你受不了就不要來。開始都說我受得了,真正頭剃了你又受不了,受了戒之後更受不了,那就爬起就跑掉了。這個就是說修行呢,初心是很好,但是“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大殿,出家叁年佛在西天”去了,這個是一般的通病,開始的時候發心很好,慢慢慢慢疲了,煩惱出來了,心也退下去了。

  

  那麼這裏我們說要少欲知足。在僧團裏邊,自己要威儀好的話,那你要“知足少欲…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