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什麼都要現代化,什麼都要什麼化,什麼都要齊備,那個你修行也談不上了。“淡然閑定”,就是對一切都淡然,就是也不要追求的話,“閑定”,不要去多事。“自他利行”,自利利他,“精進無畏”,做自利利他的事情,要有精進的心,又要沒有畏懼的心,什麼困難都要克服。如果你怕困難的話,那就是搞不成的。我們說世間上搞革命,尚且要拋頭顱灑熱血,才能夠搞成功。我們想搞成佛,你說想安安逸逸地,這個恐怕想得太天真了,總是自己要花點代價吧。
D2 住處
《講義》注解:攝持住處:住處者,依受戒得,同一居止,布薩羯磨,如法結界,秉律和合修行之處所,于中僧衆,互相教授,共相愛語,輾轉覺悟,歡喜安樂,未信者信,乃至正法久住,如水乳合,作二利事。
那麼至于第二呢,“攝持住處”,“住處者,依受戒得”,就是僧團,“同一居止”,大家都是受了戒的,一個地方住。“布薩羯磨,如法結界,秉律和合修行之處所”,大家都依了戒律和合修行的地方。那麼這個裏邊幹什麼?僧衆要互相的教授,人家跟你說你、教你,不要生氣,不要說你盡說我的缺點等等。教授教誡都要互相的,平等互利,人家教你或者教你好的事情,教你行善,教你止惡,都要恭恭敬敬地聽,不要生氣。“共相愛語”,大家互相的愛語,愛語是六度四攝裏的一個。“展轉覺悟”,互相地促進,使大家能夠開悟。“歡喜安樂”,“令僧歡喜,令僧安樂”,“未信者信,乃至正法久住”。這就是僧團裏要做的事情。
“如水乳合,作二利事”,這個僧團的僧人,要跟水跟牛奶一樣,摻在一起就分不開了,不要跟油一樣,水跟油放在一起,你水是水,油是油,各了各的,合不攏的,那這個沒有辦法了。所以說我們還有一個特征,這個我看了很久了,念經的時候你腔跟人家合得起的,這個人大概能夠基本上跟這僧團是合得攏的,如果念經的人一個怪腔的,這個人大致是僧團裏邊合不攏的,這個也是很靈驗。這個也不稀奇,因爲你個性太強了,人家的那個腔你不要,你偏偏要自己個怪腔,那麼你表現在這個事上也跟人家合不起,能夠隨衆一個腔合得上去的,那就是說他主觀力不太強的。你們什麼腔我也什麼腔,合上去了,那就事上也能和合了,這個也是,所以在念經的時候很看得出,哪些人能合的,哪些不能合的,在念經的時候一般人都能看出。
D3 行根
《講義》注解:攝持行根:行者,身心動相總爲行蘊,此中所取,攝入令入善十一中。根者,總二十二,此中所取,持彼信等五根,轉成五力乃至成叁無漏根。依此衆善根力,攝持淨戒、律儀、眼等諸根,隨順律儀,乃至進入定共、道共律儀,隨于何時何地,六根清淨,行此調伏,動止如法,乃至照見無我,見義勇爲,舍身精進,是比丘自分行持之功用力能,亦名之爲轉依。
再一個,“行根”。“行者,身心動相”,就是我們前頭的叁業的行動,總的是“行蘊”裏邊。行蘊是什麼?心所法,我們的動都是依心所法發動的。那麼這個心所法裏邊,大家知道了,有四十六,在《俱舍》裏四十六,那麼在《百法》裏邊五十一。這裏邊我們要取的,取十一個善心所,其它的煩惱,大煩惱、小煩惱等等,隨煩惱,不要的,就是要十一個善心所,我們這是要行裏邊取這個。
“根”呢,我們昨天看過了,二十二根,這裏要取的二十二根裏邊,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這個五根是修行用的,所以要取這個。把這個五根轉成了有力了,就是“成五力”,再進入“成叁無漏根”——“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這叁種無漏根。這是說行根裏邊我們要取的,行就是說善十一個心所法,根呢,在二十二根裏邊取的信等五根,然後要把它“轉成五力”,最後轉“成叁無漏根”,這是成果了。叁無漏根得到之後,就是見道、修道、無學道,就是成聖者了。“依此衆善根力”,根據、依據這個很多善的根、善的力來攝持清淨的“淨戒、律儀”。
“眼等諸根,隨順律儀,乃至進入定共、道共律儀”,先是戒律儀,中間是根律儀,最後到入定了,就是定共戒,定了得道之後,道共戒來了。“隨于何時何地,六根清淨,行此調伏,動止如法,乃至照見無我,見義勇爲,舍身精進”,這個得到之後,隨便你在哪裏,什麼時候,都是六根能清淨,不是說在僧團裏邊,好的地方,六根清淨,一到了外邊去就清淨不了。
我們海公上師就告訴我們一個公案,他因爲在開會,開會的時候要接待,那麼他們有一次接待斯裏蘭卡的那些比丘,一個僧團,他們來到我們參觀。那麼這個裏邊有老有小,政府接待當然各式各樣的都有,文藝接待也有,叫他們看戲了。結果呢,海公上師就注意他們一些比丘的形象,就看見老比丘就在入定,根本沒有對這個演的戲好壞,他不動于衷,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那個年青的就不行了,就是全心貫注來看戲去了,他的臉色就跟了戲臺上的要變動了,戲臺上演什麼戲,他臉上就表現什麼,就看出來了。那就是說真正修行好的呢,六根清淨,何時何地,隨便什麼地方都能保持。那麼當然我們說初學呢,你到戲園子裏去練六根清淨那是做不到的,只好是在僧團裏練習。但是練習不是一輩子,你要盡快地在僧團裏邊練習好之後,因爲你不能是一輩子在僧團裏邊,弘法利生的時候,就要到大衆邊去了,那麼你這個時候要六根清淨,在其它的場合也能六根清淨。
“行此調伏”,一切都如法的,根據這個戒律來行持,“調伏”,調伏煩惱。“動止”,行動、靜止都如法。“乃至照見無我”,因爲無漏的法,定共戒、道共戒,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就沒有我了,照見無我的道理。沒有我了之後,就見義勇爲,看到應當做的事情就勇去做了。我們所以不能見義勇爲,就是“我”在裏邊作怪,對我有利的,爭取,對我不利的,就不幹,甚至于有些事情該做的,怕我一進去之後人家對我有譏謙,或者對我有什麼不利,就不管了,袖手旁觀,這個都是我執的表現。我們說該做的事情,你去做了之後,管人家贊歎你也好,罵你也好,要不要做?要做。不在乎,罵就罵好了,我事情對的,人家要罵是他罵錯了,我不去管他了,我該自己要做的,還是要做,不要去顧慮那些閑話。
那麼就是“舍身精進”,因爲沒有我了,身體也不管了,可以精進地行道。有的人他不敢精進,我今天感冒了要睡覺,明天咳嗽了要休息,後天走了路了,走多了,勞頓辛苦了,又要怎麼,等等,一天到晚休息了,這樣子精進就不起來了。就是身執太重,怕身體受虧了,等等。那麼既然無我,身執就放下了,當然舍身精進。這個就是要智慧,這個要進入智慧,從戒到定,由定生慧。這“是比丘自分行持之功用力能,亦名之爲轉依”,就是轉依,以前依的煩惱,現在依的戒定慧,這是轉依。那麼這是“行根”,這是比丘自己修行的事情。
D4 面首
《講義》注解:攝持面首:隨慧轉心,令成慈悲和悅,近人之態,乃至相好成就。從于平等解脫之心,離欲出家受戒,攝持廣大威儀教法,依止如律僧團,隨衆習持,轉變諸根,成就淨體,增上定共道共、隨心清淨、無漏悲愍之德,發現悅人樂衆、方便善巧之相,及和雅無礙之聲教,乃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于語默坐起行事之間,若誰見者,發生樂喜之心、使人愛敬不忘之力也,亦名百福莊嚴。
最後“攝持面首”,“攝持面首”就是對外的。“隨慧轉心”,因爲戒定慧的無漏慧生起了,心地也轉變了,就淨化了,我們的心本來是煩惱纏住的,這個時候用慧的力量把煩惱解除了,就淨化我們的身心,心就淨化了。“令成慈悲和悅,近人之態”,那麼我們的心,當然了,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悲智兩個。那麼你是悲心方面呢,你對大衆就是有悲心,對自己以智慧來斷煩惱。對大衆就是要慈悲,因爲你裏邊心既然轉變之後,慈悲的相就現出來了,外邊。“近人之態”,就不是傲然不可攀的那個樣子,有的人很高傲,人家看了都不敢跟他說話。這是和悅近人的狀態。乃至最高的佛的“相好成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從這個地方轉出來的。
“從于平等解脫之心,離欲”,這是從初發心的來說,從平等解脫心,我們從開始發一個平等的解脫心。那麼從這個解脫心(出離心)之後,要離欲,要“出家”,就是“受戒”。那麼受了戒之後,“攝持廣大威儀教法,依止如律僧團,隨衆習持,轉變”,就是大家學習,慢慢轉變。自己“諸根,成就淨體”,就是六根清淨了。“增上定共道共”,那麼得了定之後,就有定共戒,得了道之後,就有道共戒。“隨心清淨”,得了道共戒、定共戒之後,尤其是道共戒之後,那心就清淨了,這是無漏的慧生起了,一切都是清淨的了。
“無漏悲愍之德,發現悅人樂衆、方便善巧之相”,內有無漏慈悲的功德,那麼外邊就現出對人家都是很和悅,都肯樂衆,就是跟大家合得攏,方便善巧的外相就顯出來了。“及和雅無礙之聲教”,還有說的話都是和雅的,不是粗魯的、使人刺激的。有的人說話,一說了人家就感到心痛,他的話太尖了,把人家心都刺得很痛,這樣的人利益不了衆生,人家害怕跟你說話,一說話就感到心給你刺得很痛。那麼有了功德的人,說話和雅,你愛聽,我們說般若的,菩提心不是二十二個相?裏邊有“樂聞聲”,你說的話人家都愛聽。“無礙之聲教”,無礙,四無礙辯,這樣子的聲教也從這個地方生出來了。乃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能夠從這個地方轉化成功。
“于語默坐起行事之間,若誰見者,發生樂喜之心,使人愛敬不忘之力也”,那麼你不管你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你站也好,坐也…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