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好,做什麼事也好,人家看了就歡喜。那麼使人家看了你之後,生出一個“愛敬”。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善法欲,要希望成就一個什麼好的東西,“敬”是恭敬。那麼使人家對你産生這個“愛敬不忘之力”,這個就是使人家培福。“亦名百福莊嚴”,這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個相要一百個福才莊嚴它才一個相,那麼有叁十二相,就有叁十二個一百個福,這是佛六度四攝成就之後,最後一百劫修叁十二相,每一個相要百福莊嚴。這就是說裏邊的功德成就之後,對外就起了這個面首、相好的作用,也可以利他。那麼要利他,我們就是外邊要這個面首。單是行根只是對自利的,面首是利他的。

  

  那麼這個我們把“攝持住處、威儀、行根、面首”大概地講了一下,這麼我們回到書上去。回到書上的,我們的這個是二百二十頁,你們哪裏我不知道了,單行本就不一樣了。《叁學》的二百二十頁的最後一行,“護持威儀行,是謂愛護解脫戒”,威儀行是重點,愛護解脫戒的重點就在護持威儀行。“如是波羅提木叉,佛說有四義”,這個“波羅提木叉”就是別解脫戒,但是佛說的“波羅提木叉”不但是解脫戒,還有四個道理,“攝持住處、威儀、行根、面首”。有這個四個東西,“用以集衆善法”,一切的善法,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的善法都可以用這四個積集起來。“叁昧成就”,定就能夠成功了,什麼叁昧都能成就了。我們說念佛叁昧,你如果“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的話,念佛叁昧也容易成就。假使你這個做不到的話,你要成就念佛叁昧恐怕也很困難,這是四分律藏的原文。

  

  那麼在這四個義裏邊,“威儀門,貫通包括上下叁義”,就是威儀門可以上通住處,下貫行根、面首,重點就在威儀,因爲威儀包括一切戒。“威儀行持即是波羅提木叉之總相”,波羅提木叉總的行持的重點就在威儀。那麼,“故言善攝威儀行,即是愛護別解脫戒”,那麼所以說你把威儀行提出來,把這四個義都在裏邊了,一切戒也都在裏邊了,所以說真正的愛護別解脫戒,就是要護持威儀行,就是重點把威儀行。

  

  那麼下邊就解釋“威儀”。“複次,威者,不怒之威,嚴正護根之相”,這個前面我們講過了,這個威不要你發脾氣的,人家看了你就會起畏懼的。這個畏懼心不是看到老虎那麼害怕,就是對你起恭敬心,不敢隨便。“嚴正護根之相”,就是你很嚴格地如法地護持你六根的相,這是威。“儀者,事事如法具儀,依律不苟,以身口意行表顯戒體、戒行、戒相,一切功德”。那麼什麼“儀”呢?就是外表,什麼事情都如法的,都有具儀,都有一定的軌則。“依律不苟”,完全依靠戒律,“不苟”,不苟且,不馬虎。“以身口意行”,身口意叁業,叁個行動,“表顯戒體”,戒的體,“戒行”,戒的行動,“戒相”,條相,一切功德都由自己的身口意來表現出來。所以說“威儀確正,則不能成就非法犯戒之行爲也”,所以說你假使威儀做得很好的話,那麼你一切犯戒的事情就不會産生。“又是四攝利他不言之教”,不但是自利,不會犯戒,對利他方面,四攝利他的不言之教,不要說話的,對人家的一個愛語,利行等等,這個都可以從威儀裏邊發揮他的作用。

  

  “是故威儀,即持戒之全相總持門”,所以威儀把整個持戒的全貌都包在裏頭了,也是一個總持門。“愛護自身威儀行相,即是愛護戒法”,愛護別解脫戒,只要愛護自己的威儀形象就是愛護別解脫戒。“故非但是口贊等”,所以說不是單是口裏邊贊歎,這是要真正地以身來贊歎,自己的身作威儀行的話,就是愛護別解脫戒,也就是贊歎別解脫戒。怎麼贊歎?以自己的身體行動來贊歎。

  

  那麼我們這裏就說起來了,學過這一套呢,就不要把威儀當作是裝模裝樣的一個騙人的假相來作了。如果你威儀裝模裝樣,結果目的是騙人家的,要搞邪命的,搞利養的,當然是不對的,這是邪命。但是你威儀裝模裝樣的是要成就你自己的“戒行”,從裝開始,慢慢地就不裝了,就是說成了自然習慣之後就不要裝了,你自己的內德充盈之後,自然流露出這個威儀相了,這個是自然的,不是裝的。這個目的要求的,不要說裝模裝樣一概就否定了,不要了,威儀這個。現在的人,有的人很講的,要講什麼,好象不要做作了,好象“哎呀,這些都是裝模裝樣,不要做了”,這一類見解很多,但是我們真正要學戒的話,就是要裝,裝了之後成了自然了,就不是假裝了。

  

  那麼這裏把威儀講得很重要。那麼,下邊就跟到來了。

  

  

  

  

  B2 成就威儀行

  

  

  

  雲何成就威儀行?

  

  “雲何成就威儀行”呢?怎樣子成就“威儀行”呢?

  

  

  

  

  此科分叁:一者非威儀行,二者成就威儀行,叁者恭敬與謙謹。

  

  這裏分叁科。“一者非威儀行”,要成就威儀行,它的對立面,先要明白什麼叫非威儀行,非威儀行把它除掉了,那麼成就威儀行了。所以說要先講對立面,它的非威儀行要知道,然後不要去犯了。“二者成就威儀行”,那麼就是正面的威儀行是什麼?至于第叁個呢,“恭敬與謙謹”,有了威儀行之後,還要恭敬,要謙虛謹慎,這個都是必具的功德。我慢貢高,對人家不恭敬,自以爲好象是灑脫等等,這些都不威儀,都不是威儀行。

  

  

  

  

  C1 明非威儀行

  

  

  

  一切身不善行,一切口不善行,一切意不善行,是名非威儀行。

  

  那麼第一個是不威儀行。什麼叫不威儀行呢?“一切身不善行,一切口不善行,一切意不善行,是名非威儀行。”身口意叁個,凡是不善的,都叫非威儀行。

  

  

  

  

  一切身不善行者,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或非梵行。複次,諸所有不善身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身業,諸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身不善行。

  

  “一切身不善行者”,哪些是屬于身不善行呢?“斷生命,不與取”,殺盜淫,“欲邪行”,或者“非梵行”,欲邪行就是對在家說,非梵行對出家說,這一些都叫“身不善行”。

  

  “複次,諸所有不善身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身業,諸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身不善行”。這個殺盜淫是粗的,細的呢,所有不善的身業,就是除了這個以外的不善的身業,還有“諸所有非理所引身業”,就是說從自己的不好的心——邪見、邪思惟所引發的身業,這個是等起的惡。我們說善、惡,都有自性的善,還有相應善、等起善,還有勝義善,分四種,惡也有這四種。(這個我們筆記好象寫了沒有?沒有寫。)那麼這裏就是說這個非理作意所引起的身業是等起的,就是心裏邊起的不好的思想發動的身業,就是等起的惡行。

  

  那麼還有“諸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的,因爲我們講的是禅定品,凡是對定有障礙的那些身業等等,都在“身不善行”裏邊,爲什麼呢?有些事情我們看看是無記的,但是對定有妨礙,那麼就也叫身不善業。那麼海公上師就說的,一些無益的勤苦,就是說世間上做生意,搞世間的工作,或者什麼,拼命地幹,這個防礙定的,你說是很勤苦,做事情,也不是壞事,但是從修定的標准看也是“身不善行”。那麼當然,但是我們不要執這個作借口,常住的事情我不幹,我幹了之後妨礙定的,那我就是一個人房間裏關了裏邊不出來了,這個也不對。大家關在房間不出來,打了梆了,開飯呢,哪裏來?大家都在坐了房裏修定了,你飯沒得吃了,叁天不吃飯,你靠不住了。所以說無益的勤苦,沒有利益的勤苦不要做,有利的勤苦要做。這個要分別,就是勤苦呢看有利沒有利,有益沒有益,對修行沒有利的勤苦就不要做,對修行有利的勤苦要大大地做。還有那些食不知量等等,這些對定有妨礙的都不要去做。看見好的,脹得滿滿的,弄到喉嚨眼了,打嗝就要要噴出來了,(4B)這樣子的對修定絕對有妨礙。這些也屬于“身不善行”。那麼這是以修定的高度來看,那是身不善行就很多了,不單是殺盜淫的事情。

  

  

  

  

  一切口不善行者,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複次,諸所有不善語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語業,諸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總名口不善行。

  

  那麼語不善行一樣的,粗的來說,語的四惡:“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等等,當然是“口不善行”。還有“諸所有不善語業”,除了這個粗的語惡行之外,其他的不是善的,不是善的這個裏邊包含什麼呢?無記的也包在裏邊了,我們說惡的固然是不好,無記的也不是善的,那麼也在裏邊,也簡除了。身行也一樣子,不善的身業,那就包括無記的身業,那些我們看來不是犯罪的,也不是壞事情的,無記的,不好不壞的,也不屬于善的,也在這個裏邊,也要簡除。那麼還有“諸所有非理(作意)所引語業”,就是等起惡、等起不善,就是心裏邊不善的心發動的這個語業,這是心所等起的,那麼這個也要簡除。還有“諸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的。一切能夠障礙定的話都不要說,那就是說跟人家聊一些閑話,說一些天長地短,這些,講一些不相幹的公案之類的,乃至國家大事等等,這些真正修行的人就不要多說了,在必要的時候學點政治當然要學一下,你不懂政治犯了法了你也不能修行了,你犯了法你要關起來了,或者你這個僧團不如法,國家給你取消了,不給你出家的證明了,沒有了,這個也不行。但是無益的那些談論,天長地短的,張家長、李家短等等這些話,就是我們叫這個“沖殼子”,這個禅宗裏邊,說的閑話都是對定有害的,都是屬于語不善行裏邊的,口不善行,“總名口不善行”。

  

  

  

  

  一切意不善行者,貪欲,瞋恚,邪見。複次,諸所有不善意業,諸所有非理所引意業,諸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總名意不善行。如是等皆名非威儀行。

  

  那麼下邊“意不善行”更多了。“一切…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