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意不善行者,貪欲、瞋恚、邪見”,這是根本的是叁個。“複次,諸所有不善意業”,不善的意業就是說包含無記的,即使你是不是壞的,不壞的意業當然很多,除了貪、瞋、邪見之外,還有其他的很多,那些小氣、忿、恨、驕等等當然還有很多,這些不善,無記的也屬于不善的,也在裏邊,都要簡除。“所有非理(作意)所引意業”,也就是說不正的思惟它引的那些意業,牽引的,也要簡除。那麼“諸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的,一切能夠障礙修定的一些意業,都要排除。那麼障礙定的就是親裏尋思,國土尋思、矯亂不死等等的想,都不要想。

  

  我們說修行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想家鄉,你想家鄉去,到底你回去幹什麼呢?海公上師說得很透徹,你跑了去,你穿的衣服跟人家不一樣,你的生活跟人家不一樣,你吃的東西也不一樣,行動的一天的程序也不一樣,你要早上念經的,人家不念的,人家睡懶覺的,你怎麼的,人家晚上要大吃大喝大鬧,大鬧,看電視什麼等等的,你又是晚上又要修定的,這個合不攏的,你去幹啥呢?宗大師他的標准,就是宗大師他外邊弘法利生,他的母親八十歲,把白的頭發寄給他,叫他回去看一看,他都不去。他就畫一個像,就顯一個神通把他母親就教化了。那麼一般的人呢,就不要隨便一聽了,好象是辦公一樣的,每一年要探親假,到時候回去看一看,回去看一看,你看什麼,出都出了家了,你還看什麼東西?你自己慚不慚愧,你如果證果證道了,你回去跟人家說了,弘法利生,人家對你有成績了,你回去還是這麼個人,甚至于習氣更重,你回去幹啥?這個自己想一想,不好意思了。

  

  那麼這樣子,一切都叫非威儀行,這是從反面說,把那些非威儀行都說了。那麼我們一個《俱舍》的注解,那個是做參考的,也沒有很大的多的意思在裏頭。就是說叁個惡行,叁業不善叫叁惡行2。那麼這個叁惡行裏邊,對身語,當然是沒有問題,意惡行裏邊,不但是意業,包括貪、瞋、邪見,這叁個也叫意惡行。因爲我們說這個業,一般的業的根據經部的解釋就是思心所,那麼是思心所發動的身業,發動的語業,那就是身業語業。那麼思心所就是意業,本身思心所是意業。那麼這個貪、瞋、邪見不是思心所,不是意業,但是它也包在這個意不善行裏邊,這個是《俱舍》的叁惡行。

  

  

  

  

  C2 明威儀行

  

  

  

  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儀行。

  

  那麼反過來,反了惡的就是善的,就是威儀行。身的一切善行,口的一切善行,意的一切善行,這個叫威儀行。這個裏邊我們就簡別了,本來是善、惡、一個無記,現在我們是兩邊的,就是一個惡、一個善,凡是不善的都叫惡,那麼就無記的也在惡裏邊,這個要注意。那麼無記的事情,你不要說“這個不是惡嘛,這是無記嘛”,我說說這個天長地短,那是無記的,但是我們也說對真正修定的人說,也是惡,也不要,妨礙定的。那麼善的呢,絕對是要善的。

  

  

  

  

  身一切善行者,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或非梵行。複此,諸學身業,諸無學身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身業,是名身威儀行。

  

  “身一切善行者”,身的善行,最粗的是“離斷生命”,就不殺了,“離不與取”,不偷,“離欲邪行或非梵行”,在家的離開邪行,出家的呢,非梵行,要離開,這是最粗的善行。那麼下邊,“複次,諸學身業,諸無學身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身業,是名身威儀行”,這裏就是叁個名相,“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那麼我們說什麼叫“學”呢?見道以上一直到修道,到無學道沒有到的,這個都叫“學”。那麼無學道的叫“無學”。那麼在見道以下,開始,這個都叫“非學非無學”。

  

  那麼這個裏邊諸學的身業,就是見道以上聖者,他的身業當然是善的;諸無學的身業,那是無學的,二乘是阿羅漢,大乘就是佛,那當然是善的;諸非學非無學他的身業就有叁種了,有善的,也有不善的,還有無記的。那麼惡的、無記的都不要,單取善的,就是說,凡夫,我們就是凡夫裏邊善的那些身業,這些都包在身善行裏邊,叫身的威儀行。我們說威儀不是說要順世間的,不違世間理,也要隨順毗尼,所以說在世間上那些也不能違背,這都是叫身的威儀行。

  

  

  

  

  口一切善行者,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複次,諸學語業,諸無學語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語業,是名口威儀行。

  

  那麼“口一切善行”呢,是“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這個四個離開了,是口的善行了,這是最粗的。那麼“複次,諸學語業”,那些有學的聖者的語業,當然是善的;“諸無學語業”,那是阿羅漢、佛的語業,當然更善的;那麼“非學非無學語業”,就是善的那一種,“諸善非學非無學語業”。這個叫口威儀行。這是包括呢,要求很高了,從非學非無學,就是凡夫的善的開始做,一直到有學的語業,乃至到無學的語業,這個都屬于口的威儀行。

  

  那麼這個裏邊標點也點錯的,我們看看,在“身一切善行”裏邊,第二行的“諸善”這個標點不要它,它點了之後這個意思就隔開了,他的意思就是善的非學非無學,幷不是“諸善(、)非學非無學”。如果你這裏一點,非學非無學本身就是有善不善無記都有了,那你把它惡的也包進去了。這就是點標點的人,他們排版的那些工人,他是不懂法相的,所以他亂點了。那麼這個點是不要它的。“口一切惡行”裏邊,“諸善非學非無學”下的一個點子也不要的。那麼“意一切惡行”裏邊,也點錯了的,這個點子都不要的。

  

  

  

  

  意一切善行者,無貪,無瞋,正見。複次,諸學意業,諸無學意業,諸善(、)非學非無學意業,是名意一切威儀行。總身口意妙行,是名成就威儀行。

  

  下面“意一切善行者,無貪,無瞋,正見”,這是叁善根,前面是叁不善根。貪、瞋、邪見叁不善根;無貪、無瞋、正見是叁個善根。這是意業裏邊的最粗的,最主要的,當然是要包在裏邊。“複次”,還有,“諸學意業”,有學的,見道以上,修道的,乃至“無學”道的意業都算在裏頭,還有善的“非學非無學”的意業,就是凡夫的意業裏邊選了個善的,也在意的威儀行裏邊。

  

  那麼總的來說,“身口意妙行,是名成就威儀行”。這個成就是說我們根據這個去練習,慢慢地習慣成自然了,就成就了。開始是勉強地,勉強地生硬地去做,做到後來,不要作意了,自己自然流露出來了,那就是成就了。我們說成就,這個話很多的層次的,不是說成就是高不可攀,我們說成就一個比丘,比丘戒得到了就成就了。那麼成就威儀,如果初步的要說的話,比丘的需要的威儀你把它練習成功了,能夠隨時隨地不會走樣了,就是裝模裝樣裝對了,不要裝了,自己自然了,這就叫成就了威儀行,也不是極高不可攀。成就有高的成就,低的成就,那這些能夠做得到的成就,不要等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再來成就,這個你當下能做的爲什麼不做呢?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再做,你是個懶漢主義了。能做到的馬上就要做,實在做不到的,你說極樂世界做也可以說,但是你現在明明能夠做到的事情就不要推了。你現在不想做,你到極樂世界去的資格就少了一塊,如果你什麼都不想做,恐怕阿彌陀佛不要你去了,因爲你太懶了。

  

  那麼這個裏邊提了個“叁妙行”(身語意妙行)。那麼我們又把《俱舍》的叁妙行的注解也寫了一個3。“叁妙行者”,這個抄了,“翻叁惡行”,就是對叁惡行的反面,對立面。“謂身語意一切善業”,這個我們要注意,凡是一切善業就是簡別惡跟無記,無記也不善。“(謂)身語意一切善業,及非意業,無貪無瞋正見也”,因爲意業是思心所,既然這個無貪無瞋正見不是思心所,那麼它應當不在意業裏邊,但是我們說“叁妙行”的意的善行裏邊,就包括這個無貪無瞋正見的,這個要包進去的。這個“叁妙行”也叫“叁清淨”,這個裏邊的善,可以是有漏善,也可以是無漏善,通的。那麼這裏我們就看出來了,“非學非無學”的善,這是有漏的,凡夫嘛,凡夫的善是有漏的。那麼“學”的善的意業跟那個“無學”的善的意業或者身業口業,這個都是無漏的。所以說,“叁妙行”就是“叁清淨”,也叫身口意的善行,這個通有漏無漏。

  

  那麼這是我們把這個威儀行,什麼叫成就威儀行呢?就是說了一個:反面的呢,一切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不要,是沒有的;那麼一切身善行、一切口善行、一切意善行成就的,這是正面的。

  

  

  

  

  C3 明恭敬與謙謹

  

  

  

  複次,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學,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學,恭敬上下座,是名威儀行。

  

  下邊還要講第叁科,你要成就了這兩個之後還不夠,還要加一個,“恭敬”、“謙謹”。那麼裏邊呢,就是說成就威儀行裏邊還要加一科,是要“恭敬”。恭敬什麼?“恭敬和尚”,“複次,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學,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學,恭敬上下座,是名威儀行。”威儀行裏面還要包括恭敬,不恭敬的話,你即使善行做好了,但是心裏沒有恭敬,沒有謙虛謹慎,也不算威儀行成就,所以這個還特別提出再講一下。

  

  

  

  

  此第叁科恭敬與謙謹。恭者,警肅慎畏;敬者,內信廉直,事之成也,德之聚也;和尚者,親教師,法之生源也;阿阇黎者,軌範師(引導人並攝),行事成就之依止也;同學即同等。

  

  “此第叁科恭敬與謙謹”,什麼叫“恭”?“警肅慎畏”,“警”是警惕,小心,“肅”是端肅,這規規矩矩了,“慎”是謹慎,“畏”就是畏懼,不要亂搞,不要毫無畏懼的,就是要怕因果。我們倒不是怕什麼惡報,就是因果要怕…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