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不善行者,贪欲、瞋恚、邪见”,这是根本的是三个。“复次,诸所有不善意业”,不善的意业就是说包含无记的,即使你是不是坏的,不坏的意业当然很多,除了贪、瞋、邪见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那些小气、忿、恨、骄等等当然还有很多,这些不善,无记的也属于不善的,也在里边,都要简除。“所有非理(作意)所引意业”,也就是说不正的思惟它引的那些意业,牵引的,也要简除。那么“诸所有意业能障碍定”的,一切能够障碍修定的一些意业,都要排除。那么障碍定的就是亲里寻思,国土寻思、矫乱不死等等的想,都不要想。
我们说修行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想家乡,你想家乡去,到底你回去干什么呢?海公上师说得很透彻,你跑了去,你穿的衣服跟人家不一样,你的生活跟人家不一样,你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行动的一天的程序也不一样,你要早上念经的,人家不念的,人家睡懒觉的,你怎么的,人家晚上要大吃大喝大闹,大闹,看电视什么等等的,你又是晚上又要修定的,这个合不拢的,你去干啥呢?宗大师他的标准,就是宗大师他外边弘法利生,他的母亲八十岁,把白的头发寄给他,叫他回去看一看,他都不去。他就画一个像,就显一个神通把他母亲就教化了。那么一般的人呢,就不要随便一听了,好象是办公一样的,每一年要探亲假,到时候回去看一看,回去看一看,你看什么,出都出了家了,你还看什么东西?你自己惭不惭愧,你如果证果证道了,你回去跟人家说了,弘法利生,人家对你有成绩了,你回去还是这么个人,甚至于习气更重,你回去干啥?这个自己想一想,不好意思了。
那么这样子,一切都叫非威仪行,这是从反面说,把那些非威仪行都说了。那么我们一个《俱舍》的注解,那个是做参考的,也没有很大的多的意思在里头。就是说三个恶行,三业不善叫三恶行2。那么这个三恶行里边,对身语,当然是没有问题,意恶行里边,不但是意业,包括贪、瞋、邪见,这三个也叫意恶行。因为我们说这个业,一般的业的根据经部的解释就是思心所,那么是思心所发动的身业,发动的语业,那就是身业语业。那么思心所就是意业,本身思心所是意业。那么这个贪、瞋、邪见不是思心所,不是意业,但是它也包在这个意不善行里边,这个是《俱舍》的三恶行。
C2 明威仪行
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仪行。
那么反过来,反了恶的就是善的,就是威仪行。身的一切善行,口的一切善行,意的一切善行,这个叫威仪行。这个里边我们就简别了,本来是善、恶、一个无记,现在我们是两边的,就是一个恶、一个善,凡是不善的都叫恶,那么就无记的也在恶里边,这个要注意。那么无记的事情,你不要说“这个不是恶嘛,这是无记嘛”,我说说这个天长地短,那是无记的,但是我们也说对真正修定的人说,也是恶,也不要,妨碍定的。那么善的呢,绝对是要善的。
身一切善行者,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或非梵行。复此,诸学身业,诸无学身业,诸善(、)非学非无学身业,是名身威仪行。
“身一切善行者”,身的善行,最粗的是“离断生命”,就不杀了,“离不与取”,不偷,“离欲邪行或非梵行”,在家的离开邪行,出家的呢,非梵行,要离开,这是最粗的善行。那么下边,“复次,诸学身业,诸无学身业,诸善(、)非学非无学身业,是名身威仪行”,这里就是三个名相,“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那么我们说什么叫“学”呢?见道以上一直到修道,到无学道没有到的,这个都叫“学”。那么无学道的叫“无学”。那么在见道以下,开始,这个都叫“非学非无学”。
那么这个里边诸学的身业,就是见道以上圣者,他的身业当然是善的;诸无学的身业,那是无学的,二乘是阿罗汉,大乘就是佛,那当然是善的;诸非学非无学他的身业就有三种了,有善的,也有不善的,还有无记的。那么恶的、无记的都不要,单取善的,就是说,凡夫,我们就是凡夫里边善的那些身业,这些都包在身善行里边,叫身的威仪行。我们说威仪不是说要顺世间的,不违世间理,也要随顺毗尼,所以说在世间上那些也不能违背,这都是叫身的威仪行。
口一切善行者,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复次,诸学语业,诸无学语业,诸善(、)非学非无学语业,是名口威仪行。
那么“口一切善行”呢,是“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这个四个离开了,是口的善行了,这是最粗的。那么“复次,诸学语业”,那些有学的圣者的语业,当然是善的;“诸无学语业”,那是阿罗汉、佛的语业,当然更善的;那么“非学非无学语业”,就是善的那一种,“诸善非学非无学语业”。这个叫口威仪行。这是包括呢,要求很高了,从非学非无学,就是凡夫的善的开始做,一直到有学的语业,乃至到无学的语业,这个都属于口的威仪行。
那么这个里边标点也点错的,我们看看,在“身一切善行”里边,第二行的“诸善”这个标点不要它,它点了之后这个意思就隔开了,他的意思就是善的非学非无学,幷不是“诸善(、)非学非无学”。如果你这里一点,非学非无学本身就是有善不善无记都有了,那你把它恶的也包进去了。这就是点标点的人,他们排版的那些工人,他是不懂法相的,所以他乱点了。那么这个点是不要它的。“口一切恶行”里边,“诸善非学非无学”下的一个点子也不要的。那么“意一切恶行”里边,也点错了的,这个点子都不要的。
意一切善行者,无贪,无瞋,正见。复次,诸学意业,诸无学意业,诸善(、)非学非无学意业,是名意一切威仪行。总身口意妙行,是名成就威仪行。
下面“意一切善行者,无贪,无瞋,正见”,这是三善根,前面是三不善根。贪、瞋、邪见三不善根;无贪、无瞋、正见是三个善根。这是意业里边的最粗的,最主要的,当然是要包在里边。“复次”,还有,“诸学意业”,有学的,见道以上,修道的,乃至“无学”道的意业都算在里头,还有善的“非学非无学”的意业,就是凡夫的意业里边选了个善的,也在意的威仪行里边。
那么总的来说,“身口意妙行,是名成就威仪行”。这个成就是说我们根据这个去练习,慢慢地习惯成自然了,就成就了。开始是勉强地,勉强地生硬地去做,做到后来,不要作意了,自己自然流露出来了,那就是成就了。我们说成就,这个话很多的层次的,不是说成就是高不可攀,我们说成就一个比丘,比丘戒得到了就成就了。那么成就威仪,如果初步的要说的话,比丘的需要的威仪你把它练习成功了,能够随时随地不会走样了,就是装模装样装对了,不要装了,自己自然了,这就叫成就了威仪行,也不是极高不可攀。成就有高的成就,低的成就,那这些能够做得到的成就,不要等到极乐世界之后我再来成就,这个你当下能做的为什么不做呢?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再做,你是个懒汉主义了。能做到的马上就要做,实在做不到的,你说极乐世界做也可以说,但是你现在明明能够做到的事情就不要推了。你现在不想做,你到极乐世界去的资格就少了一块,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做,恐怕阿弥陀佛不要你去了,因为你太懒了。
那么这个里边提了个“三妙行”(身语意妙行)。那么我们又把《俱舍》的三妙行的注解也写了一个3。“三妙行者”,这个抄了,“翻三恶行”,就是对三恶行的反面,对立面。“谓身语意一切善业”,这个我们要注意,凡是一切善业就是简别恶跟无记,无记也不善。“(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瞋正见也”,因为意业是思心所,既然这个无贪无瞋正见不是思心所,那么它应当不在意业里边,但是我们说“三妙行”的意的善行里边,就包括这个无贪无瞋正见的,这个要包进去的。这个“三妙行”也叫“三清净”,这个里边的善,可以是有漏善,也可以是无漏善,通的。那么这里我们就看出来了,“非学非无学”的善,这是有漏的,凡夫嘛,凡夫的善是有漏的。那么“学”的善的意业跟那个“无学”的善的意业或者身业口业,这个都是无漏的。所以说,“三妙行”就是“三清净”,也叫身口意的善行,这个通有漏无漏。
那么这是我们把这个威仪行,什么叫成就威仪行呢?就是说了一个:反面的呢,一切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不要,是没有的;那么一切身善行、一切口善行、一切意善行成就的,这是正面的。
C3 明恭敬与谦谨
复次,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学,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学,恭敬上下座,是名威仪行。
下边还要讲第三科,你要成就了这两个之后还不够,还要加一个,“恭敬”、“谦谨”。那么里边呢,就是说成就威仪行里边还要加一科,是要“恭敬”。恭敬什么?“恭敬和尚”,“复次,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学,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学,恭敬上下座,是名威仪行。”威仪行里面还要包括恭敬,不恭敬的话,你即使善行做好了,但是心里没有恭敬,没有谦虚谨慎,也不算威仪行成就,所以这个还特别提出再讲一下。
此第三科恭敬与谦谨。恭者,警肃慎畏;敬者,内信廉直,事之成也,德之聚也;和尚者,亲教师,法之生源也;阿阇黎者,轨范师(引导人并摄),行事成就之依止也;同学即同等。
“此第三科恭敬与谦谨”,什么叫“恭”?“警肃慎畏”,“警”是警惕,小心,“肃”是端肃,这规规矩矩了,“慎”是谨慎,“畏”就是畏惧,不要乱搞,不要毫无畏惧的,就是要怕因果。我们倒不是怕什么恶报,就是因果要怕…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