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宝的、这个法宝的触犯法律、触犯戒律,这些要害怕。
那么这个“敬”,什么叫“敬”呢?“内信廉直”。我们要起恭敬心,决定里边有一个信心,有信心,相信他的功德之后,才能起恭敬心,你信心都没有,你说恭敬,何从而来?所以说我们很多人说要恭敬三宝得福,他要恭敬三宝,但是他没有信心,他恭敬的这个表面上做一套,培的福也不会很大,因为他内里没有这个信心。信心没有,这个恭敬也是假的,表面上的,实际上幷不恭敬。有的人把经书乱丢,有的人在床上躺了看书,这些都是没有信的关系,不知道这个法宝是我们出生死苦海、登涅槃的一个宝贝,你把它随随便便的当一个小说书那么的拿了看,甚至边看边挖脚的,这个简直要不得。
我们经常讲这个公案,就是一个老法师他看《华严经》,天天看,很恭敬,但有一天有个小孩子来访问他,一个小沙弥。那么他也是法师,这小沙弥来么,也是接待他,他是我们出家人说是后辈子,要接我们佛教的这个绍隆佛种的后代。接待之后,最后这个小沙弥回去了,他说老法师你念《华严经》功德无边,但是有一点,你去到厕所里去出来之后,就把手指洗一下,手背手心都没有洗,出来就念《华严经》了,这个手不干净,将来会下粪屎地狱。这个老法师听了心里一震,他说我念经很恭敬,手也是洗的,怎么会下粪屎尿地狱呢?他正在怀疑,这个小孩子就告退了,他说时间不早了,回去了。他问他什么名字,他说文吉,姓文,名字叫吉祥的吉,他是沙弥,叫文吉。那么他也不在乎,文吉,好好,你送。等了送到门口一想,文吉,文殊菩萨妙吉祥,赶快再往门口一看,笔直一条路,起码走十几分钟还走不完的,他一看就没有了,到处没有人了。他就是文殊菩萨点化,他就知道他看《华严经》呢,就是手没有洗得最干净,也要下粪屎地狱。
那么我们说看书横起看、摆起看,一会儿抓袜子,一会儿繋鞋子,你一个手去翻经了,你想一想你感什么果报?所以这些地方,恭敬心要生起来,不但是对法宝恭敬,对一切佛、僧宝都要恭敬。
“内信廉直”,“廉”就是没有染污的,“直”就是没有谄曲的,心里要有信心才起恭敬心。那么要“廉”,就是说没有染污,恭敬里边不要带染污。我跟你很客气、拍你马屁,目的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这个就不对了,这个不是真正的恭敬。“直”就是没有谄曲,不要做那些假相。你真正的,我们说真正对人恭敬,是真实的恭敬,不要做了一套,装得很样子,装模装样的,这个看了人家都不舒畅。那么“事之成也,德之聚也”,我们要成功一个事情,要积聚我们的功德,都要靠恭敬,这是讲恭敬的重要性。
那么恭敬什么呢?“恭敬和尚”,我们说和尚是方丈,拍马屁了,不是,和尚是印度话,“亲教师”,就是你的剃度的和尚,这个师父。“法之生源也”,我们一切的法身慧命就是从剃度师那里开始有的,所以我们一切法、慧命它生的源头就是亲教师,剃度师。那么“阿阇黎”呢,“轨范师”,就是羯磨师等等,“引导人幷摄”,包括那些我们说受戒的时候羯磨教授,七证师,还有一些引礼师都能包在里头,这是“轨范师”。“行事成就之依止也”,我们做事情要他来引导我们做的,这些,“和尚”、“阿阇黎”。“同学即同等”,什么叫“和尚及和尚同学”呢?就是跟和尚同一辈的。假使和尚是这一辈的,那么他同辈的人就叫和尚同学,你恭敬和尚,也要恭敬和尚的同辈的人,恭敬阿阇黎,对阿阇黎的同辈也要恭敬。那么“恭敬上下座”,不但是对和尚阿阇黎要恭敬,对上座下座都要恭敬。恭敬上座的可以想的,恭敬下座,这个还要恭敬,这个一般的人“下座该恭敬我了,怎么我去恭敬他呢?”那就是说上下要以礼待之,上边的人对下边要就是谦谨,要谦虚谨慎,不骄不慢,后边要讲的,而下边对上就是要恭敬,互相地以礼来对侍。那么这个叫威仪行。
上座分三:谓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云何生年上座?诸有生年尊长耆旧,先受具戒者;云何世俗上座?诸有知法、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大徒众、胜我等者,皆共立制推为上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令其显现种种方便伎能;云何法性上座?亦依生年,而重修持德行,如佛颂云:
心掉多绮语 染意乱思惟 虽久隐园林 而非真上座
具戒智正念 寂静心解脱 彼于法能观 是名真上座
那么这里上座,这里就讲了三个上座,这也出于《集异门论》里边的,这三个上座,就是哪三种呢?“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那么什么叫“生年上座”呢?“诸有生年尊长耆旧,先受具戒者”。那么这个生年上座呢,我们就是说,在《集异门论》里边就是说那些出家的人里边年纪大的,不管戒律高不高,都是说生年上座。
那么“世俗上座”呢,就管你年纪大也好、小也好,他在世间上能够有丰富的知识;“大财(富)”;高的地位;“大族”,出身的大族;有大的力量,就是有大的才干;“大眷属”,他有很多的眷属,就是他的家属里很有势力;或者“大徒众”,他以前有很多的信徒的,就像目犍连、舍利弗一样,他虽然是外道出身,但是他是有大徒众的。“胜我等者”,而这些人是比一般的信众要高超的。“皆共立制推为上座,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令其显现种种方便伎能”,就是说像这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叫他个上座,这叫什么上座呢?“世俗上座”。在《集异门论》里,哪怕他二十岁,二十五岁,才受戒的,都可以推,因为他有大的才能,他可以对我们僧团有利,能够对僧团办事,这个也可以推为上座。那么我们说我们定公上师,他到近慈寺去的时候,一共就住了三年,但是他也是上座,因为他世间上有大财、大势、大地位,这个就是可以做上座了。那么有的人不服了,不服也没有什么不服的,这个佛制的,可以有的。只要你不要把自己的世间法来肆意骄傲,自己看人不起,这个是不对的,但是你把你的能力来用在这个正法久住上边,来培养僧团,培养僧才,这个是对的。定公上师就是说后来是没有好久,就做沙弥堂堂主了,他等于专门去管教沙弥的,因为他的学问好,所以说可以教那些沙弥了,就叫他作沙弥堂堂主。这些也是上座,虽然很多人是妒嫉,但是也动摇不了他的位置。
还有种“法性上座”,“亦依生年,而重修持德行”。那么“法性上座”,这个里边就是一种说是戒腊高的,一种说是有修证的,最高的是阿罗汉。戒腊高的呢,他们里边,《集异门论》也说,戒腊高的也算生年上座,为什么?真正的生年,佛说的出家受具之后,才叫真的生,所以说你的戒腊是你真正的生年,以前世俗上的生年不是真的生年,是那个世俗上的一些年龄,真正的年龄是受了戒以后,以安居的夏算的是真的生年。那么这里就是说“法性上座”,低一点的说就是戒腊高的,高一点的说证果证道的,乃至阿罗汉的,这个重点是在修持的德行上看了。
在《集异门论》里边,佛说了一个颂,这个颂就是说什么叫“法性上座”呢?这样子的叫“法性上座”:“心掉多绮语,染意乱思惟,虽久隐园林,而非真上座”,就是说你在这个僧团里边,虽然住了很久,时间也长,年纪也大,戒腊也高,但是你“心掉”,掉举心重,“多绮语”,说的话都是无意义的话。我们看到有些老的那些出家人,他修行又修不起,坏事也不做,就在僧团里边东说西说的,碰到这个说一套,碰到那个说一套,很爱说,也不是说的坏话,但是这一些,绮语,无益之语。那么“染意乱思惟”,心里染污的,没有戒定慧,没有清净的心,思惟是乱的。这样的人,“虽久隐园林”,在丛林里边虽然住得很久,戒腊也高,年纪也大,而非真上座,这个算起来算不上真正的上座。
那么要怎么算真正的上座呢?“法性上座”的标准就是,“具戒智正念”,有戒的,有智慧的,有正念的,“寂静”,有定的,“心解脱”,心能够解脱烦恼的。“彼于法能观”,“心解脱”是定,那么“于法能观”是慧,对法能够观察,下边要讲了,简择、最极简择等等,能观的,能够仔细观察的,这样的人叫“真上座”,最高的标准,阿罗汉。
我们说在僧团里边,真正的“法性上座”以修持的功德来看的。那么一般的就是以戒腊高低来看的,但是对世间上有大才能的人,也可以说“世俗上座”,也幷不是不如法的,不要一定说他年纪不大,世间上的,国王出家还要磕头,跟那个优波离磕头,这个不要一定往这个死规矩套上去,真正对僧团里有贡献的那些也可以做上座。
如是三种上座,皆应和合恭敬,是名威仪。又初受具足者,名为下座;五夏得满,名为中座;十夏以后,名为上座。又依僧中序列,有座次之分,是为分物派遣等也。
这是佛说的,舍利弗是佛在世作的论,这是原始佛教。“如是三种上座,皆应和合恭敬”,这三类上座都应当要跟他和合,要恭敬,这个叫威仪。就是说你对上座,虽然你威仪做得很好,看不起人家,不恭敬,这个威仪也不算,不算好。所以说要真正做到威仪行,就是对三种上座,都要和合,都要恭敬。中间最容易的不恭敬的就是“世俗上座”,一般人总看不起世间法,你世间法有什么了不起,钱多有什么了不起,地位高有什么了不起等等,就看他不起,这个就不威仪了,在这里说也属于不威仪的。所以我们要对治,就看自己毛病在哪里,对治哪里,没有毛病的你也不需要对治。那么自己看自己哪里有毛病就对治哪里。那么对“法性上座”一般人不会不恭敬,基本上都会恭敬,除非妒忌心来了。自己,像提婆达多一样了,自以为自己也了不得,看了人家恭敬这些上座,就感到不舒服了。“你怎么不恭敬我呢,去恭敬他呢”,这个妒忌心一来,这个是…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