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寶的、這個法寶的觸犯法律、觸犯戒律,這些要害怕。
那麼這個“敬”,什麼叫“敬”呢?“內信廉直”。我們要起恭敬心,決定裏邊有一個信心,有信心,相信他的功德之後,才能起恭敬心,你信心都沒有,你說恭敬,何從而來?所以說我們很多人說要恭敬叁寶得福,他要恭敬叁寶,但是他沒有信心,他恭敬的這個表面上做一套,培的福也不會很大,因爲他內裏沒有這個信心。信心沒有,這個恭敬也是假的,表面上的,實際上幷不恭敬。有的人把經書亂丟,有的人在床上躺了看書,這些都是沒有信的關系,不知道這個法寶是我們出生死苦海、登涅槃的一個寶貝,你把它隨隨便便的當一個小說書那麼的拿了看,甚至邊看邊挖腳的,這個簡直要不得。
我們經常講這個公案,就是一個老法師他看《華嚴經》,天天看,很恭敬,但有一天有個小孩子來訪問他,一個小沙彌。那麼他也是法師,這小沙彌來麼,也是接待他,他是我們出家人說是後輩子,要接我們佛教的這個紹隆佛種的後代。接待之後,最後這個小沙彌回去了,他說老法師你念《華嚴經》功德無邊,但是有一點,你去到廁所裏去出來之後,就把手指洗一下,手背手心都沒有洗,出來就念《華嚴經》了,這個手不幹淨,將來會下糞屎地獄。這個老法師聽了心裏一震,他說我念經很恭敬,手也是洗的,怎麼會下糞屎尿地獄呢?他正在懷疑,這個小孩子就告退了,他說時間不早了,回去了。他問他什麼名字,他說文吉,姓文,名字叫吉祥的吉,他是沙彌,叫文吉。那麼他也不在乎,文吉,好好,你送。等了送到門口一想,文吉,文殊菩薩妙吉祥,趕快再往門口一看,筆直一條路,起碼走十幾分鍾還走不完的,他一看就沒有了,到處沒有人了。他就是文殊菩薩點化,他就知道他看《華嚴經》呢,就是手沒有洗得最幹淨,也要下糞屎地獄。
那麼我們說看書橫起看、擺起看,一會兒抓襪子,一會兒繋鞋子,你一個手去翻經了,你想一想你感什麼果報?所以這些地方,恭敬心要生起來,不但是對法寶恭敬,對一切佛、僧寶都要恭敬。
“內信廉直”,“廉”就是沒有染汙的,“直”就是沒有谄曲的,心裏要有信心才起恭敬心。那麼要“廉”,就是說沒有染汙,恭敬裏邊不要帶染汙。我跟你很客氣、拍你馬屁,目的是爲了我自己的利益,這個就不對了,這個不是真正的恭敬。“直”就是沒有谄曲,不要做那些假相。你真正的,我們說真正對人恭敬,是真實的恭敬,不要做了一套,裝得很樣子,裝模裝樣的,這個看了人家都不舒暢。那麼“事之成也,德之聚也”,我們要成功一個事情,要積聚我們的功德,都要靠恭敬,這是講恭敬的重要性。
那麼恭敬什麼呢?“恭敬和尚”,我們說和尚是方丈,拍馬屁了,不是,和尚是印度話,“親教師”,就是你的剃度的和尚,這個師父。“法之生源也”,我們一切的法身慧命就是從剃度師那裏開始有的,所以我們一切法、慧命它生的源頭就是親教師,剃度師。那麼“阿阇黎”呢,“軌範師”,就是羯磨師等等,“引導人幷攝”,包括那些我們說受戒的時候羯磨教授,七證師,還有一些引禮師都能包在裏頭,這是“軌範師”。“行事成就之依止也”,我們做事情要他來引導我們做的,這些,“和尚”、“阿阇黎”。“同學即同等”,什麼叫“和尚及和尚同學”呢?就是跟和尚同一輩的。假使和尚是這一輩的,那麼他同輩的人就叫和尚同學,你恭敬和尚,也要恭敬和尚的同輩的人,恭敬阿阇黎,對阿阇黎的同輩也要恭敬。那麼“恭敬上下座”,不但是對和尚阿阇黎要恭敬,對上座下座都要恭敬。恭敬上座的可以想的,恭敬下座,這個還要恭敬,這個一般的人“下座該恭敬我了,怎麼我去恭敬他呢?”那就是說上下要以禮待之,上邊的人對下邊要就是謙謹,要謙虛謹慎,不驕不慢,後邊要講的,而下邊對上就是要恭敬,互相地以禮來對侍。那麼這個叫威儀行。
上座分叁:謂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雲何生年上座?諸有生年尊長耆舊,先受具戒者;雲何世俗上座?諸有知法、大財、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屬、大徒衆、勝我等者,皆共立製推爲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令其顯現種種方便伎能;雲何法性上座?亦依生年,而重修持德行,如佛頌雲:
心掉多绮語 染意亂思惟 雖久隱園林 而非真上座
具戒智正念 寂靜心解脫 彼于法能觀 是名真上座
那麼這裏上座,這裏就講了叁個上座,這也出于《集異門論》裏邊的,這叁個上座,就是哪叁種呢?“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那麼什麼叫“生年上座”呢?“諸有生年尊長耆舊,先受具戒者”。那麼這個生年上座呢,我們就是說,在《集異門論》裏邊就是說那些出家的人裏邊年紀大的,不管戒律高不高,都是說生年上座。
那麼“世俗上座”呢,就管你年紀大也好、小也好,他在世間上能夠有豐富的知識;“大財(富)”;高的地位;“大族”,出身的大族;有大的力量,就是有大的才幹;“大眷屬”,他有很多的眷屬,就是他的家屬裏很有勢力;或者“大徒衆”,他以前有很多的信徒的,就像目犍連、舍利弗一樣,他雖然是外道出身,但是他是有大徒衆的。“勝我等者”,而這些人是比一般的信衆要高超的。“皆共立製推爲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令其顯現種種方便伎能”,就是說像這一類人我們也可以叫他個上座,這叫什麼上座呢?“世俗上座”。在《集異門論》裏,哪怕他二十歲,二十五歲,才受戒的,都可以推,因爲他有大的才能,他可以對我們僧團有利,能夠對僧團辦事,這個也可以推爲上座。那麼我們說我們定公上師,他到近慈寺去的時候,一共就住了叁年,但是他也是上座,因爲他世間上有大財、大勢、大地位,這個就是可以做上座了。那麼有的人不服了,不服也沒有什麼不服的,這個佛製的,可以有的。只要你不要把自己的世間法來肆意驕傲,自己看人不起,這個是不對的,但是你把你的能力來用在這個正法久住上邊,來培養僧團,培養僧才,這個是對的。定公上師就是說後來是沒有好久,就做沙彌堂堂主了,他等于專門去管教沙彌的,因爲他的學問好,所以說可以教那些沙彌了,就叫他作沙彌堂堂主。這些也是上座,雖然很多人是妒嫉,但是也動搖不了他的位置。
還有種“法性上座”,“亦依生年,而重修持德行”。那麼“法性上座”,這個裏邊就是一種說是戒臘高的,一種說是有修證的,最高的是阿羅漢。戒臘高的呢,他們裏邊,《集異門論》也說,戒臘高的也算生年上座,爲什麼?真正的生年,佛說的出家受具之後,才叫真的生,所以說你的戒臘是你真正的生年,以前世俗上的生年不是真的生年,是那個世俗上的一些年齡,真正的年齡是受了戒以後,以安居的夏算的是真的生年。那麼這裏就是說“法性上座”,低一點的說就是戒臘高的,高一點的說證果證道的,乃至阿羅漢的,這個重點是在修持的德行上看了。
在《集異門論》裏邊,佛說了一個頌,這個頌就是說什麼叫“法性上座”呢?這樣子的叫“法性上座”:“心掉多绮語,染意亂思惟,雖久隱園林,而非真上座”,就是說你在這個僧團裏邊,雖然住了很久,時間也長,年紀也大,戒臘也高,但是你“心掉”,掉舉心重,“多绮語”,說的話都是無意義的話。我們看到有些老的那些出家人,他修行又修不起,壞事也不做,就在僧團裏邊東說西說的,碰到這個說一套,碰到那個說一套,很愛說,也不是說的壞話,但是這一些,绮語,無益之語。那麼“染意亂思惟”,心裏染汙的,沒有戒定慧,沒有清淨的心,思惟是亂的。這樣的人,“雖久隱園林”,在叢林裏邊雖然住得很久,戒臘也高,年紀也大,而非真上座,這個算起來算不上真正的上座。
那麼要怎麼算真正的上座呢?“法性上座”的標准就是,“具戒智正念”,有戒的,有智慧的,有正念的,“寂靜”,有定的,“心解脫”,心能夠解脫煩惱的。“彼于法能觀”,“心解脫”是定,那麼“于法能觀”是慧,對法能夠觀察,下邊要講了,簡擇、最極簡擇等等,能觀的,能夠仔細觀察的,這樣的人叫“真上座”,最高的標准,阿羅漢。
我們說在僧團裏邊,真正的“法性上座”以修持的功德來看的。那麼一般的就是以戒臘高低來看的,但是對世間上有大才能的人,也可以說“世俗上座”,也幷不是不如法的,不要一定說他年紀不大,世間上的,國王出家還要磕頭,跟那個優波離磕頭,這個不要一定往這個死規矩套上去,真正對僧團裏有貢獻的那些也可以做上座。
如是叁種上座,皆應和合恭敬,是名威儀。又初受具足者,名爲下座;五夏得滿,名爲中座;十夏以後,名爲上座。又依僧中序列,有座次之分,是爲分物派遣等也。
這是佛說的,舍利弗是佛在世作的論,這是原始佛教。“如是叁種上座,皆應和合恭敬”,這叁類上座都應當要跟他和合,要恭敬,這個叫威儀。就是說你對上座,雖然你威儀做得很好,看不起人家,不恭敬,這個威儀也不算,不算好。所以說要真正做到威儀行,就是對叁種上座,都要和合,都要恭敬。中間最容易的不恭敬的就是“世俗上座”,一般人總看不起世間法,你世間法有什麼了不起,錢多有什麼了不起,地位高有什麼了不起等等,就看他不起,這個就不威儀了,在這裏說也屬于不威儀的。所以我們要對治,就看自己毛病在哪裏,對治哪裏,沒有毛病的你也不需要對治。那麼自己看自己哪裏有毛病就對治哪裏。那麼對“法性上座”一般人不會不恭敬,基本上都會恭敬,除非妒忌心來了。自己,像提婆達多一樣了,自以爲自己也了不得,看了人家恭敬這些上座,就感到不舒服了。“你怎麼不恭敬我呢,去恭敬他呢”,這個妒忌心一來,這個是…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