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了,不好。

  

  那麼“又初受具足者”,這裏上中下座怎麼分呢?一般的分就是說才受具足戒的就是下座,五年滿了之後,中座,十年以上的,上座。那麼就是說一般的叢林上下座是這樣分的。才受具足戒五夏沒有滿的,下座;那麼五夏以上,十夏沒有滿的,中座;十夏以上的,上座,也有高標准,二十夏以上的上座的也有。這裏我們要說一個,教誡比丘尼要二十夏以上,這個標准大家要注意,所以說我們說不能隨便教誡比丘尼,這個是這樣子的,有條件的,還一個要差的,僧不差不能教的,即使你二十夏了,沒有人差你也不能去教的,沒有僧團差不能教的。所以有些地方要誤會,就是沒有學戒,這個不知道,學了戒之後,根本就是這個非常如法的事情。“又依僧中序列,有座次之分,是爲分物派遣等也”,爲什麼僧團裏邊要分上下座呢?就是有利養或者是要差他去教誡了,就是根據上座派下去的。利養從上座分起,如果分到利養不夠,分到中座沒有了,下座就不算了,那麼上座中座有了,假使派遣外邊去教授教誡的話,從上座派起,上座有堪能的就去,上座不堪能的,他就推,就遣下邊,一個一個遣下去,不能跳,不能下邊直接推上去,所以說這個大家要知道了,要派遣教授教誡或者分物都是用上下座的次第來排的,不能隨便跳越。

  

  

  

  

  “複次,對下謙謹,不驕,不滿,好事、好物、好食、好住處,一切讓人,自受下劣,不與人較,應事勇敢,常在人前,而且敬慎自身行動,態度和敏,如是恭敬謙謹,總爲攝僧和衆之要道。亦以此修持,令其成就增上威儀之行也。”

  

  真正僧團裏邊要大衆和合,要攝持僧團的話,主要靠這個。對上要“恭敬”,對下要“謙謹”,這個做到了,決定和合,做不到的話,就要鬧事。“亦以此修持”,我們修持也要這樣子修持,這是威儀行,這是自修的事情。一個是攝持僧團,一個是自己修持,都需要這樣做。“令其成就增上威儀之行也”,這樣做了之後,可以增上、成就殊勝的威儀行。

  

  那麼這裏就是說上下的……,前面不是說了,“恭敬上下座”,這“恭敬上下座”裏邊,實際上就是說對上要恭敬,對下要謙謹,對下面要謙虛、謹慎,不要自己賣老資格,對上座決定要恭敬。所以說,前面說是對上恭敬,這是對下的態度。“不驕”,不要自己自以爲貢高我慢,我是老資格。“不滿”,不要自己,“哈,我是多少戒臘了,我是什麼在這個地方住了多少年了。”你這個自己自賣了,自己以此爲自恃了。“好事”,好的東西,好的物品,好的飲食,好的住處,讓人,這是和合的道,自己受下劣的,不跟人家計較。我們一般的就是說爭取好的,以前我記得,我們要留一個上客堂,接待那些比較體面的客的,有些人不管,“我們僧人該住好的”,拼命爭好的去了,這個你想想看,是不是一個合戒的呢?真正地懂戒的呢,要把好的東西,好的物品,好的住處,好的飲食,都讓給人家的,自己吃下劣的,不要跟人家計較。而做事情的呢,就站在前頭,“應事”要“勇敢”,“常在人前”。享受在後頭,做事在前頭,這才是真正的僧團的美德,如果你好的事情要搶在前頭,做事情縮了後頭,那整個反過來了,就是壞的,不好的。

  

  那麼要“敬慎自身行動”,對自己的行動,就是上對下,對自己的行動不要說“我老資格了”,就隨隨便便了,對自己要敬慎。“態度”要“和敏”,態度要和藹,“敏”是什麼?“敏”就是做事情都是恰當其好。我們說香燈師點個香,擺一個供,等等,又快又對,這個都是煅煉出來的,你說平時沒有做過,臨時去做決定要出笨,不是說搞怪了,就是打爛了。那麼經常地做,經常做,熟能生巧,就做得很好。那麼這樣子恭敬的,下對上恭敬,上對下是謙謹,攝持僧團,和合,主要的道理就在這裏。那麼我們在學過了之後不要丟了一邊去了,大家上座就謙虛一點,下座恭敬一點,決定我們的僧團關系就會進一步的團結。“以此”,這個也是自修的事情,成就殊勝的威儀,要靠這個。

  

  那麼海公上師講到這裏呢,就舉一個最標准的薄拘羅,他出了家之後,一切行動威儀都是根據戒律的線線來談來做的,沒有一點點的出軌的,佛也贊歎他,是未曾有,是很稀有的,這樣的殊勝的增上威儀,最殊勝的最高的威儀,在僧團裏邊舉的例就是薄拘羅尊者,他八十年裏邊從來沒有靠過一次牆壁,坐就是端端坐,靠一靠都不靠,一切都是如法的照威儀做的,因爲他如法如戒的做,八十年不害病,這個很稀有。我們說一年兩年不害病是有的,八十年,出了家八十年,沒有害過病,一切都依威儀做,一切都依戒律做,就不害病,有這個果報。那麼這是說成就威儀行。

  

  那麼下邊還是要“己行處”了,又是一科。“雲何己行處”,時間我看,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四講

  

  

  

  

  昨天我們講到成就威儀行,講完了。昨天講到“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學,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學,恭敬上下座,是名威儀行”。那麼這裏邊就是說對和尚、對阿阇黎要恭敬,他們的同學就是同輩的也要恭敬,那麼上座下座互相的關系,就是上座對下座要謙虛謹慎,下座對上座要恭敬,這兩個互相關系。

  

  那麼昨天我們也講過了,上座有幾種,一個是“生年上座”,就是一般的年齡大的;一個是“世俗上座”,在世間上有“大財”、“大力”、“大位”、“大眷屬”、“大徒衆”等等,可以爲常住出力的;那麼還有“法性上座”,就是真正的戒臘又高,修持又好的。那麼在這個裏邊,佛,這個頌是佛說的,佛說的什麼叫上座,那麼這個頌很要緊。“心掉多绮語”,這個簡別,即使你戒臘很高,年紀也很大,但是你要是心掉的話,“多绮語”,口裏盡說一些無義的話,就是沖殼子。“染意”,心裏邊染汙,就是有煩惱,“亂思惟”,心裏想的不在法上,亂想的。那這一類人呢,“雖久隱園林”,即使你在叢林裏住了很久,即使戒臘也很高,不能說真的上座,真正的上座從法上的行持上看的,要“具戒”。

  

  這個是佛教裏邊通的,一切善知識、上座,這個功德裏邊最重要的是戒行,所以說宗大師的這個善知識裏邊以戒爲第一。我們這裏的上座,佛親口說的,也是戒爲第一。那麼這是“具戒”,戒要具足的。再一個就是“智”,成就智慧,還有“正念”,再是“寂靜”,跟定相應的,“心解脫”,沒有煩惱的。那麼這個下邊呢,“于法能觀”,能夠簡擇法的,就是能夠法的裏邊可以簡擇,極簡擇,就是修觀,這樣子的人呢,真的上座,就是有戒定慧功德的人。

  

  那麼我們就是自己在叢林裏邊呢,自己要把這一些功德具備。海公上師說的,不要等到十夏了,把你推上上座的位子了,再去准備那些道德的、功德的資糧,那時候就來不及了,就在自己做下座的時候,要慢慢地積集資糧,等到你積集到一定的時候,上座的資格就夠了。否則的話,叢林裏邊混十年,那是很容易的,十年一過,夏也十個臘有了,那麼你上座的位坐上了,但是沒有這一些功德的話,那還不是真上座,那麼下座對你還産不起恭敬心,這個是兩方面對待的。你有德呢,人家當然恭敬你,要沒有德的話,人家也無從生起這個恭敬心。那麼上師還講這樣子的,假使說你是上座,你對一切法上的事情都要做得很熟練,哪怕上個香、點一個燈等等,做個供,都要拿上來馬上很快地做,否則的話你說上座,你這個十年你學了什麼東西呢?十年裏邊一般的我們是做個下座呢,總是從下邊做起,什麼事情都做上去,一直做到上座,那就是什麼都會的。如果你有點事情叫你做,你做不來,那麼你這個上座就倒架子了,下座比你做得好些,那就是自己很不好意思的。所以說做上座呢,各方面的事情都要准備,等到十夏已滿,那就什麼都要搞得來。那麼下座呢,當然了,對上座要恭敬,因爲他……,我們說對能夠發心出家的,在叢林裏住得上那麼長的,即使他戒定慧功德差一點,畢竟比那些東西亂跑的要好得多,也要生恭敬心,不要隨便看人家過失,這是兩方面對待的。

  

  

  

  

  B3 行己行處

  C1 舍離非己行處

  D1 六非己行處

  

  

  

  雲何己行處?有六非己行處:若淫女處、寡婦處、大童女處、不能男處、比丘尼處、沽酒處,是名六非己行處。

  

  下邊,我們今天要講的是行“己行處”。那這個我們在《定道資糧》裏也有,但是重點不一樣,我們《定道資糧》五個地方不能去的,這裏是六個地方。這六個地方就是說不同在哪裏呢?《舍利弗阿毗昙》特別注重的是男女界限。所以我們也看得出,這六個地方都是對于男女界限有特別重要的地方,都不能去。

  

  “雲何己行處?”這個我們比丘應當走的地方。那麼是什麼呢?應該什麼地方去走呢?就是活動在什麼地方場合呢?那麼這個反過來,有六個“非己行處”,把這個除開,那就是“己行處”了。那麼哪六個“非己行處”呢?“若淫女處”,那就是妓女之類的;“寡婦處”,寡婦也是危險的;“大童女處”,就是說雖然是沒有成家,但是年紀大了,這一些人也是淫欲心重的;“不能男處”,那是那些二根、黃門之類的,這些人淫欲心特別重的;“比丘尼處”,比丘尼跟比丘的界限要清楚,不然,最容易譏嫌,他們廣東、雲南這些地方比丘跟比丘尼是一個廟子的,這個人家在家人說起來是非常難聽的;“沽酒處”,吃酒的地方,賣酒的地方,這六個地方都是“非己行處”。那麼這裏我們就看了,這六個地方有五個都是與男女的界限有關的,最後“沽酒處”,吃了亂性的。

  

  那個就是重點都在把男女界限搞清楚,所以說《舍利弗阿毗昙》跟一般的五個地方不一樣,哪五個地方呢?有國王大臣處,屠兒魁脍地方,等等,這些各方…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