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了,不好。
那么“又初受具足者”,这里上中下座怎么分呢?一般的分就是说才受具足戒的就是下座,五年满了之后,中座,十年以上的,上座。那么就是说一般的丛林上下座是这样分的。才受具足戒五夏没有满的,下座;那么五夏以上,十夏没有满的,中座;十夏以上的,上座,也有高标准,二十夏以上的上座的也有。这里我们要说一个,教诫比丘尼要二十夏以上,这个标准大家要注意,所以说我们说不能随便教诫比丘尼,这个是这样子的,有条件的,还一个要差的,僧不差不能教的,即使你二十夏了,没有人差你也不能去教的,没有僧团差不能教的。所以有些地方要误会,就是没有学戒,这个不知道,学了戒之后,根本就是这个非常如法的事情。“又依僧中序列,有座次之分,是为分物派遣等也”,为什么僧团里边要分上下座呢?就是有利养或者是要差他去教诫了,就是根据上座派下去的。利养从上座分起,如果分到利养不够,分到中座没有了,下座就不算了,那么上座中座有了,假使派遣外边去教授教诫的话,从上座派起,上座有堪能的就去,上座不堪能的,他就推,就遣下边,一个一个遣下去,不能跳,不能下边直接推上去,所以说这个大家要知道了,要派遣教授教诫或者分物都是用上下座的次第来排的,不能随便跳越。
“复次,对下谦谨,不骄,不满,好事、好物、好食、好住处,一切让人,自受下劣,不与人较,应事勇敢,常在人前,而且敬慎自身行动,态度和敏,如是恭敬谦谨,总为摄僧和众之要道。亦以此修持,令其成就增上威仪之行也。”
真正僧团里边要大众和合,要摄持僧团的话,主要靠这个。对上要“恭敬”,对下要“谦谨”,这个做到了,决定和合,做不到的话,就要闹事。“亦以此修持”,我们修持也要这样子修持,这是威仪行,这是自修的事情。一个是摄持僧团,一个是自己修持,都需要这样做。“令其成就增上威仪之行也”,这样做了之后,可以增上、成就殊胜的威仪行。
那么这里就是说上下的……,前面不是说了,“恭敬上下座”,这“恭敬上下座”里边,实际上就是说对上要恭敬,对下要谦谨,对下面要谦虚、谨慎,不要自己卖老资格,对上座决定要恭敬。所以说,前面说是对上恭敬,这是对下的态度。“不骄”,不要自己自以为贡高我慢,我是老资格。“不满”,不要自己,“哈,我是多少戒腊了,我是什么在这个地方住了多少年了。”你这个自己自卖了,自己以此为自恃了。“好事”,好的东西,好的物品,好的饮食,好的住处,让人,这是和合的道,自己受下劣的,不跟人家计较。我们一般的就是说争取好的,以前我记得,我们要留一个上客堂,接待那些比较体面的客的,有些人不管,“我们僧人该住好的”,拼命争好的去了,这个你想想看,是不是一个合戒的呢?真正地懂戒的呢,要把好的东西,好的物品,好的住处,好的饮食,都让给人家的,自己吃下劣的,不要跟人家计较。而做事情的呢,就站在前头,“应事”要“勇敢”,“常在人前”。享受在后头,做事在前头,这才是真正的僧团的美德,如果你好的事情要抢在前头,做事情缩了后头,那整个反过来了,就是坏的,不好的。
那么要“敬慎自身行动”,对自己的行动,就是上对下,对自己的行动不要说“我老资格了”,就随随便便了,对自己要敬慎。“态度”要“和敏”,态度要和蔼,“敏”是什么?“敏”就是做事情都是恰当其好。我们说香灯师点个香,摆一个供,等等,又快又对,这个都是煅炼出来的,你说平时没有做过,临时去做决定要出笨,不是说搞怪了,就是打烂了。那么经常地做,经常做,熟能生巧,就做得很好。那么这样子恭敬的,下对上恭敬,上对下是谦谨,摄持僧团,和合,主要的道理就在这里。那么我们在学过了之后不要丢了一边去了,大家上座就谦虚一点,下座恭敬一点,决定我们的僧团关系就会进一步的团结。“以此”,这个也是自修的事情,成就殊胜的威仪,要靠这个。
那么海公上师讲到这里呢,就举一个最标准的薄拘罗,他出了家之后,一切行动威仪都是根据戒律的线线来谈来做的,没有一点点的出轨的,佛也赞叹他,是未曾有,是很稀有的,这样的殊胜的增上威仪,最殊胜的最高的威仪,在僧团里边举的例就是薄拘罗尊者,他八十年里边从来没有靠过一次墙壁,坐就是端端坐,靠一靠都不靠,一切都是如法的照威仪做的,因为他如法如戒的做,八十年不害病,这个很稀有。我们说一年两年不害病是有的,八十年,出了家八十年,没有害过病,一切都依威仪做,一切都依戒律做,就不害病,有这个果报。那么这是说成就威仪行。
那么下边还是要“己行处”了,又是一科。“云何己行处”,时间我看,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四讲
昨天我们讲到成就威仪行,讲完了。昨天讲到“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学,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学,恭敬上下座,是名威仪行”。那么这里边就是说对和尚、对阿阇黎要恭敬,他们的同学就是同辈的也要恭敬,那么上座下座互相的关系,就是上座对下座要谦虚谨慎,下座对上座要恭敬,这两个互相关系。
那么昨天我们也讲过了,上座有几种,一个是“生年上座”,就是一般的年龄大的;一个是“世俗上座”,在世间上有“大财”、“大力”、“大位”、“大眷属”、“大徒众”等等,可以为常住出力的;那么还有“法性上座”,就是真正的戒腊又高,修持又好的。那么在这个里边,佛,这个颂是佛说的,佛说的什么叫上座,那么这个颂很要紧。“心掉多绮语”,这个简别,即使你戒腊很高,年纪也很大,但是你要是心掉的话,“多绮语”,口里尽说一些无义的话,就是冲壳子。“染意”,心里边染污,就是有烦恼,“乱思惟”,心里想的不在法上,乱想的。那这一类人呢,“虽久隐园林”,即使你在丛林里住了很久,即使戒腊也很高,不能说真的上座,真正的上座从法上的行持上看的,要“具戒”。
这个是佛教里边通的,一切善知识、上座,这个功德里边最重要的是戒行,所以说宗大师的这个善知识里边以戒为第一。我们这里的上座,佛亲口说的,也是戒为第一。那么这是“具戒”,戒要具足的。再一个就是“智”,成就智慧,还有“正念”,再是“寂静”,跟定相应的,“心解脱”,没有烦恼的。那么这个下边呢,“于法能观”,能够简择法的,就是能够法的里边可以简择,极简择,就是修观,这样子的人呢,真的上座,就是有戒定慧功德的人。
那么我们就是自己在丛林里边呢,自己要把这一些功德具备。海公上师说的,不要等到十夏了,把你推上上座的位子了,再去准备那些道德的、功德的资粮,那时候就来不及了,就在自己做下座的时候,要慢慢地积集资粮,等到你积集到一定的时候,上座的资格就够了。否则的话,丛林里边混十年,那是很容易的,十年一过,夏也十个腊有了,那么你上座的位坐上了,但是没有这一些功德的话,那还不是真上座,那么下座对你还产不起恭敬心,这个是两方面对待的。你有德呢,人家当然恭敬你,要没有德的话,人家也无从生起这个恭敬心。那么上师还讲这样子的,假使说你是上座,你对一切法上的事情都要做得很熟练,哪怕上个香、点一个灯等等,做个供,都要拿上来马上很快地做,否则的话你说上座,你这个十年你学了什么东西呢?十年里边一般的我们是做个下座呢,总是从下边做起,什么事情都做上去,一直做到上座,那就是什么都会的。如果你有点事情叫你做,你做不来,那么你这个上座就倒架子了,下座比你做得好些,那就是自己很不好意思的。所以说做上座呢,各方面的事情都要准备,等到十夏已满,那就什么都要搞得来。那么下座呢,当然了,对上座要恭敬,因为他……,我们说对能够发心出家的,在丛林里住得上那么长的,即使他戒定慧功德差一点,毕竟比那些东西乱跑的要好得多,也要生恭敬心,不要随便看人家过失,这是两方面对待的。
B3 行己行处
C1 舍离非己行处
D1 六非己行处
云何己行处?有六非己行处:若淫女处、寡妇处、大童女处、不能男处、比丘尼处、沽酒处,是名六非己行处。
下边,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行“己行处”。那这个我们在《定道资粮》里也有,但是重点不一样,我们《定道资粮》五个地方不能去的,这里是六个地方。这六个地方就是说不同在哪里呢?《舍利弗阿毗昙》特别注重的是男女界限。所以我们也看得出,这六个地方都是对于男女界限有特别重要的地方,都不能去。
“云何己行处?”这个我们比丘应当走的地方。那么是什么呢?应该什么地方去走呢?就是活动在什么地方场合呢?那么这个反过来,有六个“非己行处”,把这个除开,那就是“己行处”了。那么哪六个“非己行处”呢?“若淫女处”,那就是妓女之类的;“寡妇处”,寡妇也是危险的;“大童女处”,就是说虽然是没有成家,但是年纪大了,这一些人也是淫欲心重的;“不能男处”,那是那些二根、黄门之类的,这些人淫欲心特别重的;“比丘尼处”,比丘尼跟比丘的界限要清楚,不然,最容易讥嫌,他们广东、云南这些地方比丘跟比丘尼是一个庙子的,这个人家在家人说起来是非常难听的;“沽酒处”,吃酒的地方,卖酒的地方,这六个地方都是“非己行处”。那么这里我们就看了,这六个地方有五个都是与男女的界限有关的,最后“沽酒处”,吃了乱性的。
那个就是重点都在把男女界限搞清楚,所以说《舍利弗阿毗昙》跟一般的五个地方不一样,哪五个地方呢?有国王大臣处,屠儿魁脍地方,等等,这些各方…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