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都照顾到。这里六个地方,主要是对男女的讥嫌的地方,不要去。那么“沽酒处”,是去了之后乱性了,那就是要容易犯戒了,所以这些地方都不要去。
己者,比丘身也,此六非己行处,比丘不应轻往亲近,应当远离。细则在辨识阿含中,应善学。
“己者,比丘身也”,这个“己”是比丘,那么当然了,比丘尼也可以说是对比丘尼来说,那么对居士呢,也可以自己想,自己出家的身份来想,这些不是该自己走的地方。“此六非己行处,比丘不应轻往亲近”,这六个地方,比丘不能够随便地去亲近,就是接近他们,“应当远离”,不能接近,应当远离。就是这六个地方应当远离的。“细则在辨识阿含中”,戒律里边我们说《辨识阿含》就是二百五十条戒的戒相,这里边讲得很仔细,这里当然了因为四众弟子都有,不能详说。那么我们要就是说受过大戒的,这个戒相要好好学。《辨识阿含》我们前面讲过的,不单是二百五十条戒相,就是戒相的辨识,就是环境来了之后,在没有犯戒之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有犯戒危险的,就要避免,这叫“辨识”。那么这一些戒律,都微细的戒律都要仔细学好,学好之后才能应付,否则的话环境来了,不知所措,那就容易犯戒。所以要环境一来就能够看到,这个有犯戒危险的,马上避开了。那么这六个地方都是比丘不能去的。那么这是一个。
D2 他国非己行处
又如佛说:比丘,莫至他国非己行处,若至他国非己行处,魔得其便。比丘,何谓他国非己行处?谓五欲也,是名至五欲非己行处。
第二个,“非己行处”,“又如佛说”,那把这些除开就是佛的比丘的应当走的地方了。那这个非己行处很多,第一个是六个地方不能去。第二个,“又如佛说”,佛又这么说,“比丘,莫至他国非己行处”,“他国”就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国家。那么哪一个“他国”呢?他就要说了,下边说“五欲”。“非己行处”,“他国”就是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这个“非己行处”,也不能去。“若至他国非己行处,魔得其便”,假使你到这些地方去的话,这是不该去的地方,不是我们自己的应当去的地方,就是“他国”。那么这个你要去的话,“魔得其便”,魔就可以乘你的空子来害你。“比丘,何谓他国非己行处?谓五欲也”,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五个欲不是我们的国土,就是我们是修行的地方,是不要这些东西的,所以也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是名至五欲非己行处”。到“五欲非己行处”呢,“魔得其便”,所以说这个地方不能去。
此六非己行处,应作远离。若亲近之,纵不堕落,亦招世间讥嫌,魔得其便。又他国者,五欲也。三界五欲,色声香味触;欲界五欲,财色名食睡,应当远离,对境辨识。
“此六非己行处,应作远离。若亲近之,纵不堕落,亦招世间讥嫌”。这就是说前面的六个“非己行处”,你就是不能亲近了。假使我们说,有一个比丘他经常往比丘尼庙里走,或者经常往淫女家这些地方走,不要说进去那个屋子,就是那条路经常走的话,人家都会讥嫌,你这个比丘干什么的?那么吃酒的话,有的人他说“我陪客,我不吃,我是陪人家”,也不行,你坐在那个酒店里边,人家看到了你了,认得到你是个出家人,衣服不一样么,就要说话了,就说你吃酒了。那么我们在昭觉寺住的时候,有人就跟我告状,他说什么什么人,看到他在馆子里吃火锅。这个,那就是你穿了比丘衣服,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人家都要很注意的,所以不要去。那么这个是即使你自己不做,还是有讥嫌,就不好了,讥嫌就是犯戒,就是魔了,我们说魔的事情很多就属于讥嫌而来的。“魔得其便”,那么你这样子做的话,魔就可以乘你的空子,来害你。
那么第一个,六个地方不能去。第二个“非己行处”就是“他国”,就是五欲。五欲里边分两种五欲。“三界”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好的色、好的声、好的香、好的味、好的触,都不能去接近,一接近的话那就是说要受欲了,那就是要“魔得其便”。“欲界”里说呢,“财色名食睡”,这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在我们儒家里边好象是财色是看不起的,食睡也感到这是庸俗的,那么名呢却是很尊重。“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注:文见《史记伯夷列传》)好象名是很高贵的,但是佛教里边对名也要放下,如果名放不下的话,那还是要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不能进道,而且“魔得其便”。在这几个五欲里边,魔都可以乘你的空子来害你的。我们说内有烦恼外有天魔,自己内部没有烦恼的话,魔就不能得他的便。所以说小止观也好,其他的书也好,当碰到魔来害的时候,你只要坐起来念戒本,念戒本就是离开五欲的,那是说清净的,只要戒本一念的话,一诵的话,他魔就走了,可见得这个离欲威力极大,单是念一道的话魔就害怕就跑了,何况你行持呢?所以说真正你行持戒律好的,魔是害不了你的。《楞严经》里边五十阴魔,都是你坏了戒之后才可以得逞。那么五欲是不能亲近,亲近之后,那就是“魔得其便”,就是容易着魔。“应当远离,对境辨识”,应当远离,那么你假使这个环境,看到来的时候,要有认识到,有些地方就是要先有看到这个苗子呢,就不要去了。如果你开始认不到,人家把你拉去,酒铺子,看到了,拉进去了,那就来不及了。看了样子不对头,就不要去了。那么这是第二种,五欲是“他国非己行处”。
D3 非威仪行
云何己行处?若彼非威仪行,此非己行处,舍离,正舍离,缘舍离,不亲近,正不亲近,缘不亲近,是名己行处。
那么把这些除开,还有什么是“己行处”呢?“云何己行处?”,还要除,“若彼非威仪行,此非己行处”,还要除掉非威仪行。那么这三个一除,除开的话,那留下的己行处就是很严格的,是真正正规的地方了,这是比丘该走的地方。所以还要除一个“非威仪行”,一切非威仪行都是非己行处。“舍离,正舍离,缘舍离,不亲近,正不亲近,缘不亲近,是名己行处”。那么所谓己行处,要把非威仪行也要离开。
正舍离者,以理以法,应即舍离;缘舍离者,藉方便而舍离也;不亲近等亦尔。舍离行,即己行处,最上最妙无过之总持法门也。
要舍离它,“正舍离”,是正面的舍离,就是说,“正舍离者,以理以法,应即舍离”,那么就是自己正面地去对付,舍离它。“缘舍离者,藉方便而舍离也”,就是不是正面地舍离它,藉一些因缘,可以远离这些。那么海公上师举的例,就是说新戒假使要到外边去的话,一定要有一个人陪了去,陪了之后,有两个人的话,一些坏事就做不起来了。我们假使要到俗家去,决定要带一个,沙弥也好,两个比丘也好,两个人进去,那没有讥嫌的。如果你一个人进去,即使没有做坏事,人家看见你从在家人的屋子里出来了,对你有怀疑了,你赶去干什么去呢?可能做坏事了,这个。尤其是清晨,一早从在家人家里出来,人家决定怀疑你晚上做了坏事了。所以说是两个人进出的话,那就人家没有怀疑了,两个人一起的,那个有人旁边监视的,不会做(坏事)。所以说这个是“缘舍离”。比丘尼也一样,都是走路出门要两个人的,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就是有讥嫌,同时也可以给那些坏的人有机可乘,你有两个人的话,有些事情就害不了,他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说“缘舍离”就是靠其他的因缘把这些非威仪的事情舍离掉。那么“不亲近”,不要亲近,舍离就是远离,不亲近就是说比远离更进一层,不要去粘附他,这主要在心里边的事情了,不要亲近他。那么正面的(不)亲近,藉因缘的(不)亲近,不亲近,正面的不亲近他,藉缘来不亲近他,这两种方式,都叫这个……。能够做到“舍离,正舍离,缘舍离,不亲近,正不亲近,缘不亲近”,这就是余下的就是“己行处”,那就是“威仪行”,就是“己行处”。“最上最妙无过之总持法门也”,那么这个是海公上师赞叹,你是总持法门呢,就是说要去舍离,把那些五欲、那些不威仪的一切、不如法的,都舍离了,不亲近了,那就是己行处了,这是最妙的总持法门,把这个记住,就是一切可以舍离了。
C2 己行处
又如佛说:行于自国己行处。若比丘自国己行处,魔不得便。比丘,何谓自国己行处?谓四念处也,是自国己行处。若以此威仪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谓威仪己行处成就。
那么下边就是说把那些该舍离的、远离的都讲完了,那么真正我们的比丘己行处,该走的,该走的地方是什么呢?“又如佛说:行于自国己行处。”他国不能去的,“己国”,该我们自己的地方,可以我们行动的地方,这是什么?“若比丘自国己行处,魔不得便。”假使比丘在“自国己行处”,该走的地方,那么魔对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着魔,都是走了“他国非己行处”,如果你在“自国己行处”的话,不会着魔的。所以说我们要避免魔呢,要从因上下手。“比丘,何谓自国己行处?”那么“自国己行处”到底是什么呢?最扼要的就是“四念处”。真正打开地说,三宝的地方,有三学的地方,持戒的僧团,真正行持的地方,都是“自国己行处”。那么最扼要的就是“四念处”,你修了四念处就保险的。所以说真正的重点佛就指出是四念处也,真正的自国己行处是四念处。只要你能修四念处的话,那你不会走上那些不该去的地方,那也不会着魔了,所以说“是自国己行处”。“若以此威仪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谓威仪己行处成就。”那么这个四念处是修的重点,那么在行动上就是威仪行,离开非威仪行么就是威仪行,那个威仪行就是很…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