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细致的,离开非威仪行之外,余下的就是威仪行,这个是我们比丘该做的事情。对这个威仪行,“起”,把他生起来,“正起”,不断地生起来,“受”,把他领受下来,不断地领受,就是不要断掉了,这个就是“威仪己行处成就”。你这样子做的话,那我们比丘的己行处的就成就了,这是威仪方面成就。那么在心里边用功呢,四念处;行持上呢,是威仪行。

  

  

  

  

  若比丘不往六非处,或舍离者,是行己行处,所以魔不得便。又四念处者,是自国己所行处,于身、受、心、法,四处存念,令心行于四正念处,不入非己行处,为最上妙。

  

  “若比丘不往六非处,或舍离者,是行己行处,所以魔不得便”,就是前面的六非己行处,五欲,非威仪行,这些都离开了,那么这个余下的就是己行处。在这些地方,魔不来害,害不了你的。“又四念处者,是自国己所行处”,重点的来说就是修四念处,这个四念处是我们比丘的自国,就是我们自己该走的地方,己行处。“于身、受、心、法,四处存念,令心行于四正念处,不入非己行处,为最上妙”,修四念处的话是最保险的己行处。

  

  那么这个我们说,海公上师讲这个《禅定品》的时候,他也讲了这个话,他说我讲这个《, 禅定品》,主要讲的是理论,真正下手的地方还在四念处。那么四念处呢,在海公上师有一个笔记的,很详细,这个以后再说。这个真正他下手法呢从四念处,四念处我们就是“观身不净”,就是观这个东西。“观身不净”,有的人说死了之后,观那个不净观好象能跟活的人打不起等号,活的看起来还是蛮好的,死的看了当然是烂、腐烂了,不好看。但是我们身念处,不但是观死的,要观也观活的。那么当下就有个三十六物,发、毛、爪子,皮、肉、精血,汗、泪、涕、唾,等等,身上三十六个东西,没有一个是干净的。那么经书上讲得很多。你个头发,头发你看到好象是干净,假使长在头上,长在头上好象是干净的,好象很好看。但是你把它剪下来,丢在地下,一砣,你看了都恶心的。那有的时候我们吃饭里边,菜里边有头发,赶快就拣出来,没有说很高兴把它吃下去的。那就是说那个好看是假的。那么毛、爪、齿都是一样的。

  

  一般人说眼睛最是迷人的,但是你把眼睛分析一下,两个眼皮把它销开的话,那个眼睛呢就像个弹子一样的,就是眼如铜铃了,就是僵尸鬼的那个弹子一样,凸出来,这个眼珠在中间,很不好看。那么你只要把眼皮两个把它合拢来,中间没有眼睛的,也不好看,这个瞎子那个眼皮,有什么好看。这两个东西兜拢来了,就像好看了,都是缘起,自己的颠倒想,想出来的,实际上幷没有个干净的东西。

  

  那么身上的其他不要说了,肉、筋、皮、血,你看看菜场里边的猪的肉、筋、肠,这个有什么好呢?再大小便,这个痰、涕,那更脏得不堪的。所以说把身念处多观的话,“观身不净”,这个就是“魔不得便”了。你身念处一观的话,很多事情贪心就灭掉了。那么受念处更细一层,心念处,就是除烦恼,法念处除五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正规的一些方法,从头到尾,开始就四念处下手,最大的成就,四念处成就。观法无我就是空性了,所以说这个四念处是彻头彻尾的。

  

  

  

  

  复次,经云:不能去盖离欲,不得四念处;不得四念处者,因缘资粮不具,不得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又佛说:身念处七年成,或六、五、四、三、二、一年、一月、一日成,或早修晚成,即修即成。所谓成者,成就无学,或无学资粮也,后当广显。

  

  “复次,经云:不能去盖离欲,不得四念处”,假使我们不能够去五盖,离开贪欲的话,那么这个四念处是修不成的;要得四念处的话,决定五盖要去掉,而且五欲也要去掉。“不得四念处者,因缘资粮不具,不得入初禅,乃至第四禅”,那么不得四念处有什么坏处呢?我们要得初禅,要因缘具足,四念处就是因缘之一。假使你四念处没有修好的话,那么初禅因缘就不够了,不能得初禅。那么,第二、第三、第四更得不到了。“又佛说:身念处七年成”,那么身念处到底修起来好不好修呢?佛亲自说的,身念处,有的人七年可以修成功,或者利根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一月、一日”都能修成功的,那是说最利根的,一天就成功了,或者再快的,“早修晚成”,早上修,晚上就成功了,不到一天。

  

  或者,(5B) “即修即成”,当下就成功了。“所谓成者,成就无学”,当下就成无学了,“或无学资粮”,或者无学的资粮得到了。那么以后要“广显”讲,以后还要广讲的。那就是说身念处最长,如果你专心念的话、修的话,七年成就,那么你如果利根的话,可以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乃至一个月、一天,最利根的“早修晚成”,甚至于当下就成功。成功什么?成功四念处成就呢,最高的可以到无学,或者最起码,无学的资粮也可以积聚到。那么这是“己行处”。我们说要修定的人,他就是哪些地方不能去,什么五欲不能去沾,那么非威仪行也不能去做,那余下的就是威仪行了,还有四念处,这是该做的事情。

  

  

  

  

  B4 爱护微戒,惧如金刚

  

  

  

  云何爱护微戒,惧如金刚?

  

  下边是“云何爱护微戒,惧如金刚?”这又是一科。我们说持戒,有的人说就把粗大的持了就可以了,那些微细的小戒好象是可以马虎,不在乎,尤其是说末法时期,“哎呀,这些小戒就算了,可以舍掉了”,那么这里就是说,你真正要修戒定慧的话,不但是不能舍掉,要爱护,不但是爱护,而且“惧如金刚”,就是害怕,金刚,害怕得跟金刚一样。什么叫金刚?后头要说。

  

  

  

  

  微戒者,除根本残罪,余皆微戒,亦云枝分戒。又除辨识阿含以外,余根本阿含诸犍度等种种微戒,如法犍度中客旧比丘法,乃至大小便浣染法等七法,及杂事中掘井淘泉、栽树造林、运石平地、建修房寺、净厨浴池等等之事,皆有定则,应当善学,所以断除微细我执习气之难觉、难知、难改、难断之非威仪行,亦复增长成就佛行之行,入佛后得智之门也。

  

  “微戒者,除根本残罪,余皆微戒”,除了第一第二两篇的话,这个重罪,余下的都叫微戒。所以说,人家说佛说的话,以后可以舍微细戒,那么你哪一个叫微细戒呢?这个里边就有辩论了,后来还是大家讨论,就是说佛说的戒已经制的就不能舍了,没有制的也不要乱加上去。

  

  那么什么微戒呢?就是说“三十以下”,都是属于微戒。“亦云枝分戒”,属于枝分的,根本的就是根本罪跟僧残,其余的都是枝分戒。“又除辨识阿含以外,余根本阿含诸犍度等种种微戒”。那么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除了前面两篇的话,其他的都是微细戒,再一个说法就是说根本阿含以外,二百五十条以外,其他的二十犍度里边的种种的微细的一些作法,都叫微戒。“如法犍度中客旧比丘法”,“法犍度”就是二十犍度之一,他里边就有“客旧比丘法”,就是说有客来了,旧比丘就是主了,该怎么接待,客应该怎么做,主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详细的作法,都在里边讲。那么还有这个“大小便浣染法”等,大小便该怎么做,洗手要洗几次,等等,那么洗衣服、染衣服都有方法的,“等七法,及杂事中掘井”,杂事,杂犍度里边如何掘井,如何“淘泉”等等,“栽树造林,运石平地,建修房寺”等等,都有一定的作法,还有“净厨浴池”等等,做这些都有一定的规矩的,都在二十犍度里有。所以说我们海公上师就说了,我们要造寺院的话,不能根据工程师的规划来的,我们要自己订出规划来,要根据佛教的规划,一般丛林的规划都是根据犍度来的,祖师定下的,你照他做基本上不错,如果你直接根据法犍度、杂犍度去做,那是最好了,是直接佛定的那些。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剃头也有规矩的,剃头,理发、剃须发,那些剃下来的头发、须发,不能乱丢的,不能扫掉的,要把它包起来之后埋了树根下边的,这个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我们是根据海公上师讲了之后,就一直行持到现在。这个也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防止杀生。因为比丘没有头发的,就是长了的也不太长,那么须发更是短,这些东西,头发、须发很硬的,虫吃下去要梗死的,不能摆在水里也不能摆在地下,只能包起来,丢在树根里边。丢在树根里边,一个是防止杀生,一个是树的根里边一个长的这个气可以对我们有……,虽然头发离开身体了,但是摆在树根里边对我们也还是有好处,生长的气氛有。所以这些微细的作法在这个二十犍度里边都有一定的轨则,所以是应当要按照它去做。

  

  “应当善学,所以断除微细我执习气之难觉、难知、难改、难断之非威仪行,亦复增长成就佛行之行,入佛后得智之门也。”,这些微细的我执是一般的人根本就不注意的,好象不当一回事的,但是这些微细我执的习气是最难觉察,很难自己觉察到,也很难知道,也很难改,这是太微细了,做了,成了一个一般性的习惯了,自己既感不到,也很不容易改过来,也很难断。我们说犯戒的事情比较粗,你知道它是不对的,那么是可以改的,可以断的,而这个习气就是顺了我执的,认为这是该做的事情,那么你要改、要断就非常困难。这是属于非威仪行,属于微细戒,那么我们这样子做,就是在断微细的我执,所以说这是有很大的好处。再一个,“增长成就佛行之行”,这都是佛的微细的行,我们照这个做的话,就是“增长成就”,将来我们可以成就佛的一样。那么“入佛后得智之门”,这些事情都是佛的后得智流露出来的,那么我们学了这些也可以得到佛的后得智。所以这些是对我们出家人来说有极大好处的,应当要做,不要认为小事情,不要去不管它,那么要得定的话更需要…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