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重视。

  

  

  

  

  复次,云何惧如金刚?金刚者,坚重不可破坏之意,谓此微戒,碍修障行,犹如金刚虽小,坚重不坏,集多不治,必得沉堕,堪畏惧也。而诸行人,多以事属微小,便忽略之,论主警之。

  

  那么下边是什么叫“惧如金刚”呢?什么叫“金刚”?“金刚者,坚重不可破坏之意”,金刚是坏不了的东西。那是这个微细的戒,这是微细的习气了,是障碍我们的修定的。“碍修障行”,我们修行都有障碍的,尤其是障定,这个极难破坏,所以说“金刚”。“犹如金刚虽小,坚重不坏”,虽然金刚,极小的金刚,但是他很坚固,很重,坏不了。则“集多不治,必得沉堕,堪畏惧也”,假使你小的事情不注意,集多了之后,不去对治的话,决定要沉下去,要堕落的,这个就是可畏惧。“惧如金刚”就是说这些小的事情虽然是小,但是它不会坏的,集聚成多之后,决定要堕落,所以说要恐怖、畏惧。“而诸行人,多以事属微小,便忽略之,论主警之”,而一般的修行人,因为这是小事,都忽略了,那么舍利弗就特别警告我们,不要忽略这些,要堕,这是金刚一样的,它是坏不了的,它集聚多了之后要成危害性的。那么这个金刚,我们说印光大师也经常用的,不过他用在好的地方,他说“如食金刚”4,你假使吃了金刚之后,决定破腹而出,这个金刚在肚子里你吃下去消化不了的,决定它要把你肚子打破了出来的,那么就是对身体要有害的,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说你是得了佛的种子之后,决定把我们的有漏的会破坏掉,出三界的,这是从……。但是金刚不坏的这个意思都是一样的,这是坏的那些习气,金刚的习气不对治的话,将来对你要必定……,它是坏不了的,决定要多了之后,要堕落的。

  

  

  

  

  复次,不知成就威仪微行,即是现身成就佛之外行根本。掘井运石等事,是佛内智方便般若表显之形影。若能藉此微行小事,如法如教作事,则于甚深般若难言之理,可因事以比知,是成佛入道之妙门也。

  

  “复次,不知成就威仪微行,即是现身成就佛之外行根本。”我们说成就威仪行,就是当下现在就成就佛的那些微细的事情。佛内行是智慧,外面身口表现的就是这些威仪行。我们成就威仪行就是成就佛的外行,这是个根本的,是直接来学佛的行动。“掘井运石等事,是佛内智方便般若表显之形影。若能藉此微行小事,如法如教作事,则于甚深般若难言之理,可因事以比知,是成佛入道之妙门也。”这些我们禅宗也有,运石,做些劳动事情,掘井等等事情,这些事情都有一定的方式,这是从佛的智慧方便般若表显出来的外相,假使你从这个小的地方下手进去的话,如法如教地去做的话,那么对佛的甚深的般若,不可言说的道理,可以从这个事情里边比量而知,进入佛的这个般若的门。所以说这是从事入了理了,是一个进入佛般若的一个善巧方便,不要忽视。那么这就是说对微细的行,一方面是它的危害性,不要忽视,一方面它的能够成就佛的般若的这个好的地方,也不要忽视,不要因为小了,就不管它了。

  

  

  

  

  以下文分三科:一者,

  

  若微细戒,若今作,起意作,欲和合作。

  

  下边是“若微细戒,若今作,起意作,欲和合作。”那么这个微细戒是怎么说呢?假使要作,现在要作,起一个心要作,一个人作不成呢,大家一起作。

  

  

  

  

  此是指示入修之门也,必当先时善学,善知,善辨识事相,解方便,此今应作不应作?思惟作意,应如何作?自作或共众和作?应以何方便作?事有定法,事定则心亦定,无疑虑故。

  

  “此是指示入修之门也”,对微细戒如何去做,那就是说法犍度。海公上师对法犍度的客旧比丘特别发挥了一些,就是说客比丘自己不要我慢,要像一个抹布一样,给你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心要放得下,不要说摆在个高的寮房就高兴,摆在个低的寮房就怄气,“我在自己的庙里是当什么执事的,你怎么把我安了个大寮房呢,好象看不起我了”等等,这个怄气了,这个不好。自己去到了个其他寺院要像抹布一样,需要你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一丢,哪里都可以摆。那么而反过来呢,主人,就是旧比丘,,对客比丘,不管你是大、小的都要和爱,他们很远而来,都要以诚意地接待,不要冷冰冰地不去睬他等等,这些都在法犍度里边讲得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这个道场有一个风气,都是大家忙于修持,对那些外来的那些客都不太殷勤,清凉桥也有一点点这个征相,所以上师特别是指出,对客比丘要热情。

  

  那么我们这里最近好象好一些了,前一段时间也是对有人来了,不理不睬,有些居士来了,甚至有些居士跟我告状了,她是好心从远地而来,拿了钱来供养的,结果问这个也不睬她,问那个没有碰上面就逃掉了,甚至于跑到会计房间里,打了门,还没进去,大骂一声,什么?“你不能进来!”,骂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她是女人。那么这些就是没有善巧,我们说女人不能进寮房是对的,但是你态度好一些,你说:“你先等一下,我马上就来”,那个就好了,你说“啊!去去去!”,这个东西人家心里受不了。她跟我告状,她说,我是来供养来的,结果到处碰壁,骂了一顿,她说心里……她说“我以后都不敢来了”。后来我们给她解释一下。你们有的人呢,他的发心是持戒,但是没有方便,你持戒,你持你的戒是对的,你对人不能那么生硬,人家,即使他不是来供养的,他到这个庙里来,总是来自己礼拜等等,都是为了好事情来的,应当对他要很热忱地接待才行,不能是泼冷水。那么这些都是佛的都有教诫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学到,不知道。

  

  “此是指示入修之门也”,这些小的事情都是修行的门路,窍门。“必当先时善学”,应当先要好好地学,“善知”,学了之后才能知道,不学就不知。不但得知道,还要“善辨识事相”,这个事情,客观的环境来之后,能够有预知之明。“解方便”,那么事情来了之后,该怎么方便去做,要知道。假如说女人不能进寮房,但是她要捐款,那么我们就是把收据簿拿出去,跟她很客气地跟她开收据,这是方便,不能呵斥。“此今应作不应作?”,这个事情现在该作不该作,就是时间也有问题。“思惟作意,应如何作?”,这个好好地要思惟,该怎么做。“自作”,自己一个人做得了,“或共众和作”,或者要很多人帮了一起做。“应以何方便作?”做的时候怎么样子善巧方便等等,都有一定的轨则的,这是二十犍度都有。“事有定法,事定则心亦定”,这个有一定的方法的,那么你也不要多花脑筋去东想西想,根据律藏怎么规定,做就是了,事情是定的,心也就定了,因为什么原因?“无疑虑故”没有疑虑了,不必怀疑了,也不必顾虑了,都根据戒律上做就对了。

  

  

  

  

  若于彼,多起恐畏相,令我莫犯。

  

  那么对这些该做的,有些是该止的,不应做的,要起“恐畏相”,要谨慎畏惧,不要看的小的戒犯了没有啥关系,“令我莫犯”,小的戒也不能犯,要起恐惧心、畏惧心。

  

  

  

  

  此显敬惧求宥之相,若是微戒,有未知未学、莫得善巧者,必当求尊加被,恐畏有犯,顺戒顺法,和众敬慎而行。

  

  “此显敬惧求宥之相”,就是说对那些小戒要谨慎,起恐怖心,不要犯。求加持,使我、加持我不要去犯了。“若是微戒,有未知未学、莫得善巧者,必当求尊加被,恐畏有犯”,这个微细的戒很多,有些没有知道的,没有学过的,不得善巧的,那么必要求三宝,加持,恐怕他有犯,因为有些知道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做不去犯,不知道的,当然就是要求加持,不要犯了。那么我们比丘每天早上念一个时念法,就是这个道理“顺戒顺法,和众敬慎而行”,那么顺了戒,顺了这个法则,二十犍度,很多小的法则,和合大众,谨慎小心地去做,不要骄慢。有的人总以为这个小事情我怎么干不来呢?我世间上做了那么多事,这些小事情我自有办法的,你们也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处理。你处理得对不对就不知道,你要根据佛的法如法而行,不要起我慢心。

  

  

  

  

  是谓惧微戒,如金刚。

  

  这个就是说“惧微戒”,小的戒要恐惧,不要犯,跟金刚一样。那么这个金刚我们说就是很不会坏的,就是说罪虽然小的话,但是它不会坏,不会坏呢,集多了之后就是重罪了,要堕落的。那么我们说海公上师经常提那个公案,就是说一个比丘,他在坐禅定,树下坐禅定,这个树叶子呢,因为风吹,这个树一个小叶子正在他头上,风一吹呢,在头上一扫一扫,痒兮兮的,那么佛的这个戒里边又不准摘生枝,活的树叶子不能摘掉的,他也不好去摘。那就是坐禅定呢,一下儿刚刚心定下来,风一吹又哗哗,头上一扫呢,心又乱掉了。那么他后来气起来了,“啊呀”,他说“佛制这些小戒干什么呢?”,这一个念头一起后来就堕落到做一条龙了。那么就是说那个伊钵罗龙王,他头上长了很大个树,很重很大个树,周身呢虫来咬,小虫咬他的身上,这棵树等于生了个大疮一样,他头一歪的话,这个树很重,倒过去了,朝那边一歪,倒那边去了,难受得很。这就是破见,就是一个小小的一个树枝的问题,因为对佛的戒起了一个不正之见,就受很大的苦。所以破戒跟破见,破见还厉害一些,佛的戒绝对不能讥嫌,不能去批判。有的人就是说对佛的戒,好象是末法时期了,不要那么多了,等等,这些破见的话,大家一定注意,不要去接受,这个将来果报无穷。

  

  

  

  

  如是敬惧微戒,如伏龙尊者、薄拘罗尊者、功德光论师等。又金刚者,智之名也,谓无上般若也。此微戒心,即般若心,即能出生金刚智慧之行门,不可以微细论,应生大惭愧学习之。伏龙尊者,轻重等持故。

  

  那么我们…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