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視。
複次,雲何懼如金剛?金剛者,堅重不可破壞之意,謂此微戒,礙修障行,猶如金剛雖小,堅重不壞,集多不治,必得沈墮,堪畏懼也。而諸行人,多以事屬微小,便忽略之,論主警之。
那麼下邊是什麼叫“懼如金剛”呢?什麼叫“金剛”?“金剛者,堅重不可破壞之意”,金剛是壞不了的東西。那是這個微細的戒,這是微細的習氣了,是障礙我們的修定的。“礙修障行”,我們修行都有障礙的,尤其是障定,這個極難破壞,所以說“金剛”。“猶如金剛雖小,堅重不壞”,雖然金剛,極小的金剛,但是他很堅固,很重,壞不了。則“集多不治,必得沈墮,堪畏懼也”,假使你小的事情不注意,集多了之後,不去對治的話,決定要沈下去,要墮落的,這個就是可畏懼。“懼如金剛”就是說這些小的事情雖然是小,但是它不會壞的,集聚成多之後,決定要墮落,所以說要恐怖、畏懼。“而諸行人,多以事屬微小,便忽略之,論主警之”,而一般的修行人,因爲這是小事,都忽略了,那麼舍利弗就特別警告我們,不要忽略這些,要墮,這是金剛一樣的,它是壞不了的,它集聚多了之後要成危害性的。那麼這個金剛,我們說印光大師也經常用的,不過他用在好的地方,他說“如食金剛”4,你假使吃了金剛之後,決定破腹而出,這個金剛在肚子裏你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決定它要把你肚子打破了出來的,那麼就是對身體要有害的,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說你是得了佛的種子之後,決定把我們的有漏的會破壞掉,出叁界的,這是從……。但是金剛不壞的這個意思都是一樣的,這是壞的那些習氣,金剛的習氣不對治的話,將來對你要必定……,它是壞不了的,決定要多了之後,要墮落的。
複次,不知成就威儀微行,即是現身成就佛之外行根本。掘井運石等事,是佛內智方便般若表顯之形影。若能藉此微行小事,如法如教作事,則于甚深般若難言之理,可因事以比知,是成佛入道之妙門也。
“複次,不知成就威儀微行,即是現身成就佛之外行根本。”我們說成就威儀行,就是當下現在就成就佛的那些微細的事情。佛內行是智慧,外面身口表現的就是這些威儀行。我們成就威儀行就是成就佛的外行,這是個根本的,是直接來學佛的行動。“掘井運石等事,是佛內智方便般若表顯之形影。若能藉此微行小事,如法如教作事,則于甚深般若難言之理,可因事以比知,是成佛入道之妙門也。”這些我們禅宗也有,運石,做些勞動事情,掘井等等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一定的方式,這是從佛的智慧方便般若表顯出來的外相,假使你從這個小的地方下手進去的話,如法如教地去做的話,那麼對佛的甚深的般若,不可言說的道理,可以從這個事情裏邊比量而知,進入佛的這個般若的門。所以說這是從事入了理了,是一個進入佛般若的一個善巧方便,不要忽視。那麼這就是說對微細的行,一方面是它的危害性,不要忽視,一方面它的能夠成就佛的般若的這個好的地方,也不要忽視,不要因爲小了,就不管它了。
以下文分叁科:一者,
若微細戒,若今作,起意作,欲和合作。
下邊是“若微細戒,若今作,起意作,欲和合作。”那麼這個微細戒是怎麼說呢?假使要作,現在要作,起一個心要作,一個人作不成呢,大家一起作。
此是指示入修之門也,必當先時善學,善知,善辨識事相,解方便,此今應作不應作?思惟作意,應如何作?自作或共衆和作?應以何方便作?事有定法,事定則心亦定,無疑慮故。
“此是指示入修之門也”,對微細戒如何去做,那就是說法犍度。海公上師對法犍度的客舊比丘特別發揮了一些,就是說客比丘自己不要我慢,要像一個抹布一樣,給你放在哪裏就放在哪裏,心要放得下,不要說擺在個高的寮房就高興,擺在個低的寮房就怄氣,“我在自己的廟裏是當什麼執事的,你怎麼把我安了個大寮房呢,好象看不起我了”等等,這個怄氣了,這個不好。自己去到了個其他寺院要像抹布一樣,需要你用一下,不需要的時候一丟,哪裏都可以擺。那麼而反過來呢,主人,就是舊比丘,,對客比丘,不管你是大、小的都要和愛,他們很遠而來,都要以誠意地接待,不要冷冰冰地不去睬他等等,這些都在法犍度裏邊講得很多。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這個道場有一個風氣,都是大家忙于修持,對那些外來的那些客都不太殷勤,清涼橋也有一點點這個征相,所以上師特別是指出,對客比丘要熱情。
那麼我們這裏最近好象好一些了,前一段時間也是對有人來了,不理不睬,有些居士來了,甚至有些居士跟我告狀了,她是好心從遠地而來,拿了錢來供養的,結果問這個也不睬她,問那個沒有碰上面就逃掉了,甚至于跑到會計房間裏,打了門,還沒進去,大罵一聲,什麼?“你不能進來!”,罵起來了,爲什麼?因爲她是女人。那麼這些就是沒有善巧,我們說女人不能進寮房是對的,但是你態度好一些,你說:“你先等一下,我馬上就來”,那個就好了,你說“啊!去去去!”,這個東西人家心裏受不了。她跟我告狀,她說,我是來供養來的,結果到處碰壁,罵了一頓,她說心裏……她說“我以後都不敢來了”。後來我們給她解釋一下。你們有的人呢,他的發心是持戒,但是沒有方便,你持戒,你持你的戒是對的,你對人不能那麼生硬,人家,即使他不是來供養的,他到這個廟裏來,總是來自己禮拜等等,都是爲了好事情來的,應當對他要很熱忱地接待才行,不能是潑冷水。那麼這些都是佛的都有教誡的,因爲我們還沒有學到,不知道。
“此是指示入修之門也”,這些小的事情都是修行的門路,竅門。“必當先時善學”,應當先要好好地學,“善知”,學了之後才能知道,不學就不知。不但得知道,還要“善辨識事相”,這個事情,客觀的環境來之後,能夠有預知之明。“解方便”,那麼事情來了之後,該怎麼方便去做,要知道。假如說女人不能進寮房,但是她要捐款,那麼我們就是把收據簿拿出去,跟她很客氣地跟她開收據,這是方便,不能呵斥。“此今應作不應作?”,這個事情現在該作不該作,就是時間也有問題。“思惟作意,應如何作?”,這個好好地要思惟,該怎麼做。“自作”,自己一個人做得了,“或共衆和作”,或者要很多人幫了一起做。“應以何方便作?”做的時候怎麼樣子善巧方便等等,都有一定的軌則的,這是二十犍度都有。“事有定法,事定則心亦定”,這個有一定的方法的,那麼你也不要多花腦筋去東想西想,根據律藏怎麼規定,做就是了,事情是定的,心也就定了,因爲什麼原因?“無疑慮故”沒有疑慮了,不必懷疑了,也不必顧慮了,都根據戒律上做就對了。
若于彼,多起恐畏相,令我莫犯。
那麼對這些該做的,有些是該止的,不應做的,要起“恐畏相”,要謹慎畏懼,不要看的小的戒犯了沒有啥關系,“令我莫犯”,小的戒也不能犯,要起恐懼心、畏懼心。
此顯敬懼求宥之相,若是微戒,有未知未學、莫得善巧者,必當求尊加被,恐畏有犯,順戒順法,和衆敬慎而行。
“此顯敬懼求宥之相”,就是說對那些小戒要謹慎,起恐怖心,不要犯。求加持,使我、加持我不要去犯了。“若是微戒,有未知未學、莫得善巧者,必當求尊加被,恐畏有犯”,這個微細的戒很多,有些沒有知道的,沒有學過的,不得善巧的,那麼必要求叁寶,加持,恐怕他有犯,因爲有些知道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做不去犯,不知道的,當然就是要求加持,不要犯了。那麼我們比丘每天早上念一個時念法,就是這個道理“順戒順法,和衆敬慎而行”,那麼順了戒,順了這個法則,二十犍度,很多小的法則,和合大衆,謹慎小心地去做,不要驕慢。有的人總以爲這個小事情我怎麼幹不來呢?我世間上做了那麼多事,這些小事情我自有辦法的,你們也不要管我,我自己來處理。你處理得對不對就不知道,你要根據佛的法如法而行,不要起我慢心。
是謂懼微戒,如金剛。
這個就是說“懼微戒”,小的戒要恐懼,不要犯,跟金剛一樣。那麼這個金剛我們說就是很不會壞的,就是說罪雖然小的話,但是它不會壞,不會壞呢,集多了之後就是重罪了,要墮落的。那麼我們說海公上師經常提那個公案,就是說一個比丘,他在坐禅定,樹下坐禅定,這個樹葉子呢,因爲風吹,這個樹一個小葉子正在他頭上,風一吹呢,在頭上一掃一掃,癢兮兮的,那麼佛的這個戒裏邊又不准摘生枝,活的樹葉子不能摘掉的,他也不好去摘。那就是坐禅定呢,一下兒剛剛心定下來,風一吹又嘩嘩,頭上一掃呢,心又亂掉了。那麼他後來氣起來了,“啊呀”,他說“佛製這些小戒幹什麼呢?”,這一個念頭一起後來就墮落到做一條龍了。那麼就是說那個伊缽羅龍王,他頭上長了很大個樹,很重很大個樹,周身呢蟲來咬,小蟲咬他的身上,這棵樹等于生了個大瘡一樣,他頭一歪的話,這個樹很重,倒過去了,朝那邊一歪,倒那邊去了,難受得很。這就是破見,就是一個小小的一個樹枝的問題,因爲對佛的戒起了一個不正之見,就受很大的苦。所以破戒跟破見,破見還厲害一些,佛的戒絕對不能譏嫌,不能去批判。有的人就是說對佛的戒,好象是末法時期了,不要那麼多了,等等,這些破見的話,大家一定注意,不要去接受,這個將來果報無窮。
如是敬懼微戒,如伏龍尊者、薄拘羅尊者、功德光論師等。又金剛者,智之名也,謂無上般若也。此微戒心,即般若心,即能出生金剛智慧之行門,不可以微細論,應生大慚愧學習之。伏龍尊者,輕重等持故。
那麼我們…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