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說“如是敬懼微戒,如伏龍尊者”,我們講過的,根支具尊者,他對一切大小戒,要麼佛不製,一製了戒之後,決定受持不犯的,不管大的小的都不犯的,“伏龍尊者”。“薄拘羅尊者”也介紹過的。那麼“功德光論師”是戒律的一個祖師,弘戒的祖師。“又金剛者”,這個金剛,前面說是不壞的那個東西,這裏又是從好的方面說,也可以說。“金剛者,智之名也”,就是金剛,就是智慧,也就是印光大師那個,就是“無上般若”。這個微細戒,就是“般若心”,就是佛的般若心流露出來的。“能出生金剛智慧之行門,不可以微細論”,我們以微細戒進去,這是能夠通入佛的微細的金剛智慧的,那麼我們不要因爲它微細了,就不重視了。“應生大慚愧學習之”,我們自己沒有得般若心,不知道這是重要的事情,應生大慚愧心,要好好地去學。般若是沒有相的,就在事相上顯出來的,佛的智慧你怎麼看得到呢?佛不說的話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智慧是什麼一個東西,但是佛的行動、事相就是智慧的表現,佛以這樣子的微細的行動,我們跟他學的話,就是學佛的智慧,這個我們就是不要忽略,要重視。

  

  那麼下面又介紹了這叁個尊者,都是尊重佛的微細戒。那麼舉了叁個例子。一個“伏龍尊者”,就是根支具尊者,“輕重等持”,佛所製的戒不管重的輕的,只要一製,製出來,他決定是受了不犯的,從來不犯的,所以那個龍呢,他只要一句話就走了,這是戒的威力,這是我們介紹過的。

  

  

  

  

  薄拘羅尊者,出家八十年中持糞衣,八十年行乞食等,乃至八十年無病,八十年未服藥,八十年結跏趺坐,未曾依壁,別余未曾有功德,此未全錄。在中阿含經卷第八中應看。

  

  功德光論師,行必攜羯磨文小冊,及量度線繩等,等者比丘六物等。

  

  “薄拘羅尊者”,我們也略略地提過一次,他出家了八十年,中間都是糞掃衣,沒有好衣服穿的,都是持糞掃衣。八十年乞食,自己八十年,年紀再大,還是到聚落裏邊乞食,不坐在家裏吃,不讓人家取來,自己就不去了,沒有,八十年乞食。“乃至八十年無病”,就是說這八十年裏邊全部是跟了戒律做的,因爲依戒行持,也得到一個果報,“八十年無病”,八十年不要吃藥。那麼這個持戒跟無病有什麼因果呢?這個裏邊很有微細的,我們大概細心一點呢可以知道了,如果你依戒行持的話,就不會害病,除非你過去很大的業障。我們經常看到《藥師經》裏邊,假使有病的話你就持八分齋戒,那麼像這樣子,那麼我們天天持八關齋戒,那不是天天在治病嗎?所以不會有病。那麼戒律裏邊,地下掉的東西不吃等等,都是講衛生的。所以說戒律裏邊是佛的智慧製的,對于我們修行的人,都放在生活上呢,絕對極大的保障,就是好好地依戒行持就是最大的講衛生。所以薄拘羅尊者,八十年裏邊他依佛的一切戒行持的,所以做到八十年不害病,八十年不要吃藥。“八十年結跏跌坐”,沒有靠牆壁。我們總是感到吃力了,往後靠一靠,我們這裏凳子都有靠背,有個靠背就要靠了,沒有靠背就沒有辦法了,撐在那裏,有靠背就要靠下去了。而這個薄拘羅尊者,八十年都是結跏跌坐,從來沒有腿子打開,也不靠背的。藏地的這個法座後邊那個背不能靠的,是空的,裹了莊嚴品是裝得好好的,看上去好象一個靠背,你一去靠的話,就翻下去了,這個不能靠的,那意思就叫我們不要靠背。那麼薄拘羅尊者是他八十年裏邊沒有靠牆壁,靠一靠都沒有。“別余未曾有功德,此未全錄”,其他也還有稀有的功德都這裏就來不及全部寫下來了,在《中阿含經》第八卷裏邊很多,可以叫大家去看。那麼我們知道一點就行了。

  

  那麼第叁位功德光論師,“行必攜羯磨文小冊”,功德光是講戒的,他行動的時候,羯磨文的小冊子都隨身帶的,哪個時候要做羯磨了,他就馬上做羯磨,所以說他是非常重視羯磨的,“及量度線繩等”,他的量的這個線繩子等這些也隨身帶的,什麼地方要量一下了,他就去量去了,還有比丘的……,“等”,等什麼?“比丘六物”,濾水囊等等都隨身帶的,那麼你吃水的時候就要過濾了,這些小的地方都做到,這是功德光論師的功德。我們再說一個八十年不害病,就是濾水囊,水裏邊髒東西都濾掉了,所以說,我們說是不殺生,水裏有蟲,實際上也是講衛生,所以說真正依戒行持的話,就是八十年不害病,就是薄拘羅尊者是一個例子。

  

  那麼這個前面的“愛護微戒,懼如金剛”,這一科是講完了。

  

  

  

  

  B5 受持于戒

  何謂受持于戒?

  

  此正顯受持戒法之行相,最要之點也。

  

  下邊呢“受持于戒”,又是新的一科。“受持于戒”,“此正顯受持戒法之行相,最要之點也”。開始要受戒了,受了戒之後麼要持戒,所以說受持于戒。這是很重要的。海公上師我記得講了一個東西,它是我們可以做參考的。他說有些人他也不受戒,也不做壞事,他也認爲自己很高超,就是說佛的戒是著相,他既不受戒不著相,又不有做壞事,戒律上做的事情,他也學了,他也是看了很多書,就不做,他認爲高人一等,比那些受了戒了,犯戒的人要好得多,他認爲是這樣子對。實際上海公上師就批評了,他說你這樣做不但是不對,而且是壞戒的見,叫大家不要受戒了,你大家只要做的好人就對了,戒就不要受了,把佛的戒就埋沒了。所以說戒是一定要受的,受了戒跟不受戒的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對居士說,你們受過五戒,跟你不受五戒,也不殺生,也不偷東西,也不邪淫,也不打妄語,兩個絕對不一樣的。你不受五戒不殺生,僅僅是你沒有做壞事,但你受五戒的一個不殺生就不一樣了,受五戒,你受五戒的時候你“盡形壽不殺生”,那是宣布對整個的法界,一切有生命的給你們個保障,我不來害你的,那個功德有多大!你這個受戒的儀式沒有做,這個戒沒有受,你今天一天不殺生,一天沒有做壞事,兩天不殺生,兩天不做壞事,乃至一輩子不殺生,一輩子沒有做壞事,功德幷不大,當然了,也是有功德,也是好了,跟受戒就不一樣了。所以說受戒有它的特殊的功德,不要輕視了。再一個,你受了戒,海公上師也這麼說,即使你一個在家人,不受戒,好象是明哲保身,不做壞事,跟那些出家人,吃煙的,喝酒的,說起來好象他們不行了,實際上他們才出家的時候,受戒那個出離心,當時那個殊勝的出離心,你是沒有的,他們雖然是受了戒,即使犯了戒下地獄,但這個金剛種子,他在識身上還有,將來總有一天要起作用的,你卻是沒有,即使你這一輩子不做壞事,你這個金剛種子沒有下去,將來你要成佛度衆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壞這個持戒,受了戒是雖然犯戒固然不好,但是他畢竟比你什麼都不受的要高超得多。所以說他們有人也是一種解嘲的話,他就是說現在我們大陸上的大德們到處灌頂,好象是有些人不是那個根基,不是灌了頂,叁昧耶戒受了,不守的話,金剛地獄了?有人就這麼解釋了,他說是佛的慈悲,你即使下了金剛地獄,但是你金剛種子下去了,將來成佛還是可能的,有這個機會的,你如果不受灌頂,你也要下地獄,但是地獄的苦受了很多,成佛的因緣幷沒有,將來還是要地獄,那麼從這個比較起來,給你灌個頂也是好的。那麼這個就是金剛種子的作用。當然我們說灌了頂不犯叁昧耶戒是最好了,那你是犯了,灌了頂受叁昧耶戒的話,你金剛地獄是必去的,這也不是頂好了,能夠不犯最好。但是我們說金剛種子下去,比不下呢,畢竟不一樣的,所以說不要看輕那些破戒比丘,他將來還會成就,你沒有受戒的人,將來成就是沒有的。在釋迦佛教下的,出過家的人,彌勒叁會都會得度,而沒有受釋迦佛教的那些人,都不一定得度,所以說這個不要看現前的,長遠地看呢,這些人不能輕視。

  

  “受持于戒”,那麼當然了,我們受了戒之後一定要持,最好的就是說受了之後不犯,這是最高等的。“此正顯受持戒法之行相,最要之點也”,受了之後要持。

  

  

  

  

  C1 不離一切戒

  若比丘,不離一切戒。

  

  一切戒就是說我們是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受了比丘戒之後我們的五戒還在,我們的沙彌十戒還在的,所以《俱舍》裏邊說,一個比丘身上有二百六十五條戒,二百五十是比丘戒,十條是沙彌戒,還有五條居士戒,這個一層一層上去,而且受的時候一定要從五戒受了之後,十戒,十戒之後比丘戒,不能超越。那麼受了之後,前面的幷沒有舍掉,“若比丘不離一切戒”,一切戒都不要離開。

  

  

  

  

  若受五戒,盡形不舍;若受八戒,未竟日夜不舍,余時隨學,心念不舍;若沙彌正學等受沙彌正學戒已,于前五戒等,應續憶持不舍,皆有功德作用,如日月星光,時有隱顯,非無有體,受比丘戒,沙彌等戒體仍有,仍應當學。一受之後,終身不離,不舍所受,亦以教人,余叁聚戒、總持戒等,亦複如是。

  

  (6A) “若受五戒,盡形不舍”,那麼受五戒的話,盡形壽不舍,是居士。“若受八戒”,那麼一天一夜不舍,“余時隨學”,就是說八關齋戒當然只有一天一夜,但是其他的不受的那些天隨順而學,就是能夠做到多少算多少,“心念不舍”,心裏邊還是懷念到這個八條戒。那麼假使再進一層,“沙彌”戒、“正學等”戒,正學女就是六條戒,“受沙彌正學戒”的時候,“于前五戒等,應續憶持不舍”,就沒有把前面五戒放舍掉,五戒還得要繼持,不要舍掉。“皆有功德作用”,這個功德作用都在的。“如日月星光,時有隱顯,非無有體”,他就是說受了比丘戒了,當然比丘戒是主要的,但是沙彌戒幷沒有舍掉,五戒也沒有舍掉。他就是說舉一個例,“日月星光”,就是說我們經常就是不是有一個詩,“月明星稀”,月亮特別大的時候星就很少,怎麼?星是不是少下去了?沒有…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