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少,因爲星的光小,月亮的光大,把它遮掉了,好象看上去只有幾個大星還在,小星就看不到了。那麼太陽出來,當然了,月亮都看不到了,星更看不到了,但是星的體幷沒有失掉。那就是說比丘戒受了之後,比丘戒就顯了,就是太陽,把其他的都隱掉了,但是它們的體還在,沙彌戒的戒體、五戒的戒體都在,幷不是沒有了。“受比丘戒,沙彌等戒體仍有”,沙彌、五戒的體還是有的,還是要受持的,要學的。

  

  “一受之後,終身不離”,受了之後,一輩子不能舍掉了。“不舍所受”,不要把受的戒相舍掉。“亦以教人”,同時也要教人家。那麼我們說比丘戒,你沒有五戒,你怎麼教,跟人家居士授五戒怎麼授呢?因爲你有五戒,所以給他可以授。

  

  “余叁聚戒”,那菩薩戒,叁聚淨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戒。“總持戒”是叁味耶戒。“等,亦複如是”,就是說受了菩薩戒的人,別解脫戒還在,受了總持戒叁味耶戒的人,他的菩薩戒跟別解脫戒還在,所以說不能說受了密乘戒,就把別解脫戒舍掉了。藏地在宗大師之前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就是有這個誤解,他就是說受了密乘戒了,我們只要守密乘戒就夠了,以前的小的什麼基層的別解脫戒可以舍掉,不去管他的。這是錯誤的。宗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凡是受密乘戒的,包括比丘戒、沙彌戒,別解脫戒,還有菩薩戒都要守,你破了前頭的,就是破密乘戒,所以說前面的跟密乘戒兩個是整體。我們《上師供》裏邊也有的,菩薩戒、密乘戒都是連貫一起的,這個天天念,大家可能會體會到。那麼這個就是說不要說受了高的,就把低的舍掉了,菩薩戒受了,別解脫戒不能舍,密乘戒受了,菩薩戒、別解脫戒都不能舍,都在包了裏頭,犯了下面的就犯上邊的。這是我們格魯的特殊的一個教授,其他的教派就不一定是這麼說了,而真正的佛的原意就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裏我們要講到一個什麼,就是海公上師,以前我們講過一次了,就是海公上師在拉薩學法的時候,那麼後藏有一個出名的歌舞劇,就是《阿吉拉姆》,那麼他每一年要到前藏來演出,先要供養,他們藏地人都講供養,先要供養達賴喇嘛,達賴喇嘛是不看戲的,他是不受,他說“你要供養,你去供僧衆好了”。那麼他就是把這場戲演出了叁天,這個演出叁天看的人就多了,什麼在家、出家都去看去了。那麼海公上師這個時候在康薩仁波卿下邊學法,有的人就跟他說了:“啊呀,這個是很難得,你漢地來的,這個藏地都很稀有的,你也去看看吧。”海公上師他依止法,他說要去看,他說要問過康薩仁波卿,那小事情就要問了,他問康薩仁波卿可不可以去看,大家都在看,康薩仁波卿就說了:“你要去看看也可以,但是你想一想受八關齋戒的人看不看?”那麼就是說你連八關齋戒的居士都不看,你們沙彌戒裏邊也有歌舞伎樂不能看的,那麼比丘戒裏邊也有,那你該不該看呢?海公上師一聽馬上就領會了,就沒有看,一輩子沒有看,雖然藏地住了那麼多年,藏地的名劇《阿吉拉姆》他一次也沒有看,這個就是說海公上師一個是重微細戒,也是一個依止法做得好。那麼這一點我們是要贊歎了。

  

  

  

  

  C2 常持一切戒

  常持一切戒。

  

  一切戒不是說受了之後就算數了,要常持,不斷地、恒常地要持,持好。

  

  

  

  

  若七衆戒,今依何等身,依此自行何等戒,教他隨境必須方便施教,求廣求深,不以少學爲滿,一切根本枝分,悉並學持,不輕開放。

  

  “若七衆戒,今依何等身,依此自行何等戒”,七種戒,七衆弟子,你什麼身份受什麼戒,受什麼戒就把他自己的戒要持好。“教他隨境必須方便施教,求廣求深,不以少學爲滿”。那麼你自己受了戒之後教他,教他的時候,根據各式各樣的環境,你要方便施教,就是他的戒你要有,沒有的話你就不能教他。所以說自己要學,要深廣地學,不要以少學爲滿足,因爲你自己自度當然少學一點可以,如果你要利他的話,你少學了,人家跟你來學,你就拿不出來了,就是不能利他了。“一切根本枝分,悉幷學持,不輕開放”,一切的根本戒也好,細的枝分戒也好,都要學,都要持,不要輕易開。有的人就是說,當然我們會供,根據有部的說法,會供的供品下午是能吃的,那麼有的人就問好不好吃,那我就問了,你受的是什麼戒?是四分律戒,四分律戒能不能吃?那麼就不能吃,就不要再找依據。你當時要吃麼,你開許了,以有部的依據來開許當然也可以,但是“不輕開放”,不要輕易開許。

  

  四分律戒是非常嚴格的,海公上師我們上次講《定道資糧》也說過了,海公上師非常贊歎,四分律藏不但是在男女的界限嚴格,就是說非時食也特別嚴格,嚴格到怎樣子呢?一個比丘,醫生給他看了病了,說他一定要吃一點東西,不吃的話會死掉。那麼給他煮稀飯,但是問了佛,佛說要吃稀飯可以,要拿布濾過,米的粒子不能吃,只能是喝湯。那麼是這麼嚴格,快要死的病人都這樣子。這個我們說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他臨終害病的時候,有一種姜,人家說你有病麼可以吃了,這個大概對病有好處的,就要勸他吃那個姜,智者大師他有病,他自己不能翻書,就說你們找那個——他們國清寺裏邊——有懂律的叫他律書先翻一翻,律藏裏邊能不能開許,等到律藏還沒有翻完他已經圓寂了。就是說臨終都不隨便開許一點點,這個古代大德都是這樣子。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不要輕易開放。

  

  

  

  

  C3 常住一切戒

  常住一切戒。

  

  從受具足以來,即學習戒,依次隨學勿緩,隨行日久,成爲自然,洗淨世習,安住調伏,不以爲苦,定自然生。

  

  受了具足戒以後,這當然了我們說這個論是舍利弗寫的,是對比丘說的,那麼不是比丘的話就是設身處地也作比丘想。受了比丘具足戒以後就要學戒。“依次隨學勿緩”,那就是馬上要學,受了之後就要學,一緩的話,你犯了戒了就不好搞了,所以受戒之後一定要學戒。“隨行日久,成爲自然”,你依了戒好好地做,時間久了,習慣就成自然了,就不難。如果你不學呢都是生硬,不但是生硬的,而且還不知道,犯了也不知道。“洗淨世習,安住調伏,不以爲苦,定自然生”,你好好地學戒,學了之後行持的話,時間久了,戒律就是你的習慣了,那麼把一切世間的習氣都洗得幹幹淨淨的,安住于戒律中,調伏就是戒律,安住于調伏之中,一點也不以爲苦。才學戒的人,哎呀,感到戒苦得很,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好象把我們束縛得太不自由了,有的人就是提倡解放,要把戒律打破了,這個就是自己愚癡。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現在的習慣跟著這個戒律不合,是煩惱習慣,煩惱習慣也不是有自性的,不是你天然這樣子,不能改的,都是時間久了熏習出來的,你把那個煩惱的熏習的習氣把它改掉,改成戒定慧的習氣,不是更好嗎?當然開始有點兒感到苦,不習慣,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安住調伏”,也“不以爲苦”了,在“安住調伏,不以爲苦”這個樣子地下去呢,當然生定了,很自然就可以生出來了。

  

  

  

  

  C4 親近于戒

  親近于戒。

  

  爲攝僧正法久住故,常親戒法,及奉戒人,行事羯磨,不嫌,不厭,如法和合,相親共事。

  

  下邊就是說不但是持戒、常住戒,行住坐臥都在戒中,還要“親近于戒”,要好好學。怎麼叫親近呢?看書、聽講、聞思修等等,都是親近于戒的一個項目,那麼參加羯磨等等,都是親近戒的表示。我們誦戒,就是希望大家都來,這也是親近于戒。“爲攝僧正法久住故”,爲了攝持僧團,正法久住的原因,“常親”近“戒法”,決定要親近戒法。“及奉戒人”,對于持戒的人你也要親近,爲什麼?你親近他你可以學戒,你自己也不知道,有的地方微細的,你書也來不及看那麼多,你親近了他之後,他的行動都是從戒律來的,那你是也直接就學到了。“行事羯磨,不嫌,不厭”,行事羯磨有的時候很微細,很有點——有人說繁瑣,不要嫌煩。那麼如法地做。這個佛都有密意的,佛不會叫你去故意做一些麻煩事情的,所以說不要以世間的眼光來看,不要嫌、譏嫌,不要討厭,要“如法”地“和合”而做,“相親共事”,“和合,相親”,共同把這個戒法的羯磨、行事等等做好。這是順了佛的戒來做,親近于戒的。

  

  

  

  

  C5 持戒不瑕,不穢不垢,不懈不缺,受持一切戒

  持戒不瑕,不穢不垢,不懈不缺,受持一切戒,是謂受持于戒。

  

  不瑕,石之似玉名曰瑕石,或稱鍛石,此喻持戒作僞,非真玉石,以相似法,而亂正法,乖理背道,法雜俗染,形迹粗弊,由此等事,漸令正法隱沒。

  

  那麼這個總結,什麼叫“受持于戒”呢?持戒不要有缺點,有一種石頭跟玉一樣的,叫瑕石,這個或者說鍛石,他就是說玉裏邊有一點不幹淨的,就是這一些東西,那麼我們持戒裏邊就不要有一些不幹淨的東西。“此喻持戒作僞,非真玉石”,那就是說我們持戒假使“持戒作僞”,就是盜戒了,就是說表面是持戒,裏邊盡在開許,哪裏空子麼就哪裏鑽。假使說吃東西,持的是四分律,吃東西根據有部的,其它的什麼東西又根據什麼部的,總之經常地開,總是要使自己方便,順了自己習氣的空子盡鑽,這個叫“作僞”,持戒,表面上是持戒,實際上都是鑽空子,不是真的玉石。“以相似法,而亂正法”,所以這個相似法來亂正法呢,最麻煩的,日常法師講,這個《廣論》也說,相似法是混淆正法最可怕的。那麼海公上師也是,表面上持戒到處鑽空子的人以相似法是亂正法最壞的。“乖理背道,法雜俗染,形迹粗弊,由此等事,漸令正法隱沒”。他表面上持戒,真正的對佛的道理,跟佛的道,是違背的。他就是在法裏邊又雜了一些世間的那些染汙…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