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因为星的光小,月亮的光大,把它遮掉了,好象看上去只有几个大星还在,小星就看不到了。那么太阳出来,当然了,月亮都看不到了,星更看不到了,但是星的体幷没有失掉。那就是说比丘戒受了之后,比丘戒就显了,就是太阳,把其他的都隐掉了,但是它们的体还在,沙弥戒的戒体、五戒的戒体都在,幷不是没有了。“受比丘戒,沙弥等戒体仍有”,沙弥、五戒的体还是有的,还是要受持的,要学的。
“一受之后,终身不离”,受了之后,一辈子不能舍掉了。“不舍所受”,不要把受的戒相舍掉。“亦以教人”,同时也要教人家。那么我们说比丘戒,你没有五戒,你怎么教,跟人家居士授五戒怎么授呢?因为你有五戒,所以给他可以授。
“余三聚戒”,那菩萨戒,三聚净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戒。“总持戒”是三味耶戒。“等,亦复如是”,就是说受了菩萨戒的人,别解脱戒还在,受了总持戒三味耶戒的人,他的菩萨戒跟别解脱戒还在,所以说不能说受了密乘戒,就把别解脱戒舍掉了。藏地在宗大师之前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就是有这个误解,他就是说受了密乘戒了,我们只要守密乘戒就够了,以前的小的什么基层的别解脱戒可以舍掉,不去管他的。这是错误的。宗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凡是受密乘戒的,包括比丘戒、沙弥戒,别解脱戒,还有菩萨戒都要守,你破了前头的,就是破密乘戒,所以说前面的跟密乘戒两个是整体。我们《上师供》里边也有的,菩萨戒、密乘戒都是连贯一起的,这个天天念,大家可能会体会到。那么这个就是说不要说受了高的,就把低的舍掉了,菩萨戒受了,别解脱戒不能舍,密乘戒受了,菩萨戒、别解脱戒都不能舍,都在包了里头,犯了下面的就犯上边的。这是我们格鲁的特殊的一个教授,其他的教派就不一定是这么说了,而真正的佛的原意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这里我们要讲到一个什么,就是海公上师,以前我们讲过一次了,就是海公上师在拉萨学法的时候,那么后藏有一个出名的歌舞剧,就是《阿吉拉姆》,那么他每一年要到前藏来演出,先要供养,他们藏地人都讲供养,先要供养达赖喇嘛,达赖喇嘛是不看戏的,他是不受,他说“你要供养,你去供僧众好了”。那么他就是把这场戏演出了三天,这个演出三天看的人就多了,什么在家、出家都去看去了。那么海公上师这个时候在康萨仁波卿下边学法,有的人就跟他说了:“啊呀,这个是很难得,你汉地来的,这个藏地都很稀有的,你也去看看吧。”海公上师他依止法,他说要去看,他说要问过康萨仁波卿,那小事情就要问了,他问康萨仁波卿可不可以去看,大家都在看,康萨仁波卿就说了:“你要去看看也可以,但是你想一想受八关斋戒的人看不看?”那么就是说你连八关斋戒的居士都不看,你们沙弥戒里边也有歌舞伎乐不能看的,那么比丘戒里边也有,那你该不该看呢?海公上师一听马上就领会了,就没有看,一辈子没有看,虽然藏地住了那么多年,藏地的名剧《阿吉拉姆》他一次也没有看,这个就是说海公上师一个是重微细戒,也是一个依止法做得好。那么这一点我们是要赞叹了。
C2 常持一切戒
常持一切戒。
一切戒不是说受了之后就算数了,要常持,不断地、恒常地要持,持好。
若七众戒,今依何等身,依此自行何等戒,教他随境必须方便施教,求广求深,不以少学为满,一切根本枝分,悉并学持,不轻开放。
“若七众戒,今依何等身,依此自行何等戒”,七种戒,七众弟子,你什么身份受什么戒,受什么戒就把他自己的戒要持好。“教他随境必须方便施教,求广求深,不以少学为满”。那么你自己受了戒之后教他,教他的时候,根据各式各样的环境,你要方便施教,就是他的戒你要有,没有的话你就不能教他。所以说自己要学,要深广地学,不要以少学为满足,因为你自己自度当然少学一点可以,如果你要利他的话,你少学了,人家跟你来学,你就拿不出来了,就是不能利他了。“一切根本枝分,悉幷学持,不轻开放”,一切的根本戒也好,细的枝分戒也好,都要学,都要持,不要轻易开。有的人就是说,当然我们会供,根据有部的说法,会供的供品下午是能吃的,那么有的人就问好不好吃,那我就问了,你受的是什么戒?是四分律戒,四分律戒能不能吃?那么就不能吃,就不要再找依据。你当时要吃么,你开许了,以有部的依据来开许当然也可以,但是“不轻开放”,不要轻易开许。
四分律戒是非常严格的,海公上师我们上次讲《定道资粮》也说过了,海公上师非常赞叹,四分律藏不但是在男女的界限严格,就是说非时食也特别严格,严格到怎样子呢?一个比丘,医生给他看了病了,说他一定要吃一点东西,不吃的话会死掉。那么给他煮稀饭,但是问了佛,佛说要吃稀饭可以,要拿布滤过,米的粒子不能吃,只能是喝汤。那么是这么严格,快要死的病人都这样子。这个我们说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他临终害病的时候,有一种姜,人家说你有病么可以吃了,这个大概对病有好处的,就要劝他吃那个姜,智者大师他有病,他自己不能翻书,就说你们找那个——他们国清寺里边——有懂律的叫他律书先翻一翻,律藏里边能不能开许,等到律藏还没有翻完他已经圆寂了。就是说临终都不随便开许一点点,这个古代大德都是这样子。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不要轻易开放。
C3 常住一切戒
常住一切戒。
从受具足以来,即学习戒,依次随学勿缓,随行日久,成为自然,洗净世习,安住调伏,不以为苦,定自然生。
受了具足戒以后,这当然了我们说这个论是舍利弗写的,是对比丘说的,那么不是比丘的话就是设身处地也作比丘想。受了比丘具足戒以后就要学戒。“依次随学勿缓”,那就是马上要学,受了之后就要学,一缓的话,你犯了戒了就不好搞了,所以受戒之后一定要学戒。“随行日久,成为自然”,你依了戒好好地做,时间久了,习惯就成自然了,就不难。如果你不学呢都是生硬,不但是生硬的,而且还不知道,犯了也不知道。“洗净世习,安住调伏,不以为苦,定自然生”,你好好地学戒,学了之后行持的话,时间久了,戒律就是你的习惯了,那么把一切世间的习气都洗得干干净净的,安住于戒律中,调伏就是戒律,安住于调伏之中,一点也不以为苦。才学戒的人,哎呀,感到戒苦得很,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好象把我们束缚得太不自由了,有的人就是提倡解放,要把戒律打破了,这个就是自己愚痴。我们无始以来,我们现在的习惯跟着这个戒律不合,是烦恼习惯,烦恼习惯也不是有自性的,不是你天然这样子,不能改的,都是时间久了熏习出来的,你把那个烦恼的熏习的习气把它改掉,改成戒定慧的习气,不是更好吗?当然开始有点儿感到苦,不习惯,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安住调伏”,也“不以为苦”了,在“安住调伏,不以为苦”这个样子地下去呢,当然生定了,很自然就可以生出来了。
C4 亲近于戒
亲近于戒。
为摄僧正法久住故,常亲戒法,及奉戒人,行事羯磨,不嫌,不厌,如法和合,相亲共事。
下边就是说不但是持戒、常住戒,行住坐卧都在戒中,还要“亲近于戒”,要好好学。怎么叫亲近呢?看书、听讲、闻思修等等,都是亲近于戒的一个项目,那么参加羯磨等等,都是亲近戒的表示。我们诵戒,就是希望大家都来,这也是亲近于戒。“为摄僧正法久住故”,为了摄持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因,“常亲”近“戒法”,决定要亲近戒法。“及奉戒人”,对于持戒的人你也要亲近,为什么?你亲近他你可以学戒,你自己也不知道,有的地方微细的,你书也来不及看那么多,你亲近了他之后,他的行动都是从戒律来的,那你是也直接就学到了。“行事羯磨,不嫌,不厌”,行事羯磨有的时候很微细,很有点——有人说繁琐,不要嫌烦。那么如法地做。这个佛都有密意的,佛不会叫你去故意做一些麻烦事情的,所以说不要以世间的眼光来看,不要嫌、讥嫌,不要讨厌,要“如法”地“和合”而做,“相亲共事”,“和合,相亲”,共同把这个戒法的羯磨、行事等等做好。这是顺了佛的戒来做,亲近于戒的。
C5 持戒不瑕,不秽不垢,不懈不缺,受持一切戒
持戒不瑕,不秽不垢,不懈不缺,受持一切戒,是谓受持于戒。
不瑕,石之似玉名曰瑕石,或称锻石,此喻持戒作伪,非真玉石,以相似法,而乱正法,乖理背道,法杂俗染,形迹粗弊,由此等事,渐令正法隐没。
那么这个总结,什么叫“受持于戒”呢?持戒不要有缺点,有一种石头跟玉一样的,叫瑕石,这个或者说锻石,他就是说玉里边有一点不干净的,就是这一些东西,那么我们持戒里边就不要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此喻持戒作伪,非真玉石”,那就是说我们持戒假使“持戒作伪”,就是盗戒了,就是说表面是持戒,里边尽在开许,哪里空子么就哪里钻。假使说吃东西,持的是四分律,吃东西根据有部的,其它的什么东西又根据什么部的,总之经常地开,总是要使自己方便,顺了自己习气的空子尽钻,这个叫“作伪”,持戒,表面上是持戒,实际上都是钻空子,不是真的玉石。“以相似法,而乱正法”,所以这个相似法来乱正法呢,最麻烦的,日常法师讲,这个《广论》也说,相似法是混淆正法最可怕的。那么海公上师也是,表面上持戒到处钻空子的人以相似法是乱正法最坏的。“乖理背道,法杂俗染,形迹粗弊,由此等事,渐令正法隐没”。他表面上持戒,真正的对佛的道理,跟佛的道,是违背的。他就是在法里边又杂了一些世间的那些染污…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