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形迹是非常粗弊,没有道气,这样子的事情可以使正法隐没,大家看了正法也不过如此,正法就不值价了,就“正法隐没”。
秽者,自臭恶污,而不急除,有盛德而牵于俗秽,重俗背道,有爱、恚、怖、痴、我见、私心杂念,存在道中故。
那么“不秽不垢”。“秽者,自臭恶污,而不急除”,自己有犯戒的,不去忏悔。“有盛德而牵于俗秽,重俗背道,有爱、恚、怖、痴、我见、私心杂念,存在道中故”,就是说在这个道里边夹杂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有盛德”,在世间上有很大的名称,但是他把世间那一些不好的习气却是没有除掉,这个“重俗背道”,尽是顺了世间的做,违背佛道或者违背毗尼。我们前面说的,要不违世间法,也不违毗尼,他现在是世间法特别重视,而对佛道、毗尼却是违背了,那就不对了。而做事情呢心里边有爱、恚、怖、痴:对自己好的,偏爱;对自己不好的就是心里有成见,对他要苛刻一些;对有大势力的害怕他,要拍马屁,不敢得罪他;痴就是说在僧团里办事情,没有智慧,做错了。爱、恚、怖、痴都是做执事的人一定要避免的。那么“我见、私心杂念”,这个总的来说有一个“我见”,对我有好的,给他占点便宜,对我不好的,使他倒一些楣,那么都是有“我见”杂在里边,“私心杂念,存在道中”,这就是秽。说么说行道,但是里边杂了“我见”了。
垢者,有病有染,不加洗涤,露罪改过,忏悔除治,或以非法为法,法为非法,谓言传习如此,知错不改,器盛秽毒,明人不取。
还有“垢”,“有病有染,不加洗涤,露罪改过”,也是自己有毛病不去忏悔,不发露罪、改过。有的人他有罪,他不想发露,他说我改掉就是了,但是你不发露你改得掉不?问题就在你不发露的话,就是改不掉,发露之后惭愧心生起来了,做了那么不体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多不好意思呢,以后再也不敢做了,再做了之后大家还是要发露,要知道,那么自己就没有面子做人了。那么这样子一发露呢,惭愧心才生起来了,才改得了过。你不发露,这一次干了,大家也不知道,下一次干了,也不知道,你就可以不断地去做坏事了。所以说有罪决定要发露,发露改过才能改了,不发露就改不了了。“忏悔除治”,要忏悔,要除掉它,对治。
“或以非法为法”,但是有些人他自己有毛病,不发露,不洗涤,不改过,不忏悔,而以非法为法,不是那个法,他以此为法,“法为非法”,真正是法又当它不是法了。“谓言传习如此”,他说我们一向传下来如此的,“知错不改”,明明知道错又不改。“器盛秽毒,明人不取”,他里边等于说饭碗里边盛了很脏的东西,有毒的东西,那叫人家吃,有智慧的人,再也不会取那个碗来吃饭。
那么这些就是什么呢?有些规距,不符佛的戒律的,不能做的,他说是“我们是一千多年来了,都是这样子的”,成为法了,那么有些该做的呢,他又没有做,“我们从来不做的,这个不需要做”。
我在M寺,碰到春节了,他们很多的居士,拿了很多的黄纸条,什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妙法莲华经”等等,都是佛、经的名字,拿来干什么?烧的。“啊呀”,我跟他说,“我们说这个东西,佛的名字、经的名字不能烧,文化大革命才烧,我们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你烧他干啥?”“唉”,他说,“我们年年烧的,一向传下来烧的,怎么好不烧呢?”这个非法为法了。这个还不算呢,还有烧的一些黄纸里边,观音菩萨的像,地藏菩萨的像等等,画得非常好,据说这个乐清有三家专门卖这些烧的纸的,因为竞争,要抢生意,越印越好,菩萨像印得越来越像,哎呀,这个印了都人家烧的,这个非法为法。这些东西你劝也劝不进,他说“我们一向就是这么烧的”,这怎么办呢?
“法为非法”,你真正教他这么做,不要烧,“啊呀,这个怎么好不烧呢?”这个,真正的如法的,他又是认为非法了。那么丛林里边有一些不如法的东西也是同样,我们说丛林,大部分祖师办丛林,都是依戒律办的,但是有些地方就是非法了,就是三顿饭,三顿饭是非法的,从来没有一个戒律说是可以吃三顿的,我去问了他们有部,也是两顿的。那么四分律当然是两顿,很严格。南传是不要说了,日中一食,从来没有哪一部戒说三顿饭的,这个也是“非法为法”了。这些我们知道不对么,要改,这个也没有关系,过去或者是祖师方便,因为汉地的人不习惯两顿,临时开一下,但是不能尽开,开到后来么该关就关掉了。“知错不改”,知道错又不肯改的,这些就麻烦了。
懈者,疏略遗忘,不恭敬事,或始勤终怠,或见罪不改,推延他日,畏罪无勇,不惭不愧。
“懈者,疏略遗忘,不恭敬事”,懈怠就是疏忽,忘记掉了,对这个事情不慎重,不恭敬。“或始勤终怠”,开始的时候倒还好,后来懈怠。“或见罪不改”,或者看到罪又不肯改,“推延他日”,“啊,今天啊,我明天再改吧,后天再改吧”,明天又有明天了,永远改不了了。“畏罪无勇,不惭不愧”,知道罪,害怕,但是没有勇气发露,这个也是个麻烦事情,我们说有些罪要忏罪,这是要勇才忏得了,没有勇气的话,就不肯去做这个忏罪的事情。但是你想一想你这个勇气没有,将来你的恶道的苦你受不受得了呢?你说你有勇气受苦,恐怕这个勇也勇不出来了。真正恶道里边去的话,那是叫苦连天了,哭也来不及了,所以说在没有进恶道之前要有勇气。做好的事情要有勇气,做坏事不能要有勇气,这个一般人都是颠倒的,好事情来了都不想做,坏事情因为顺烦恼了,烦恼的力量推动他,勇敢得很,杀人、放火、偷东西、抢东西,非常勇敢,但是做好事呢就是疲疲塌塌的了。“不惭不愧”,没有惭愧心。
缺者,事法羯磨,应作不作,或有留限,以留限故,自作改制,非法成法,增减偏重,正法隐没。
“缺者,事法羯磨,应作不作”,比如说事法,事情里边,一切做羯磨的那些事情,该做的没有做。“或有留限”,“以留限故,自作改制”,“留限”我们要明天讲,今天来不及了,我们有笔记的。他应该做的不做,或者有留限,有限制。大概的留限就是说假使你说受不杀戒,他就这样说,一切众生不杀是可以的,但是某一个人是我的仇人,我非杀不可,这就是留限,一个也不行,要受不杀戒的话,世间上,宇宙、天,法界里边一切众生都不能杀,不能有一个留限的。“有留限故,自作改制”,因为他有留限,自己改了,把佛的制度改掉了,改掉了,成了个家风了,这个说“我们从来如此的”,这个不行,你什么家风都要依佛的制度的,僧制不能违背佛制,这个是肯定的。“非法成法”,事情改了之后非法成法了。“增减偏重”,或者有所偏重,他某个方面特别注重,某一方面又不注意,这样子做的话,都是使“正法隐没”,使正法不利的、衰败的。
如是等,作伪杂俗,顺世自污,戴过不改,懈怠无勤,缺德留限改法等,此等是持戒之大障碍也,首当除去,持戒乃成,是谓受持于戒。
“如是等,作伪杂俗,顺世自污,戴过不改,懈怠无勤,缺德留限改法等,此等是持戒之大障碍也”,“受持于戒”,就这些都要去掉,“首当除去,持戒乃成,是谓受持于戒”。“受持于戒”里边就是举了很多的缺点,这些缺点,我们说前面是该做的,“常持一切戒”,“常住一切戒”,“亲近于戒”,下边就是说持戒当中有些不好的东西要把它去掉,要“不瑕,不秽不垢,不懈不缺”,这样子才叫“受持于戒”。
那么“受持于戒”,里边有一个留限的问题很重要,我们明天讲了,今天时间到了。
第五讲
昨天有人讨论的有几个问题。无色界无欲,色声香味触怎么会有?无色界是没有色声香味触的,那么本来是没有,这个问题提了有点儿奇怪了,无色界就是没有色了,那么是没有色声香味触的。第二个,“舍离”,“正舍离”,“缘舍离”,“舍离”是总的,“正舍离”是正面地想办法去舍离他,“缘舍离”靠其他的缘把他舍离,这两个就是一个正面的舍离,一个是靠其他的缘把它撇开。假使我们说修不净观,对治,正的舍离那些贪欲,你坐在山林的丛林里边,跟那些没有接触,仅是忙于自己的学修,这是“缘舍离”,也是舍离了,但是幷不是正面的舍离。头发埋树根,这个头发埋树根就是怕虫吃掉了,把它包起来,不要给虫吃了,吃了,他要有杀生了,要梗死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说树有生长的气氛,摆在里边,可以有生长的味道还在里头,因为头发跟头,虽然剃下来了,还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把它不要乱丢。
好,我们现在接下去讲。昨天讲“受持于戒”。“受持于戒”我们昨天不是讲到一个留限的问题,我们有一个笔记,大家看一下,这是《俱舍》里抄下来的。
在讲留限之前,我们先要把这个“受持于戒”的知见先再讲一下,这是海公上师再三强调的。他说有人,这个人呢,当然有这个人,当然海公上师就不愿指名了,他是在家人,他赞叹佛的戒,但是他不受佛的戒,他五部律都看过,也受儒家的礼教,这么这个人很“高超”了,他学问也很广博,那么大家对这个人很赞叹,以为这样的人受礼教就是说不乱做事情了,做正规的人,这是儒家的君子。那么一般人就认为这些人比那些受了戒不持戒的比丘要好得多,远远超胜于那一些不懂戒律的比丘。这个知见海公上师认为有危害性,他说你既然赞叹戒,就该要受了。如果你不受,那么你摄取于僧的作用就起不了,那就不能摄持僧团,正法久住,这个作用就没有,尽管你赞叹,但是你没有受的话不起作用。…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