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你这个戒的事相都没有学过,你根本起不了这个作用,而且你也不是僧团的里面的人。那么这个是一个正面的作用不起了,另外还有个危害性的东西,就是坏见。你说你不受戒比受戒的人还要好,那么就叫大家不要受戒了,慢慢把佛的戒法就隐没掉了,这个知见是极错的。
所以海公上师说你这样的人,大家世间上赞叹,但是从海公上师看起来却不如含一个旱烟管,因为四川以前的吃这个旱烟的,他说一个比丘拿着个旱烟管在茶馆店里翘了脚吃茶的这些人,比他还不如。因为这些比丘,他虽然受了戒没有学戒,但是受戒的心是好心,开始受戒的时候是有出离心的,至少要出离他的家庭,出离世间的一些染污,就是没有学戒,没有修出离的行,而你不受戒单是赞叹戒,你出离心都没有,出离行更不上说了。所以说这个呢,海公上师打个比喻,他说“金器虽坏,体总是金”,就是金的东西,就是说讲比丘,他是金的器,虽然是打坏了,就是不守戒了,但是他每个碎片还是金,你没有受戒,那就不是金了,这是铜了,你铜,尽管你赞叹戒,你也做,很规矩,这个铜器虽然没有坏掉,但是你毕竟是个铜,金的气味半点都没有。所以我们说这一类的人,世间上认为是好人而赞叹他,海公上师说这个是危害性很大,因为这样子做的话,使大家看了不受戒的人比受戒的还要好,那么戒就不要受了,正法就会隐没的,这是对正法有危害性的事情,必须指出。那么我们这里就是现在要特别把这个强调一下。
《讲义》注解:五种留限:《俱舍论颂疏》卷十五:“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脱戒。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有情,当离杀等。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仪支能持不犯。言处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方域,当离杀等。言时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能离杀等。言缘定者,念我唯除斗战等缘,能离杀等。若作五种定限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
另外我们还有个《俱舍》里边抄了一个注解,就是“留限”,“留限”,《俱舍论》里边,有这么一段,这个留限(6B)我们这里《俱舍》叫定限,意思是一样的。
这是讲受戒的时候,“若人不作五种定限”,假使你受戒的时候,没有这五种的定限,那么可以得到别解脱戒,如果你受戒的时候有这种五个定限,定限就是一定的限制,那么别解脱戒就得不到。哪五个定限呢?《颂疏》里边就说:“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情有定,支有定,处有定,时有定,缘有定。
那么再下边就分讲了,什么“有情定”呢?他说“我唯于某类有情,当离杀等”。假使说不杀生,他的意思就是说人不杀,什么什么不杀,都可以,狮子老虎害人的,非杀不可,毒蛇害人的,非杀不可,这样子把某些立在这个杀戒之外的,就是杀戒里边有定限,只限于哪些人不杀的,哪一些的有情要杀的,有这个心的就不能得戒,别解脱戒。别解脱戒的杀戒一定要一切有情没有一个遗漏的都不能杀。那么假使你杀了虫子蚂蚁就要忏悔了,总的原则是不能杀的。你就是说假使说立一个定限,某些是不杀的,某一些你要杀的,这是不行的。那么海公上师就打个比喻,他说有的人他是戒杀的,但是要吃素酒,酒是素的他说可以吃,吃素酒的时候,要虾米、皮蛋,虾米、皮蛋没有血的,他认为也是素的,这是世间上的错见。那么有的人以为一切有情不杀,他的一个敌人,最大的仇人非杀不可。这些都是留限。那么有些就是说蚊子不打可以,臭虫非杀不可,因为他臭虫的扰害很大,蚊子对他,或者是城市里,少一点。那么像这一类的说话,都是留限,不行的。有情,这是有情。
另外“支定”,“念我唯于某律仪支能持不犯”,就是说五戒里边,当然了,有这个开许,四个戒里边可以某一个不受,是可以的,但是其他的几个别解脱戒,没有这个开许的,八关斋戒也如此,比丘戒也好,比丘尼戒也好,沙弥、沙弥尼戒也好,都一样,要受全部受,不能说有一支不受,某一些能受,这个不行的。
那么“处所定”,处所定就是说某一些地方可以受不杀戒、不偷盗,但某些地方那就是要做的,这个就不行了。
“时间定”,那某些时,某年某月某日的时候,就是说或者六斋日、十斋日,可以不杀、不偷、不盗,不是那些天呢,我就是要偷的、要杀的,这些都是时间有定限,就是说不是一切时间都不杀。
地方有定限呢,就是不是一切处不杀,他是说在深山林里边,老虎碰到了,我是要杀的,在其他地方就不杀的,这个话都是不能得别解脱戒的。
“缘”,其他的因缘,他说平时可以不杀,打仗的时候就非杀不可,这些也是在受戒的时候不允许的,受了这个别解脱戒哪怕你打仗的时候也不能杀,那么你平时也不能杀。偷盗一样的,不是说某个地方可以偷,某些地方那就不能偷,没有这个。
“若作五种定限受者,不得律仪”,假使说你受别解脱戒的时候,心里有这五种里边不管你一个到五个,这个不得戒的。那么得什么呢?“律仪相似妙行”,跟律仪相像的一些妙行是有,但是律仪是没有,那么就不得戒,戒体没有的。所以受戒的时候,我们就对南传的这个“短期出家”有怀疑了,短期出家如果不受戒是可以的,如果你受戒,你只是出家,短期只是三个月或者六个月,那么你这个时间有定限的,那就不行,那就不能得戒体的。这是五种留限,那是不能得戒的。
“如是等,作伪杂俗”,假的,或者杂了世俗的。“顺世自污”,顺了世间法,自己染污自己。“戴过不改”,有了过失不知道改正。“懈怠无勤”,做事情懈怠,没有精勤,不勇敢。或者“缺德留限”,功德不够,还或者是有五种定限,“改法”,自己做一个家风,改,那个非法为法。那么这样子都不是持戒的正规的,是持戒的大障碍,真正要持戒,这几条都要去掉。应当“首当除去,持戒乃成”,把这些去掉之后,持戒才成。这一条总科是“受持于戒”,先要受戒,二要持戒,这个就叫“受持于戒”。这一科就讲到这里。
B6 断邪命行正命
云何舍邪命,行正命?
非法存身自活,名曰邪命。邪命有五,由此更生六种过失。正命反此。
下边就是“行正命”、“舍邪命”。这个我们前面讲得很多,但是,你要得定,这是一个必定的因缘之一,不能少。那么“云何舍邪命,行正命?”“非法存身自活,名曰邪命”,养身,比丘,出家人以不如法的方式来养活自己的,这个就是邪命。
“邪命有五”,总的说邪命有五个,“由此更生六种过失”,这五种邪命都能够产生六个过失,“正命反此”,正命就反过来了。这五个邪命么我们前面都讲过了,后边也有。
云何邪命?若沙门婆罗门,邪命自活谓谀谄诈称,占相吉凶,为他使命,现相激动,以利求利。
《讲义》注解:沙门、婆罗门:《俱舍论颂疏》卷第二十四:“净道沙门性,……,解脱道及灭。净道沙门性者,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婆罗门者,此云净志,远烦恼故,与勤息义同也。
沙门、婆罗门都是修行的人。这个我们有一个笔记,我们看一看。《俱舍论》里边“净道沙门性”,这是一个颂,“净道”就是无漏道,“沙门性”,沙门的体就是净道,“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那么有这个净道的,“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有这个无漏道的就叫沙门。那么,这个沙门是很高超的人,是得了无漏道的圣者。那么一般没有得圣者的,能不能叫沙门呢?现在一般也统称沙门了,这是就是无漏道的因,他在修的是佛的正法,将来能得无漏道的,也就包在沙门里边。那么还有一些外道也是出家的,也叫沙门吗?也叫沙门,叫外道沙门,这个要加一个帽子,就是外道沙门,真正的沙门是内道的,是有无漏道的。宽一点,就是修佛的正法的,将来能得到无漏道的,这个就是正规的沙门,如果外道的出家人,那只能叫外道沙门,决定不能叫沙门。沙门的意思叫是“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这是叫“勤息”,就是沙门。那么沙门的意思实际上是很高的。
那么婆罗门,一般婆罗门,认为是外道,实际上婆罗门的真正的意思还是一个好的,就是婆罗门,外道就把“婆罗门”的这个名字他们拿去做他们的称号了,那么成了一个外道名字了。那么所以说,“即前所说,真沙门性”,就是前面说的这个真沙门性,就是“净道沙门性”,在经里边也叫婆罗门性,婆罗门性、沙门性基本上是一个事情。什么叫婆罗门呢?“婆罗门者,此云净志,远烦恼故”,离开烦恼么清净了,而“与勤息义同也”,跟勤息烦恼的意思同的,所以沙门、婆罗门都是好的。那么婆罗门教却把这个“婆罗门”拿了去做他们的一个名号了。那么他们婆罗门也讲修行,他们七岁好象是开始学法,学法之后到十五岁左右大概,就出外访师了,等于说是出家去修行去了,那么到四十岁又还俗,还俗之后就是要传后代了。那么这样子做法,虽然带一点学道的气味,跟我们正道的这个净志是不一样的。所以说那一种他们这里婆罗门是所谓的婆罗门,不是真正的婆罗门,真正的婆罗门应当说跟净道沙门是一个事情。
那么什么叫邪命呢?就是说沙门也好,婆罗门也好,这都是正道的,都是说,他如果邪命自活的话,那就是邪命了。那么这具体的有什么呢?“谓谀谄诈称”,就是作假,拍马屁等等。“占相吉凶”,看相,吉凶,我们不是有个居士看相的么,这个我们叫他放下就是这个道理,这是邪命。当然了,是要去——你看相吉…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