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形迹是非常粗弊,沒有道氣,這樣子的事情可以使正法隱沒,大家看了正法也不過如此,正法就不值價了,就“正法隱沒”。
穢者,自臭惡汙,而不急除,有盛德而牽于俗穢,重俗背道,有愛、恚、怖、癡、我見、私心雜念,存在道中故。
那麼“不穢不垢”。“穢者,自臭惡汙,而不急除”,自己有犯戒的,不去忏悔。“有盛德而牽于俗穢,重俗背道,有愛、恚、怖、癡、我見、私心雜念,存在道中故”,就是說在這個道裏邊夾雜一些不幹淨的東西。“有盛德”,在世間上有很大的名稱,但是他把世間那一些不好的習氣卻是沒有除掉,這個“重俗背道”,盡是順了世間的做,違背佛道或者違背毗尼。我們前面說的,要不違世間法,也不違毗尼,他現在是世間法特別重視,而對佛道、毗尼卻是違背了,那就不對了。而做事情呢心裏邊有愛、恚、怖、癡:對自己好的,偏愛;對自己不好的就是心裏有成見,對他要苛刻一些;對有大勢力的害怕他,要拍馬屁,不敢得罪他;癡就是說在僧團裏辦事情,沒有智慧,做錯了。愛、恚、怖、癡都是做執事的人一定要避免的。那麼“我見、私心雜念”,這個總的來說有一個“我見”,對我有好的,給他占點便宜,對我不好的,使他倒一些楣,那麼都是有“我見”雜在裏邊,“私心雜念,存在道中”,這就是穢。說麼說行道,但是裏邊雜了“我見”了。
垢者,有病有染,不加洗滌,露罪改過,忏悔除治,或以非法爲法,法爲非法,謂言傳習如此,知錯不改,器盛穢毒,明人不取。
還有“垢”,“有病有染,不加洗滌,露罪改過”,也是自己有毛病不去忏悔,不發露罪、改過。有的人他有罪,他不想發露,他說我改掉就是了,但是你不發露你改得掉不?問題就在你不發露的話,就是改不掉,發露之後慚愧心生起來了,做了那麼不體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多不好意思呢,以後再也不敢做了,再做了之後大家還是要發露,要知道,那麼自己就沒有面子做人了。那麼這樣子一發露呢,慚愧心才生起來了,才改得了過。你不發露,這一次幹了,大家也不知道,下一次幹了,也不知道,你就可以不斷地去做壞事了。所以說有罪決定要發露,發露改過才能改了,不發露就改不了了。“忏悔除治”,要忏悔,要除掉它,對治。
“或以非法爲法”,但是有些人他自己有毛病,不發露,不洗滌,不改過,不忏悔,而以非法爲法,不是那個法,他以此爲法,“法爲非法”,真正是法又當它不是法了。“謂言傳習如此”,他說我們一向傳下來如此的,“知錯不改”,明明知道錯又不改。“器盛穢毒,明人不取”,他裏邊等于說飯碗裏邊盛了很髒的東西,有毒的東西,那叫人家吃,有智慧的人,再也不會取那個碗來吃飯。
那麼這些就是什麼呢?有些規距,不符佛的戒律的,不能做的,他說是“我們是一千多年來了,都是這樣子的”,成爲法了,那麼有些該做的呢,他又沒有做,“我們從來不做的,這個不需要做”。
我在M寺,碰到春節了,他們很多的居士,拿了很多的黃紙條,什麼“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妙法蓮華經”等等,都是佛、經的名字,拿來幹什麼?燒的。“啊呀”,我跟他說,“我們說這個東西,佛的名字、經的名字不能燒,文化大革命才燒,我們現在不是文化大革命,你燒他幹啥?”“唉”,他說,“我們年年燒的,一向傳下來燒的,怎麼好不燒呢?”這個非法爲法了。這個還不算呢,還有燒的一些黃紙裏邊,觀音菩薩的像,地藏菩薩的像等等,畫得非常好,據說這個樂清有叁家專門賣這些燒的紙的,因爲競爭,要搶生意,越印越好,菩薩像印得越來越像,哎呀,這個印了都人家燒的,這個非法爲法。這些東西你勸也勸不進,他說“我們一向就是這麼燒的”,這怎麼辦呢?
“法爲非法”,你真正教他這麼做,不要燒,“啊呀,這個怎麼好不燒呢?”這個,真正的如法的,他又是認爲非法了。那麼叢林裏邊有一些不如法的東西也是同樣,我們說叢林,大部分祖師辦叢林,都是依戒律辦的,但是有些地方就是非法了,就是叁頓飯,叁頓飯是非法的,從來沒有一個戒律說是可以吃叁頓的,我去問了他們有部,也是兩頓的。那麼四分律當然是兩頓,很嚴格。南傳是不要說了,日中一食,從來沒有哪一部戒說叁頓飯的,這個也是“非法爲法”了。這些我們知道不對麼,要改,這個也沒有關系,過去或者是祖師方便,因爲漢地的人不習慣兩頓,臨時開一下,但是不能盡開,開到後來麼該關就關掉了。“知錯不改”,知道錯又不肯改的,這些就麻煩了。
懈者,疏略遺忘,不恭敬事,或始勤終怠,或見罪不改,推延他日,畏罪無勇,不慚不愧。
“懈者,疏略遺忘,不恭敬事”,懈怠就是疏忽,忘記掉了,對這個事情不慎重,不恭敬。“或始勤終怠”,開始的時候倒還好,後來懈怠。“或見罪不改”,或者看到罪又不肯改,“推延他日”,“啊,今天啊,我明天再改吧,後天再改吧”,明天又有明天了,永遠改不了了。“畏罪無勇,不慚不愧”,知道罪,害怕,但是沒有勇氣發露,這個也是個麻煩事情,我們說有些罪要忏罪,這是要勇才忏得了,沒有勇氣的話,就不肯去做這個忏罪的事情。但是你想一想你這個勇氣沒有,將來你的惡道的苦你受不受得了呢?你說你有勇氣受苦,恐怕這個勇也勇不出來了。真正惡道裏邊去的話,那是叫苦連天了,哭也來不及了,所以說在沒有進惡道之前要有勇氣。做好的事情要有勇氣,做壞事不能要有勇氣,這個一般人都是顛倒的,好事情來了都不想做,壞事情因爲順煩惱了,煩惱的力量推動他,勇敢得很,殺人、放火、偷東西、搶東西,非常勇敢,但是做好事呢就是疲疲塌塌的了。“不慚不愧”,沒有慚愧心。
缺者,事法羯磨,應作不作,或有留限,以留限故,自作改製,非法成法,增減偏重,正法隱沒。
“缺者,事法羯磨,應作不作”,比如說事法,事情裏邊,一切做羯磨的那些事情,該做的沒有做。“或有留限”,“以留限故,自作改製”,“留限”我們要明天講,今天來不及了,我們有筆記的。他應該做的不做,或者有留限,有限製。大概的留限就是說假使你說受不殺戒,他就這樣說,一切衆生不殺是可以的,但是某一個人是我的仇人,我非殺不可,這就是留限,一個也不行,要受不殺戒的話,世間上,宇宙、天,法界裏邊一切衆生都不能殺,不能有一個留限的。“有留限故,自作改製”,因爲他有留限,自己改了,把佛的製度改掉了,改掉了,成了個家風了,這個說“我們從來如此的”,這個不行,你什麼家風都要依佛的製度的,僧製不能違背佛製,這個是肯定的。“非法成法”,事情改了之後非法成法了。“增減偏重”,或者有所偏重,他某個方面特別注重,某一方面又不注意,這樣子做的話,都是使“正法隱沒”,使正法不利的、衰敗的。
如是等,作僞雜俗,順世自汙,戴過不改,懈怠無勤,缺德留限改法等,此等是持戒之大障礙也,首當除去,持戒乃成,是謂受持于戒。
“如是等,作僞雜俗,順世自汙,戴過不改,懈怠無勤,缺德留限改法等,此等是持戒之大障礙也”,“受持于戒”,就這些都要去掉,“首當除去,持戒乃成,是謂受持于戒”。“受持于戒”裏邊就是舉了很多的缺點,這些缺點,我們說前面是該做的,“常持一切戒”,“常住一切戒”,“親近于戒”,下邊就是說持戒當中有些不好的東西要把它去掉,要“不瑕,不穢不垢,不懈不缺”,這樣子才叫“受持于戒”。
那麼“受持于戒”,裏邊有一個留限的問題很重要,我們明天講了,今天時間到了。
第五講
昨天有人討論的有幾個問題。無色界無欲,色聲香味觸怎麼會有?無色界是沒有色聲香味觸的,那麼本來是沒有,這個問題提了有點兒奇怪了,無色界就是沒有色了,那麼是沒有色聲香味觸的。第二個,“舍離”,“正舍離”,“緣舍離”,“舍離”是總的,“正舍離”是正面地想辦法去舍離他,“緣舍離”靠其他的緣把他舍離,這兩個就是一個正面的舍離,一個是靠其他的緣把它撇開。假使我們說修不淨觀,對治,正的舍離那些貪欲,你坐在山林的叢林裏邊,跟那些沒有接觸,僅是忙于自己的學修,這是“緣舍離”,也是舍離了,但是幷不是正面的舍離。頭發埋樹根,這個頭發埋樹根就是怕蟲吃掉了,把它包起來,不要給蟲吃了,吃了,他要有殺生了,要梗死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說樹有生長的氣氛,擺在裏邊,可以有生長的味道還在裏頭,因爲頭發跟頭,雖然剃下來了,還有一定的聯系,所以把它不要亂丟。
好,我們現在接下去講。昨天講“受持于戒”。“受持于戒”我們昨天不是講到一個留限的問題,我們有一個筆記,大家看一下,這是《俱舍》裏抄下來的。
在講留限之前,我們先要把這個“受持于戒”的知見先再講一下,這是海公上師再叁強調的。他說有人,這個人呢,當然有這個人,當然海公上師就不願指名了,他是在家人,他贊歎佛的戒,但是他不受佛的戒,他五部律都看過,也受儒家的禮教,這麼這個人很“高超”了,他學問也很廣博,那麼大家對這個人很贊歎,以爲這樣的人受禮教就是說不亂做事情了,做正規的人,這是儒家的君子。那麼一般人就認爲這些人比那些受了戒不持戒的比丘要好得多,遠遠超勝于那一些不懂戒律的比丘。這個知見海公上師認爲有危害性,他說你既然贊歎戒,就該要受了。如果你不受,那麼你攝取于僧的作用就起不了,那就不能攝持僧團,正法久住,這個作用就沒有,盡管你贊歎,但是你沒有受的話不起作用。…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